一.吳氏來源
吳字是象形字,據(jù)《說文解字》:吳者,嘩也。古時先人在狩獵時,發(fā)現(xiàn)大獸后,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大家躲避意思)。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人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時有個大臣叫吳權(quán),黃帝的母親叫吳樞。上古就有吳人其源流及支系。
如今遠古吳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陜西西北部),古以姬為姓,為黃帝嫡傳苗裔。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后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氏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衍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父親是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到殷商時期,已是黃帝的25世孫。《史記》記載的天下世家《吳太伯世家》為首。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黃帝的26世孫),無嗣,故稱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王位傳衍后裔,稱傳宗始祖。仲雍傳至第四代周章,周武王已滅商,建立周室王朝。周武王為尋訪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和他弟弟虞仲,封周章為吳地君主,封虞仲于虞地(今山西平陸縣境內(nèi))君主,稱北吳,傳十二世被晉所滅,其后人以虞為姓。所以吳、虞是一家。
據(jù)《史記•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公元前12世紀(殷商時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領(lǐng)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黃帝(姬軒轅)的裔孫;是高陽氏顓頊(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太伯、次仲雍,三季歷。太伯無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繼位,世代相傳。武王滅商后,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吳’成為正式的侯國。吳國建都于(今江蘇省蘇州),擁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壽夢(第19位)正式稱王。到二十世闔閭(第24位)時,曾一度攻破楚國;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時,戰(zhàn)勝越國,俘虜越王勾踐,接受越國求和。由于夫差大意,不聽大臣伍子胥的勸諫,終被越國打敗,吳王夫差自殺。吳國于公元前473年滅亡,其王族子孫雖四散避難,卻不忘故國,仍以國為氏,以太伯、仲雍為吳姓始祖。
二.泰伯建吳
吳氏是一支偉大的姓族,源遠流長,至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創(chuàng)始主泰伯是一位謙讓、尚義、友悌、仁愛四德俱全的英明君主。他三讓王位,歷盡艱辛,奔赴荊蠻,創(chuàng)建吳國,為吳國的發(fā)展和繁榮昌盛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深受后人敬仰、尊崇、歌頌。如今研討吳氏根源及泰伯的功績,對于加強團結(jié)、和諧社會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的教育作用。
三讓天下,忠孝兩全。殷商時代陜西省岐山縣有一個部落(因地處周原姬水一帶)故稱周部落姬姓。部落首領(lǐng)名叫古父亶公(尊號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為妃,“太姜美而賢”,生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娶任氏女太任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更有神話傳說:有一只吉祥鳥銜丹書飛至周原,落在姬家。丹書內(nèi)容是為君之道。古公亶父認為這是周室興旺的征兆。因而對姬昌這位孫子倍加疼愛。昌長大后聰明過人,具有偉人氣質(zhì)、王者之風(fēng)。古公曾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將周業(yè)傳位于三子季歷,以后傳給姬昌。但按舊制和當時氏族傳統(tǒng),王位因由嫡長子泰伯繼承。姬昌之父季歷排行老三,沒有資格承嗣。這樣,姬昌也就沒有機會繼位周業(yè)。為此,古公既不愿違背王室傳統(tǒng),又為自己不能如愿傳位于姬昌而左右為難,終日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竟然抱病在身。長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誠孝悌之人,當他覺察其父的心思,為遂父愿,以孝盡忠,決定讓賢。即與二弟仲雍商量,托詞為父采藥,二人離開周室,避居吳山(今陜西寶雞隴縣交界處)。讓其三弟季歷繼位,此為一讓也;
泰伯、仲雍避居吳山后,季歷果然被立為太子。但古父為不違背周室傳統(tǒng),臨終遺命季歷,待泰伯回周室后位還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聞訊奔喪周室,季歷遵父遺命,欲還位于泰伯,泰伯堅辭不受,季歷不依,為此,泰伯表示真心讓位,決定遠走高飛,偕弟仲雍率領(lǐng)吳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饑餐渴飲,曉行夜宿,輾轉(zhuǎn)千里,來到長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濱,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古稱荊蠻之地,開創(chuàng)新的生活,此為二讓也;
