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吾吳者始于宋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十三世孫光祖宗之逮,嘉定甲戌(1214)年先祖始修譜以聯(lián)蜀。真宗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京復修之,究其世之源,委窮其族之派,分改其生之儀後,先核其系之真?zhèn)危线h近而增修之,并繒衣冠圖,以照其盛。越四年丁丑1278年宋亡。城陷譜失,既而十二世孫仁叟兄弟信得之苗令之手,欲再修,葺未克酧而卒,元至正癸巳(1293)年峒獠叛城,焚家毀譜又復失,而十五世孫贇復購收之,則吳氏詩書之澤,碟譜之華,俞久不墜者,孰非天之所以,報吾八府君之原德也哉。迨至乙未贇恐族繁譜逸,仍欲續(xù)修稿成未刻。元末玄堂始修安塘三里房譜,入國朝明洪武間茂初,尚京,尚武(1377年)續(xù)之。至天順己卯(公元1459 年)十七世孫全與嘉績重修宗譜,稽實補遺 ,合衆(zhòng)派而統(tǒng)修之,并足微集于房譜,以杜詩四十字號裝演,互相輝映,可謂盡善盡美矣。成化癸卯1483年通德翁,昭諒,昭章,仲博諸君議通修之,而舊譜未備述也。明嘉靖癸巳1534年翁之孫,鐸(蒨派三里二十六世孫博溪;鐸,英教)特吊各派系,攻于前后諸譜,其先正序跋及衣冠圖,季子廟,號勅諭,記傳,祖墳忌日,鼎銘譜圖備録不遺,宋·元合而修之,顏曰:吳氏全譜。固未當妄加增損,而以富貴之者收,貧賤之是者棄,因是足微。一目無遺,至于他鄉(xiāng)異省支分散落雖未偹修,然久譜既存,亦自昭矣。若廉里橫路桂江歐田淇汴田白土衙前大崗 中村 臺北 白沙 南崗 等派并增修之。蓋重吾一本之所分也,至于永和 吉村 花村之派已畧增修,但地遠族繁勢不能偹也。遂以易詩冬至子之半八句四十字號編輯分給各派,獨以八音金石絲竹等字號乕編成八本獨給會同遠口,仍令謹密族裔掌之。
明朝1535年吉二十世孫期肇寫吳氏統(tǒng)修前后族譜記敘,后上院竦派二十三世孫仁重序之曰:
前后房譜合譜
一:永新之 煙崗 歐田 廉里 汴田 胡山 白土 衙前 黃淇 桂山 橫路 杜下 厚湖 合棟之派十二
二:廬陵之 安塘三里 博溪 大崗 南赤陂 龍頭山 永禾 三板橋之 派六
三:安城之 中村 臺北 石溪湖 丘厚溪 石橋 香園 吉村 花村 金田 樓東 之派十
四:永寧之 城下 大礱 皮江 木 村江頭焦皮 之派
五:泰和之白沙而南崗 之派二
六:與異藩之鄰邑 古 攸 潛 江 會 同 遠 口 增之派
統(tǒng)吾始祖永新薄公晳為唐太史公兢六世孫 知南康軍德化令廬山先生祖篪之第八子也
安塘三里地名,位于吉州廬陵郡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境內。在我們的家族活動中,如清明掃墓,六月六曬譜等,常常會說到“安塘三里”。“安塘三里”作為吳氏族人特別是江西永新吳皙公至貴州遠口吳盛公支系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標志和家族符號。
“里”,古代地方行政組織或行政建制,自周始有之,其建制不一。《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尚書大傳》卷二:“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 ,《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 如今在臺灣縣轄市下面設有“里”的行政建制,是臺灣最小的行政單位,類似于大陸的行政村。
要解“安塘三里”的由來,就要從泰伯70世孫吳篪說起。吳篪,又名常、殿真,因對廬山美景情有獨鐘,遂徙居廬山,號廬山翁,官任江南東道九江德化縣令,生有十子:彥輝、彥正、彥文、彥等、彥旦、彥炳、彥炎、彥皙、彥煒、彥煥,均修業(yè)于廬山國學,均任職,其中吳箎第八子彥皙又名吳皙,祖籍江南道江陵,任南唐江南西道永新縣主簿(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因勤政愛民,深得人心,故卸任后,百姓筑建居宅挽留而遷居永新,并在宅旁鑿井一口,人稱“義井”。
吳皙有二子:長子吳熄,回歸廬山奉親祀祖;次子吳炤,先居永新義井,①后遷城南煙岡里。孫吳愿、②吳惠遷廉里;吳愿居廉里中院,吳惠居廉里上院;皙公12代③吳暹,因求學遷家于廬陵安塘里。自吳暹后裔也就稱為安塘三里吳氏。已輾轉遷居第三個“里”了,故稱安塘三里,吳暹后裔也就稱為安塘三里吳氏。
“安塘三里”這一地名因吳姓而得,它充分展現(xiàn)了吳氏開拓、進取與創(chuàng)新的吳氏精神,是秉承吳氏天生具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立志創(chuàng)新的吳氏精神的寫照與佐證。











上一篇: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及吳姓淵源初探
下一篇:吳氏淵源實錄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