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史 > 考證論文 ◇湖北吳氏網(wǎng)

屈原《離騷》中的地名考證

    屈原《離騷》中的赤水即丹江,昆侖即秦嶺中某山,舊鄉(xiāng)或即丹陽(夷屯)


屈原《離騷》中的地名考證

丹江小三峽

 

 


    舉凡偉大的詩人往往命運多舛,如屈原,如李杜及東坡等,概莫能外。但也正因為如此,方有不朽之詩人和不朽之作品。正如宋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說:“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參見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

    屈原的《離騷》正是這樣一篇偉大的作品。

   《離騷》很有可能作于丹淅流域。今人知道屈原的《離騷》,多會背誦其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欲深度解讀屈原坎坷而悲壯的生命歷程和《離騷》的深邃內涵,尚需時日。

    多數(shù)楚辭學者認為,《離騷》是楚懷王時期,屈原首放漢北時描寫“離別憂愁”的作品。如漢王逸在其《離騷經序》中說:“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明汪璦《楚辭集解》、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亦持此說(參見林家驪譯注《楚辭》,中華書局2010年6月版)。林家驪認為,“漢司馬遷的離騷猶離憂說、班固的明己遭憂作辭說、王逸的離別憂愁說等比較合乎實際”。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時間,林家驪在譯注時寫到:“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本篇的寫作時間應在被楚懷王疏遠之后;而司馬遷《報任安書》又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則當在楚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放江南時。至今尚無定論”。筆者以為,司馬遷的兩處記載并不矛盾。屈原首放漢北時,必定在漢水以北的丹淅流域。而《離騷》中寫到了昆侖(秦嶺),寫到了赤水(丹江),就是很有力的佐證——則《離騷》當作于屈原首放漢北時,很有可能就作于首放途中,也有可能就作于丹淅流域。

01

    研讀《離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卒章“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之前的這一章: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云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fā)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轪而并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jié)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詩中寫到:“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此處的昆侖,林家驪注為:古代神話傳說中山名。“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此處的赤水,林家驪注為:神話傳說中水名。

    根據(jù)屈原首放漢北,乃至于丹淅流域的軌跡,昆侖與赤水當系實指,很可能就是丹淅流域的山水。

    當然,筆者并不否認《離騷》中所包涵的上古神話傳說。但即便是神話也一定有所依據(jù),已經發(fā)布釋讀的記載先楚史的清華簡《楚居》,就有很多神話的因子,也不能因此否定《楚居》的信史價值。況《離騷》的第九章還寫到了白水:“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林家驪注為:神話傳說中源出昆侖山的一條河流。筆者認為,白水即發(fā)源于秦嶺東延之伏牛山經南陽東南入漢水的白河。

    結合《離騷》中的其他文字表述,可見屈原已經在《離騷》中設定了自己的“路線圖”:離開“故都”郢都,沿漢水北上(其《抽思》詩中寫到“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抵達南陽,渡過“白水”,折向西去,繞道“昆侖”,行至“流沙”,徘徊于“赤水”之濱。也有學者認為,屈原的行走路線是溯漢水北上,直接進入赤水。

    那么,赤水為何?昆侖又為何山?


02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吳銳先生研究認為,赤水即丹江,昆侖是秦嶺中某山。吳銳先生在其論文《從四神泉看鳥夷、三苗、巴人、楚族等多種文明在淅川的交匯》(詳見《2020中國·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中,結合《淮南子》《抱樸子》《尚書·禹貢》《竹書紀年》《漢書》《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對丹水、淅水和昆侖之丘作了很有見地的闡發(fā):

   《淮南子》一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賓客編纂的,還保存了較早的材料。《淮南子·地形》提出天地間有九山六水,黃河、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為六水。又說上帝有四條“神泉”,即河水、赤水、弱水、洋水,其中弱水在赤水之東,經流沙匯入南海。它是這樣說的:

    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絕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河水即黃河。洋水,即漾水,也就是漢水。赤水即丹江,字面意思都一致。丹江,古書叫粉青江。晉代葛洪(283—363)《抱樸子》里面講,丹江里有一種丹魚,割開丹魚的血,涂在腳上,人就可以在水上步行。講得神乎其神,和武俠小說差不多,原因就是生活在丹江流域的三苗、巴人粉丹江為圣水。

    由于記載古代地理最有名的古書是《尚書·禹貢》,其中也記載了弱水,一般認為在甘肅張掖,即發(fā)源于其南部的祁連山,往北流,現(xiàn)在叫黑水河。《淮南子》記載的這條弱水有丹江和漢水為坐標,那么弱水有可能是淅水。淅水即淅川,古書稱為均水,又名鸛河、湯河、老鸛河,是丹江的支流。它發(fā)源于河南省西南部欒川縣熊耳山南溝北麓,流經欒川縣、盧氏縣、西峽縣,從淅川縣匯入丹江口水庫。淅川流域古文化發(fā)達,淅川縣城南丹江河畔的下王崗村,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