泰伯、仲雍來到荊蠻之后,為表示絕無反顧之心,竟然易服毀容、文身斷發(fā),完全改從土著的習(xí)俗。這以禮儀文明自詡的周人來說,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文身斷發(fā)。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損傷肌膚,皆為刑余之人。可見,泰伯決心讓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還傳言季歷:“我已到遙遠的荊蠻,改從土著斷發(fā)文身之俗,成為刑余之人,再無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了。”因而季歷正式即位蒞政。此為三讓也。
泰伯以國家社稷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三以天下讓”,可謂“忠”。不以長子為尊,遂父意愿,讓位于弟,可謂“孝”,以孝盡忠,實乃忠孝兩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為了爭奪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殘。而泰伯不爭權(quán),不圖名,不貪利,三遜其國。使周室在無任何紛爭下,順利傳位于姬昌。說明泰伯的謙讓、尚義、友悌和仁愛,四德俱全,堪稱高山仰止,為世人歌頌。可見,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沒。所以,被中華民族尊稱為“至圣”的孔子,贊泰伯為“至德”。孔子贊嘆:“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么褒詞贊語來形容泰伯的美德了。
拓荒荊蠻,梅里建國。泰伯成全了父王統(tǒng)一天下的夙愿。三讓王位,偕弟仲雍遠離周室,南奔荊蠻,他并非消極的避世隱居,而是胸懷大志,開拓進取。他們到了荊蠻,文身斷發(fā),化服蠻夷,與當?shù)孛癖娡使部啵D辛創(chuàng)業(yè),并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改變當?shù)鼐用竦某陨?xí)俗;第二,傳播北方禮儀文明,教人讀書識字;第三,引進和傳授先進農(nóng)耕和制陶等技術(shù),改變“水耕火褥”的原始生產(chǎn)、生活方式。泰伯懂得“水利是農(nóng)業(yè)命脈”,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他帶領(lǐng)先民在梅里開鑿了四涇一瀆:即香涇、洋涇、龍涇、梅涇和泰伯瀆。泰伯瀆是江南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全長87里,寬12丈,東進蠡河,西連運河。泰伯瀆的開鑿,它不僅保障了農(nóng)田灌溉,而且便利了舟楫往來,大大方便了交通。該瀆直到現(xiàn)在仍是梅里溝通外界的主要水道之一。泰伯在梅里還致力于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教授當?shù)叵让裨陨pB(yǎng)蠶,飼養(yǎng)禽畜。如今梅村鴨城、豬羊巷和麂城的地名,就是當時放牧雞鴨飼養(yǎng)豬羊的地方。梅里,這塊蠻荒之地,在泰伯歷盡艱辛和苦心經(jīng)營下,逐漸興旺起來,“數(shù)年之間,人民殷富”。在泰伯身體力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感召下,“荊蠻人民,從而歸之千余家”。擁立泰伯為君長。于是,泰伯在荊蠻梅里營建城堡,創(chuàng)立了江南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吳國。在泰伯精心治理下,吳國一步一步地從落后走向文明。從貧困走向富裕。
泰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5年,享壽91歲,在位四十九年。逝世后墓在今無錫市鴻聲鄉(xiāng)鴻山,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墓高2米余,直徑3米多,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著“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門旁石上鏤刻有齊彥槐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概述、歌頌了泰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坯萬古江南。泰伯去世后,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枯萎。許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泰伯生前喜歡種麻,大家各采一束麻系于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一風(fēng)俗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吳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勛,將他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就是今天的“泰伯廟”,又名“至德寺”,老百姓親切地叫它“讓王廟”。今天那威嚴雄偉而富麗堂皇的泰伯廟翻修重建。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四個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為《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家有讓王。”歷代帝王都撥款修建泰伯墓和泰伯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為泰伯廟大門題贈“泰伯廟”門額;1995年,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為泰伯誕辰3280周年題贈“錫邑之光”匾額。1982年,泰伯廟和泰伯墓均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999年,江蘇無錫兩級政府批準鴻聲鎮(zhèn)人民政府對泰伯墓進行全面擴建。泰伯墓陵園由原來三畝地擴建至二十三畝,恢復(fù)盛唐時期原貌。于2000年冬竣工,耗資八百萬元,政府撥款四百萬元,其余海內(nèi)外吳氏宗親捐款。
三千多年前,始祖泰伯公,三讓天下,創(chuàng)立了三大里程碑:一是禪讓周室八百多年基業(yè),孝忠兩全;二是功開萬古江南,名垂千史;三是樹立謙讓開拓的至德精神,四海敬仰。泰伯公被孔子贊為具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成為當之無愧的德圣!千百年來,至德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后人為之弘揚,成就非凡,碩果累累。特別是近代以來,社會條件的根本變化,至德精神同科學(xué)發(fā)展觀、和諧社會更加貼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謙讓意味著和平,開拓體現(xiàn)了發(fā)展,這個至德精神的精髓同聯(lián)合國和平合作發(fā)展的宗旨相吻合。踐行之德,對人類永久和平、進步、發(fā)展事業(yè),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領(lǐng)作用。
歷史告訴人們,沒有泰伯的讓國南奔,拓荒江南,就沒有江南的歷史文明和文化,更不會有今日之吳姓。因此,“讓”即是吳氏族人產(chǎn)生的基因,又是吳氏子孫獨有的標志。它賦予吳氏族人的強大生命力,所以吳氏子孫在國破家亡之后,重新崛起,仍然走向欣欣向榮之局面,不斷向大江南北,異國他鄉(xiāng),生息繁衍,開拓創(chuàng)業(yè),成為中華民族中一支勤快、勇敢、開拓、進取的優(yōu)秀族姓。
“德讓兩家天下,功辟萬古江南。”這是后人對吳氏始祖泰伯之崇高德行和偉大功績的共識和公平評價。它不僅是體現(xiàn)泰伯精神之概貌和吳文化之特點,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之主要特征,不僅為江南文明奠基,使大江南北,太湖之濱從原始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逐漸拓展為衣冠禮儀之邦,并發(fā)展為才賦人文甲天下。所以,泰伯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偉大形象是永遠不會泯滅的,人們對他敬若神明。
三.吳國與吳姓
春秋時期社會出現(xiàn)大變革,周天子喪失了對諸侯的權(quán)威,各諸侯為擴張自己的地盤掀起了兼并戰(zhàn)爭,可謂禮崩樂敗,天下大亂。虞國當時是一個小國,版圖面積不過今天的山西平陸一縣,它北鄰強大的晉國。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吳、虞、虢同屬姬姓封國,起初不過是方圓百里的小國,但經(jīng)過晉國君主數(shù)代經(jīng)營,版圖日益擴大,到春秋初期已成為諸侯強國。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擴大晉國土,稱霸諸侯。虞國和虢國(在今河南省陜縣)位于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并的對象。虢和晉之間隔著虞,為避免虞、虢兩國聯(lián)合抗晉,晉國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后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shè)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chǎn)的名馬、垂棘出產(chǎn)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伐虢,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yīng)借道,而且還答應(yīng)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急見虞公,力陳借道于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后果,但虞公不聽。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出兵討伐冀國,解除虞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伐虢,虞國理應(yīng)助晉。晉臣荀息終于說服了虞公,晉虞聯(lián)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虢的國力。三年后,晉國看到滅虞、虢時機已成熟,又重施故伎,再向虞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后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于晉。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yù)知虞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虞國,臨行嘆息:“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后,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共歷12君。虞國滅亡后,后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xù)至今。