    古人一看見流沙就聯(lián)想到敦煌,其實河沙也會流動,還會形成沙洲。南海,似乎應該指丹江和漢水交匯處。《詩經》有“至于南海“之句。《左傳·僖公四年》載本年(公元前656年)齊國攻打楚國,楚國反問齊軍:“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這是著名的典故。齊國的首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占據(jù)山東半島大片土地,稱得上“處北海”;楚國的首都是郢(傳統(tǒng)上認為在今湖北荊州市,石泉前石泉前輩考證在今湖北宜城),占據(jù)漢水大片土地,稱得上“南海”。

    丹江、淅水雖然不是特別大的河流,可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它們名列上帝的神泉,必然是發(fā)祥于丹江的民族夸耀他們的身世而形成的神話,生活在丹江流域的巴人理所當然尊丹江為圣水。康熙《淅川縣志》和咸豐《淅川廳志》記載,在縣城的東北方向有地名“神泉”,世代相傳是十二龍神住的地方。

    ……

    為什么說堯舜是屬于鳥夷族系呢?因為堯的兒子叫“丹朱”,即丹水之朱,古本《竹書紀年》云:“放帝丹朱于丹水”。《漢書·律歷志》云:“堯讓天下于虞,使子朱處丹淵為諸侯。”虞就是舜。丹水、丹淵,我認為即巴人的發(fā)祥地丹江,在《山海經》里叫赤水。

    筆者十分贊同吳銳先生的觀點。尚可補充的是,關于丹魚,丹江庫區(qū)內至今還有此魚,不過淅川人俗稱紅魚,或紅尾巴腚。

    吳銳先生接著在論文中寫到:

    ……

    丹水。《山海經·西山經》記載一座峚山,是丹水的發(fā)源地,丹水“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黃帝是食是饗。黃帝又取峚山之玉榮,投之鐘山之陽。

    昆侖之丘。《山海經·西山經》記載昆侖之丘“惟帝之下都”,郭璞注,認為“帝”就是黃帝。從昆侖之丘流出四條河:河水、赤水、洋水、黑水。河水是黃河,洋水是漢水(或作“漾水”),沒有爭議。赤水,我考證是丹水,現(xiàn)在習慣叫丹江,赤和丹的意思都一樣。丹江發(fā)源于陜西省東南,流經河南省、湖北省。黑水,我考證是褒水,又叫紫金水、黑龍江,在秦嶺以南,流經陜西省留壩縣,注入漢水。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從《海內北經》也可以看出西王母靠近昆侖虛(“西王母……在昆侖虛北”)《海內南經》記載弱水之上有一種奇特的建木。對照《海內經》,這種建木也與黃帝有關:

    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wèi)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名曰建木。……太曍爰過,黃帝所為。

    考證了赤水、黑水、弱水之后,進而可以推論昆侖的大體方位。昆侖之丘位于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又有弱水之淵環(huán)繞,必然是秦嶺中的某山。只是秦嶺太大,無法具體指實是哪一座山。

 

吳銳制圖
            
03

 

 


    《離騷》的最后一章還寫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此處的舊鄉(xiāng)也當有所實指,即丹陽,或即夷屯。

   《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清華簡《楚居》記載:“至酓繹與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尸,抵今曰夕,夕必夜。至酓支、酓旦、酓樊、及酓賜、酓渠,盡居夷屯。”關于夷屯地望,筆者已有小文論及,不贅述。

    屈原曾任楚國左徒和三閭大夫,公元前339年?—前278年在世。受清華大學委托,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shù)據(jù)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zhàn)國中期偏晚。屈原正生活在這個時期內,應該看到過《楚居》,明晰自己的先祖屈紃所居之鄉(xiāng)。

    巧合的是,淅川歷史上曾設中鄉(xiāng)縣、南鄉(xiāng)郡和南鄉(xiāng)縣。清咸豐七年(1857年)纂修的《淅川廳志》記載:“秦二十六年,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于穰縣(今屬鄧州——作者注)西置中鄉(xiāng)縣,屬南陽郡,即故淅地……北周改內鄉(xiāng)縣為中鄉(xiāng)縣,復秦舊名……隋煬帝大業(yè)初,仍置淅陽郡,復改中鄉(xiāng)為內鄉(xiāng)……”;《詩經·商頌·殷武》有句:“維女荊楚,居國南鄉(xiāng)。”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纂修的《淅川縣志》記載:“建安中,割南陽右壤,淅川為南鄉(xiāng)郡。三國與魏因之。晉改南鄉(xiāng)為順陽縣……后魏置丹川郡,又置淅川縣,屬南鄉(xiāng)郡……隋文帝開皇初,廢南鄉(xiāng)郡為南鄉(xiāng)縣。”

 

    綜上所述,屈原《離騷》中寫到的“舊鄉(xiāng)”未必如林家驪所注為“楚國”那么籠統(tǒng),應該就是指丹陽或即夷屯。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內容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