北吳(虞國)被滅亡,南方吳國處于興盛,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曾一度稱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號,傳到壽夢已歷十五代(泰伯第十八代),壽夢做吳君時,歷史處于春秋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吳國經(jīng)濟有了較大發(fā)展,吳國國力增強,已敢于與中原強國抗衡。壽夢在位期間,中原以楚晉爭霸為主,兩國之間發(fā)生了二次戰(zhàn)爭。楚國戰(zhàn)勝了晉國,使楚國的霸業(yè)達到了頂峰,陳、蔡、鄭、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國都降服于楚。后來,楚國國內(nèi)發(fā)生權(quán)力之爭,楚國大臣申公巫臣因與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爭奪權(quán)利,失利后逃到晉國。他蓄意報仇,向晉國獻計獻策削弱楚國。晉國采納了申公巫臣聯(lián)絡(luò)新興的吳國以牽制強楚的建議,并派申出使吳國。申公巫臣在吳國教習(xí)吳人兵法戰(zhàn)陣,訓(xùn)練吳人采用中原兵車作戰(zhàn),慫恿吳國討伐楚國。吳國一年內(nèi)數(shù)次出兵,在吳楚邊境聲東擊西,楚國疲于奔命,國力減弱,吳國從此開始強大起來。
吳王壽夢生有四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義,有遠祖太伯、仲雍遺風(fēng),壽夢想把王位傳給他,季札認為這樣做破壞了嫡子繼承制度,會引起內(nèi)亂,堅辭不受。壽夢只好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終時留下遺命,將來一定要傳王位給季札,吳人也要求立季札為君。季札為了躲避君位,離家逃到荒野之中。諸樊做了吳王,并立下規(guī)矩,他百年后,君位繼承采取兄終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傳給季札。吳王諸樊一心要傳位給弟季札,就不太愛惜自己,打仗時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公元前508年,諸樊親自率軍伐楚,直逼楚國邊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楚國巢邑守將牛臣對部下說:“吳王做事勇敢而輕率,如果打開城門,他必定第一個沖入城來,我埋伏在城門,乘機射死他。他一死,楚國邊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開城門,諸樊果然搶先沖入城門,被躲在暗處的牛臣一箭射死。諸樊在位13年,按約定傳位于余祭。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札于延陵,故稱“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間,因季札通曉周禮,曾代表吳國出使中原諸國。余祭在位4年,死后傳位于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時吳國霸業(yè)初成。余昧死時,遺命傳位季札,了卻父兄的心愿。吳國百姓也要求季札繼承王位,季札仍舊謙辭,后見難以推脫,再次出逃。季札出走后,吳人立余昧的兒子僚為國君,這引起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滿。公子光認為自己是諸樊之子,叔父季札推位后,按繼承順序,理應(yīng)由他繼位。于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僚”,奪取王位。這時,楚國楚平王聽信讒言,誅殺了楚國大將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后來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為人勇敢而有謀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圖,就把逃之途中結(jié)識的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專諸受到公子光的極高禮遇,他愿意為公子光效命刺殺吳王僚。公元前515年,吳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國舉行國喪之際,派弟弟蓋余、燭庸率軍伐楚,同時又派季札出使晉國,觀察中原諸國的動向。楚國早已做好準備,派大軍截斷吳軍的退路。吳軍進退兩難,吳僚的兩位弟弟不能歸國,吳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見機成熟,假意宴請僚,讓專諸伺機刺僚。據(jù)《史記》記載,吳王僚為防萬一,自王宮至光家,沿路設(shè)護衛(wèi)軍士,連光家堂前、階上、席旁都有帶刀衛(wèi)兵。公子光推說足疾故意離開現(xiàn)場,在室中布上帶刃甲士。專諸把匕首藏在炙魚腹中,借獻魚之機,靠近吳僚。專諸突然拔出魚腹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傳后世的“魚腸劍”。混亂中,刺客專諸被吳僚的衛(wèi)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殺散僚的衛(wèi)兵。公子光自立為王(闔閭)。為感謝勇士專諸,闔閭封專諸之子為卿,重用伍子胥執(zhí)掌國政。遠在楚國作戰(zhàn)吳僚的弟弟蓋余、燭庸聽到公子光弒君自立消息,感到大勢已去,棄軍逃走。后來兄弟倆投奔楚國,楚把養(yǎng)邑(今河南沈丘一帶)分封給他們。從此,吳王余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帶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別以兩公子的名字蓋余、燭庸為氏,成為姬吳的兩大分支。
季札回國后,不愿看到吳國再鬧內(nèi)亂,就承認闔閭為君的合法性。《史記》記載季札說:“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吳王闔閭即位后,實施富國強兵之計,他立城廓,設(shè)軍備,實倉廩,治兵府。相傳現(xiàn)在的蘇州(古稱姑蘇)就是伍子胥協(xié)助闔閭修建的都城,姑蘇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設(shè),又兼南方水鄉(xiāng)的特點,它周長47里,有8個陸門,8個水門,是一座設(shè)計精巧、攻守兼?zhèn)涞亩汲牵慕ǔ商岣吡藚菄能娛聦嵙ΑT谖樽玉阃扑]下,著名軍事家孫武從齊國投奔吳,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進獻給闔閭。闔閭為測驗孫武兵法,在宮中選了180名美女充當士兵,以兩名愛妃做首領(lǐng),讓孫武試演。演習(xí)過程中,兩位愛妃對孫武排兵布陣視如兒戲,在孫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孫武按照軍事法令,斬殺闔閭的這兩位愛妃。據(jù)史籍記載,闔閭痛失兩位愛妃后,食無味,寢不安,但看到孫武確有用兵的本領(lǐng),就沒有責(zé)怪孫武。他任用伍子胥為謀主,孫武為將軍操練軍隊,為進擊強鄰楚國做準備。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率兵大舉攻楚,在唐、蔡兩國軍隊的引領(lǐng)下,吳軍五戰(zhàn)五勝,長驅(qū)直入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開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報了殺父之仇。楚國忠臣申包胥指責(zé)伍子胥鞭打王尸無道之極。伍子胥解釋說:“吾日墓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來,申包胥不畏路途險遠,遠奔秦國求救兵。申包胥感懷祖國君民蒙受苦難,在秦宮庭外,痛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秦王。秦答應(yīng)發(fā)兵救楚。秦楚聯(lián)軍擊敗了吳軍。戰(zhàn)亂中,闔閭之弟夫概乘機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聞訊,立即領(lǐng)兵回國擊敗夫概,夫概率殘余逃到楚國,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縣一帶),其后裔以棠溪為氏,這是姬吳的又一分支。闔閭回吳后重整軍備,一年后再度伐楚,占領(lǐng)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吳水軍打敗楚水軍,俘獲楚國兩位水軍將領(lǐng)和七位大夫,隨后楚陸軍又在繁陽(今河南新蔡縣北)失利于吳軍。楚元氣大傷,國內(nèi)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遷都,可謂吳王闔閭的事業(yè)達到頂峰。
吳國的南方鄰國是越國。歷史記載,越國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南遷建立的國家。到越王允常時,夏禹之裔已傳20余代,吳越曾發(fā)生戰(zhàn)爭。吳響應(yīng)晉牽制楚,楚則利用越來牽制吳。公元前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兩次助楚攻吳,吳越屬敵國關(guān)系。擊敗楚國后,吳王闔閭一直伺機攻打越國。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踐繼位。吳乘越舉國喪期間出兵伐越,越國勾踐率軍抵抗,兩軍戰(zhàn)于攜李(今浙江紹興縣)。由于吳國發(fā)動的是侵略戰(zhàn)爭,越國上下齊心一舉打敗吳軍。戰(zhàn)爭中吳王闔閭傷了腳趾,吳被迫退兵,途中闔閭的傷趾繼發(fā)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闔閭臨終囑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記是勾踐殺害了你的父親!”夫差滿含淚水答應(yīng):“一定不忘報父仇!”闔閭死于歸國途中。闔閭死后,夫差即位。他不忘父仇,時刻準備伐越。他讓屬下立于他經(jīng)常出入的宮門之處,每當夫差經(jīng)過,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越國殺死你的父親嗎?”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報仇。”夫差以此勉勵自己,他繼續(xù)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國亡臣伯嚭為太宰。經(jīng)過三年準備,吳王夫差厲兵秣馬,準備大舉伐越以報父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相戰(zhàn)于夫椒(今太湖椒山),吳軍士卒以復(fù)仇為動力,個個勇猛善戰(zhàn),一舉擊敗越軍,攻入越境。越王勾踐只剩五千甲士,退守會稽(今紹興市郊一帶)。越王為避免亡國,接受大夫文種的建議,“卑辭厚禮”向吳求和,條件是勾踐入?yún)菫槌计停蛉藶榕荆M獻寶器,越可免于亡國。夫差洋洋自得,準備接受越的請求。伍子胥勸諫夫差說,吳越同處三江之地,其勢不能并存,勾踐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種等良臣的輔弼,如不及時殲滅,其后患定會無窮。正當吳國君臣爭議不決之時,越國送上美女、寶物賄賂太宰伯嚭,請伯嚭勸說吳王夫差接受越國納貢稱臣。伯嚭本來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越王的賄賂后,一再勸說夫差接受越國求和。夫差聽信伯嚭的勸說,接見越國求和的大夫文種,在吳國朝廷,伯嚭和越大夫文種一唱一和,文種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國得不到吳王的寬恕,勾踐將會殺妻滅子,毀壞寶器,憑借剩下的五千甲兵與吳拼個死活,吳國到頭來將一無所獲。夫差最終接受了越的和議條件。伍子胥聞訊無可奈何地嘆息說:“20年后,吳國就會變成廢墟了。”
吳越講和后,越成為吳的附庸國,勾踐夫婦及其大夫范蠡等三百余人到吳國服役。相傳,勾踐為夫差養(yǎng)馬,勾踐夫人為吳王打掃宮室,夫婦倆表現(xiàn)出毫無反抗之意。為進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國又送上美女西施,對越王勾踐完全放松了警惕。7年后,夫差準許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后不忘國恥,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門邊掛一串苦膽,進出之時都要嘗一下苦膽,捫心自問:“你忘記戰(zhàn)敗后的恥辱了嗎?”他像農(nóng)夫一樣下田耕作,夫人也如農(nóng)婦般親自織衣、做飯,生活儉樸。勾踐重用文種、范蠡等賢能之士,勵精圖治,國力逐漸恢復(fù)并強大起來。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稱霸,他先后討伐蔡國、魯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溝,以溝通江淮,為北上做準備。公元前485年,他聯(lián)合一些小國,從海上進攻強大的齊國,結(jié)果被齊國打敗。公元前484年,夫差再度進軍中原討伐齊國。他聯(lián)合魯國在艾陵(山東萊蕪縣東)打敗齊國,俘虜齊將多人,繳獲一批戰(zhàn)利品。夫差被一時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看到數(shù)次的征戰(zhàn)耗空了吳國國力。越國也派人來吳,朝賀伐齊的勝利。此間吳舉朝上下皆大歡喜,惟獨伍子胥心情沉重,他再次向夫差陳述說:“越是吳的心腹之患,得到齊,只不過得到一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種莊稼的。”他斷言:“越不為沼,吳其泯矣胥。”此時的夫差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苦口良言。伍子胥逐漸對夫差失去了信心。一次乘出使齊國之機,把兒子托咐給齊國的鮑氏,并改姓王孫氏。吳王夫差對伍子胥沒完沒了的諫言愈來愈反感,伯嚭趁機向夫差講了伍子胥寄子齊國之事,夫差聽后大怒,以私通敵國,懷有二心之罪,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對夫差說:“我死之后,請挖出我的雙眼,掛在姑蘇城東,總有一天,我會親眼看到越國大軍攻入?yún)菄!狈虿顬榘l(fā)泄對伍子胥的仇恨,竟恨及枯骨,令人把伍子胥的尸首包在皮革之中,拋入江中,其名曰:“鴟夷浮江。”公元前482年,吳國大旱,農(nóng)業(yè)欠收。夫差仍決定出師北上與齊晉爭霸中原。越國趁吳國國空,傾全力出動精兵,分三路攻入?yún)菄T杰姽ト雲(yún)嵌脊锰K,焚燒了吳國都城,俘獲了太子友。夫差聞訊,揮師南歸,后來竟向越國求和,越國自度不能一舉滅吳,就答應(yīng)吳國的求和。此后越國又兩次攻入?yún)菄谠降拇驌粝拢瑓堑能娛铝α繋缀跸拇M。前473年丁卯11月,越國打敗吳國。夫差率隨逃到姑蘇臺上,被越軍重重包圍。夫差派人向勾踐請罪,希望像越王勾踐當年那樣做個附庸國,得以保全吳國社稷,此舉遭到越國拒絕。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里。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于是自殺而死。死前,夫差用布把自己的臉蒙住,悔恨地說:“我沒有臉面在九泉之下見到子胥啊!”。越王滅吳,殺死太宰伯嚭(因他不忠君主),引兵歸國。吳國滅亡后,吳國子孫逃往四方,他們感念故國,便以吳為姓。
早在吳亡之前,就有吳人流落異國他鄉(xiāng)。吳越之間進行了多年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一部分吳人做了越國戰(zhàn)俘,幸存下來滯留在越國,其中有夫差的兒子吳友及王孫彌庸。在吳越戰(zhàn)爭中失敗的吳國王室成員部分流向楚國,諸如:吳王余昧之子蓋余、燭庸,闔閭之弟夫概等。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在父死之后,舉家逃亡到楚國和宋國,其后稱慶忌氏。在這場大災(zāi)難中,上至吳國宗室貴族,下至吳國普通百姓,都歷經(jīng)了徹心透骨的亡國滅種之痛。據(jù)《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大批吳人被趕出家園,有的遠走他鄉(xiāng),有的到越國做苦役成了越國奴隸。愈是離散于異鄉(xiāng),愈是懷念故土,血緣、地緣標志的“吳”就愈加被突顯出來,亡國后的吳人紛紛以吳為姓。流落在越國的吳人在越人監(jiān)督下修建大型水利設(shè)施辟首,這座長達千余米的水利設(shè)施,后來改名為“吳塘”,以紀念早期吳姓先人流亡異國做奴隸的艱辛。后來越國滅亡,在越的吳人又隨越人南遷,兩漢后期的陽山(今廣東陽山縣)吳霸家族就屬隨越人南遷的一支吳人。吳亡后,大批的吳姓宗室被流放到偏遠荒涼之地。其中夫差的新立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這支吳氏,尊吳王諸樊為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歷史上最悠久的吳姓宗族。鄱陽吳氏、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進賢吳氏等支,都是吳鴻后裔。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逃難到安徽歙縣,其后裔發(fā)展成安徽吳姓的重要一支:歙州吳氏。他們也以諸樊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西南昌吳氏、江西德興、建節(jié)吳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吳氏最為興旺,成為望族。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非常繁衍,構(gòu)成了當今吳姓大支族(延陵郡)。
四.季札及其后裔
季札為辭讓王位曾兩度出走,季札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較深的吳人,曾代表吳國出使文化發(fā)達的中原各國,和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產(chǎn)、晏嬰都有過交往。尤其是季札曾出使保存周代禮樂文化最完備的魯國,他對周禮的精通和獨到理解,贏得了魯、齊、晉、徐等國人的敬重。季札死后葬在上湖(今江蘇江陰申港)中的小島上,相傳大圣人孔子因推崇季札之德,曾手書十字碑文:“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吳人為紀念季札,在他墓旁建廟,世代祭祀。今天除江陰申港外,江蘇還有四處季札墓,丹陽延陵鎮(zhèn)一處,常州三處,并且都有上述碑文。自古史書對季札葬處的記載多有不同,但不管季扎、札葬于何處,這些墓碑都表現(xiàn)出后人對季札的懷念之情。吳姓子孫以太伯、仲雍、季札三位先祖而豪士,后世吳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讓堂”、“三德堂”,以彰顯其祖先謙讓之德風(fēng)。季札生有五子,個個都道德高尚。其中長子隨季札出訪齊國時病逝,其名字不見記載。《禮記•檀弓上》說季札長子葬于嬴、博之間(今山東萊蕪市西北),至今遺跡尚存。
吳征生(季札次子),在亡國之難中,孤身一人逃往齊國,所幸被齊平公接納。他在齊娶妻生子,其后成為季札后裔中最發(fā)達的一支。吳征生之子取名啟蕃,寄寓著吳征生希望后代興旺發(fā)達,立志復(fù)興吳國。但征生沒能實現(xiàn)其宏愿,最后客死異鄉(xiāng),葬在齊國葵丘(今山東淄博市)。到吳啟蕃時歷史已戰(zhàn)國時代,其父死后,投奔魯國。吳啟蕃在魯入仕為官,出任魯相,并娶魯國貴族叔孫氏之女為妻,定居于曲阜,死后也葬于此地。其子吳詡早年就學(xué)于孔子弟子顏高門下,研習(xí)儒術(shù),后來,沒有入仕為官。吳詡以學(xué)問稱名于世,他具有戰(zhàn)國士人的性格特點,游說諸侯,合則留下,不合則去,一生往來于齊魯之間,居無定所。吳詡?cè)R田氏之女為妻,死后葬于齊地(今山東膠南市瑯砑臺西北)。吳詡生子二,長子暨,次子售。吳暨一支,后世子孫散居齊魯之間,不見于經(jīng)傳。吳售生有三子,其中次子吳庸成年后卷入魯國政壇之爭,失敗后,逃往晉國,死后,葬于今山西翼城。至此季札后裔從山東遷到山西。這支吳氏在山西翼城一帶居住三代,吳庸之孫吳申又舉家南遷于楚,出任楚國大司馬。吳庸其他子孫則留居山西,后世遷徙線索不詳。戰(zhàn)國末期,吳申看到楚國政權(quán)搖搖欲墜,遲早必為強秦所滅,于是棄官而走,舉家南渡長江,輾轉(zhuǎn)來到江西廬山定居下來。從此吳申寄情于山水之間,再不入仕為官。吳申精心撫育二子,長子吳芮、次子吳倓。吳芮是青史有名的長沙王吳芮,西漢長沙王吳芮家族的顯現(xiàn)標志著吳姓的崛起與復(fù)興。至此,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自吳亡到秦兩百余年,輾轉(zhuǎn)流徙了幾近大半個中國。
季札三子吳重道、五子吳木熹歷史記載不詳,亦很難考訂出其后世流徙過程。季札四子吳子玉一支在吳亡之后,堅守家園祖地延陵,奉祀祖先季札。《丹陽吳氏宗友錄》詳細記載吳子玉一支在祖地延陵的世系傳遞,這支吳氏號稱延陵吳氏,一直到宋元時期仍子孫興盛綿延不絕。吳亡后,季扎長孫吳濮婪為避禍逃到太湖東洞庭武峰山一帶,隱其吳姓為濮,此后數(shù)十代,達一千八百余年之久。濮氏世代打魚、耕田為生,與世隔絕,不識世間朝代更替,各朝政府也不知還有這么一支子民。唐宋以來洞庭濮氏人口日益增多,開始重視家族的歷史淵源。唐長慶年間(82l—824年)。洞庭濮氏(季扎第四十世孫)濮孟牽頭,初修洞庭濮氏家譜,到了北宋,又進行重修。隨著宗族的日益壯大,家譜的興修,越來越多的濮氏族人了解家族歷史,濮氏認祖歸根意識逐漸增強。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濮氏宗族推舉族長濮肇為代表,出面向朝廷獻糧賑荒。濮氏義舉受到朝廷的表彰,宋朝廷下詔征用濮肇做官。但是隱居一千多年,不愿張揚的族風(fēng),使濮肇辭絕征用,仍率族人隱居于太湖邊。靖康之亂后,百姓紛紛南遷。太湖周圍也住滿南遷的移民,從此,濮氏宗族開始廣為人知。濮氏宗族一直保持吳氏先民的純樸之風(fēng),族人樂善好施,南遷百姓聞其聲名,紛紛前去投奔。濮氏宗族居地周圍移民越來越多,族長濮百被移民們尊稱為“仁義山長”,無意中濮氏族長成了這一帶百姓的首領(lǐng)。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需要政府出面管理,濮氏也希望復(fù)歸本姓,得到官方和民間承認。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年),族長濮百去南宋京都臨安朝見宋帝寧宗,上奏濮氏宗族家世和移民情況。宋寧宗聽說是先賢季扎之后,御筆一揮恩準濮氏宗族恢復(fù)吳姓。元代范寅撰寫的《(洞庭吳氏)世譜通考》記載了南宋寧宗皇帝《關(guān)于濮氏復(fù)姓為吳的圣旨御批》:“這濮百既是季扎之裔,避亂隱此,勞心耕作,自食其力,困苦歷世,情甚憫焉。著所在勘慰憂恤,將濮仍復(fù)姓吳,仰體國家不廢遺逸之典”。濮姓復(fù)吳后,朝廷為表彰單扎長房一支世代開發(fā)太湖地區(qū)之功,將其地命名為吳巷,其行政歸屬于平江路,同時劃出山地四畝六分,永遠免除賦稅,供吳氏祭祖之用。此后這支吳氏以“吳氏嫡宗”標稱于世,又因先祖吳濮婪隱居太湖東洞庭武峰山南,故又稱“洞庭吳氏”。到了元代,洞庭吳氏裔孫吳宣新修“洞庭吳氏族譜”,正式以吳氏標明世系。吳宣所生四子,其次子吳壽寧在皇慶年間于濮公庵舊址建立季子廟,作為吳氏祠堂,廟旁有宋名臣范仲淹裔孫范寅題名的“延陵祠堂”石碑。此后洞庭吳氏續(xù)修家譜,使這支吳氏的歷史非常清楚。
五.少數(shù)民族吳氏
元、明、清時期,由于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深。少數(shù)民族接受漢族文化而采用漢姓。
苗族吳姓: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吳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貴州苗族地區(qū),他們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吳氏。苗族吳氏,至遲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義首領(lǐng),名叫吳天保。明代苗族吳姓中還孕育出著名的理學(xué)大師、王陽明得意門生吳鶴。
蒙古族吳姓:在純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吳姓居其一。相傳遠古時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個部落的酋長名叫吳蘭蘇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漢譯名“吳蘭蘇和”中的第一個字為姓,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吳姓”,它與姬姓吳氏無關(guān)。
滿族吳姓:今日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漢字吳姓的。《滕縣志•人物》中《吳升傳》記載:“吳升,原本女真吾古論氏,世居臨洮,乃以吾作吳,因姓吳。曾太父吳珍,仕金為滕陽軍判,遂為滕人。”則女真人改姓漢字姓吳氏,最遲在宋代已經(jīng)開始了。
赫哲族吳氏:赫哲族人中也有吳姓,他們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讀音轉(zhuǎn)譯而成。赫哲族吳姓到現(xiàn)代產(chǎn)生了杰出的作家吳白豐,他就是優(yōu)秀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編著。
回族吳氏:據(jù)《信陽民族志》記載:河南信陽回族中有一支吳氏宗族。回族吳氏為姬姓吳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族人吳鐘,清初武術(shù)家,河北滄州孟村縣人。
哈尼族吳氏:據(jù)《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一書記載,哈尼族中有吳氏,自明初洪武年間(14世紀下半期)吳蚌頗而宗族始盛。吳蚌頗居云南臨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眾開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長官土司副長官之職,世領(lǐng)其所墾土地,準其世襲。從此,哈尼族吳氏蚌頗一支,就世襲為左能寨土司副長官。吳蚌頗傳獵豆,獵豆傳龍勝,龍勝傳安,安傳上登,數(shù)世皆杰驁不聽道府鈴束,后除職。清朝初年平定云南,吳蚌頗的第11代孫吳應(yīng)科率本宗族投誠,清王朝因授給他土舍之官。吳應(yīng)科傳順,順傳世臣,世臣傳弟世標,世標傳子吳義,義傳廷輔,廷輔之子吳俟,嘉慶三年襲職。至民國時,左能土司仍為哈尼族吳蚌頗家族后人吳忠臣世襲。
此外,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鄂倫春族、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姓。
六.吳氏郡望、堂號
一.郡望
郡望,是郡中望族的意思。也是郡中地位顯貴,聲望尊榮的氏族,為標明其家族身份和地位而采用的標記和稱號,來源其家族發(fā)祥地而命名。
郡,來源于郡縣制的設(shè)置。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廢除了諸侯國,改置郡縣制。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和地區(qū)級,每郡管轄幾個縣或十幾個縣,是朝廷設(shè)在地方的最高權(quán)力行政機構(gòu)。
“郡望”是中國家族文化的特有內(nèi)涵之一,它已成為姓氏文化中的一個歷史名詞。吳氏著名的郡望,根據(jù)《元和姓篡》、《天下姓望氏族殘卷》和《太平寰宇記》等史書記載,有渤海郡、延陵郡、濮陽郡、陳留郡、長沙郡、吳興郡、武昌郡和汝南郡等。
渤海郡
按《趙宋百家姓》載:“紀吳之邦曰渤海。”蓋與地志云:“渤海者,東海之濱稱也。”吳氏始祖泰伯、仲雍開創(chuàng)的吳國是在荊蠻(今江蘇無錫之東南,太湖之岸畔,東海之濱),其國濱于海,故統(tǒng)稱為渤海郡。
在吳氏郡望中,江浙沿海一帶吳氏大都稱其為渤海郡。據(jù)《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內(nèi)司吳光墓志》稱,渤海吳氏源自吳光(吳王闔閭),苗裔漢司徒吳雄之后。渤海吳氏,后裔昌榮,支派繁多,在全國各地分布相當廣泛,與延陵并列為吳氏主要郡望之一。
渤海郡的設(shè)置是始于漢代,為漢高祖五年(前202)所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南),至隋朝渤海郡改治所在信陽,轄地為樂陵、厭次、青縣、靜海和山東樂陵、無埭以北地區(qū)。但延陵季子的后裔于吳亡之后,有部分進入齊魯大地,至秦漢時期衍為渤海郡吳氏。至隋唐時期,發(fā)展最為興盛,位居各郡之首。
延陵郡
延陵一詞的注釋是“地名。春秋吳季札封邑。其地為今江蘇武進縣。”
始祖泰伯第十九世孫季札,賢而忠,三遜其國,避耕延陵,后封為“延陵季子”。卒后,至?xí)x時被尊崇為“延陵王”。蓋吳亡,季札子孫恐遭戰(zhàn)禍殃及,紛紛外遷,唯有四子子玉留守家園,世居延陵。其后第二子征生后裔也有不少回歸故土,繼其后者,清白承家,為世后尚,另稱延陵。基肇季札之后裔,概稱謂延陵郡,是吳氏各郡望中最為興旺發(fā)達的一支。
濮陽郡
濮陽郡,秦漢時屬東郡所轄.西晉咸寧三年(公元277)改東郡為濮陽固,西晉末又改為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下轄濮陽、廩丘、白馬、鄄城四縣。北魏時治所遷居鄄城。
濮陽郡吳氏堪稱名門望族,人才濟濟,曹魏時期大文學(xué)家吳質(zhì),字季重,竟被推任為振威將軍,假節(jié)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其子也官居朝中要職。吳質(zhì)的女兒嫁給司馬昭為妻,為晉武帝司馬炎的繼母,西晉建立后被尊為吳太妃,濮陽吳氏成為西晉的王親國戚,實乃顯赫一時。
濮陽吳氏衍傳至東晉時期又出了一位大清官吳隱之,字處默。為官清廉,為國建勛,歷任晉陵太守,中書侍郎和交州刺史等職。據(jù)《晉書•吳隱之傳》載,他升任交州《今廣州》刺史時,一掃嶺南官場往日貪贓枉法之風(fēng),深受百姓擁戴和敬仰,并得到朝廷嘉獎,官至度支尚書、中領(lǐng)軍。公元413年卒于濮陽,后裔昌盛,多稱其為濮陽郡,是吳氏郡望中人才最為鼎盛的一支。
上一篇:宣公曾孫們的一點信息
下一篇:吳氏來源、興衰與發(fā)展2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