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族譜 > 家訓條規(guī) ◇湖北吳氏網(wǎng)

吳慶臣《 吳氏宗譜 》

(鳳凰吳氏) 
                                                            

                                                吳 氏 宗 譜

                                                                                                  

石龍先生 吳慶臣 編輯


   了解家史,懷念租德,啟迪后代,正直做人, 
                                                吳慶臣 


                                              《 吳氏宗譜 》弁言

      中華大地,炎黃子孫,千古繁延,歷歷不衰矣。自漢唐至元明清,創(chuàng)修國史家乘者,屢屢可見也。
      嘗謂譜者,明人倫,別長幼,體先王,溯本源,尊祖敬宗,佑啟后人。擎譜覽之,千支萬派如河海朝宗,星辰拱北。本本源源不忘祖宗功德,繩繩繼繼貫賴孝子賢孫。世世承承,浩浩瀚瀚。豈能缺而不修,修而不慎乎?
      至德家聲遠,延陵世澤長。吾族自泰伯、仲雍德治天下,至季札公受侯封達,芮公威振三湘,及猛公心厭軒裳。更有隱公、征公輝輝煌煌千古文章。實可謂達士顯爵,蕃盛四海。
      吾支為延陵正宗,屬左臺吳氏,崇讓堂支系,以鳳凰為圖騰。先祖自皖南歙州遷蘇之東海。明建文年間,八十七世吾祖后軍督捐軀為國,亞氏祖母率子自莒隱居郯西蒲坦。八十八世甫公隨鳳遷徙始居鳳凰,八十九世舉公定居長壽山莊(南抱窩村)。長支尚仁公之長子,名曰光耀,識字明理,吟詩賦辭,于明后期遷居東流。光耀次子,名曰雍裔,受康熙嘉獎,
享有盛名。故,吾族遂以舉公為右第一世,集下七世資料輯成宗譜,時為大清乾隆庚辰季秋也。
      巍巍龍君崮,湯湯龍泉水,明明昭昭,麟麟炳炳。安葬吾祖雍裔公的龍珠山頂,據(jù)說是鳳凰飛起的地方,也是吾族人驕傲之所在的地方。此后,于壬申(一九三二)、辛卯(一九五一)、壬寅(一九六二)、三次續(xù)譜。又于辛未(一九九一)季春重續(xù),并集資刊印。雖多紕漏,但功德
非淺。在吾族中,廣啟公、樹成公、相臣公、保生公、恩俊公均是熱衷于續(xù)譜之人。
      在金龍千喜之年,嶧縣的樹海公率三子恩志至家續(xù)譜,路途迢迢可見其精誠也。我家祖父保田公、父親恩明公也對家譜頗有興趣。吾又曾三次抄譜,本來就想整理一部完整的《吳氏宗譜》,但力有余而錢不足,難成奉愿。
      人丁興旺,英才輩出,是家族的榮幸,也是吾每一族人的愿望。為讓后人有譜,有論,有緒。由恩志叔協(xié)助打印,并把我多年來搜集的史料、碑文及部分支譜纂之成部,奉獻給吳氏宗族,奉獻給愛好家譜的人們。
正值新春佳節(jié)大喜之際,事竣。遍地銀裝 ,奠弘業(yè)之基,瑞祥之兆也。林木成材全體大用,非人之所能也,為乎天也。勞心經(jīng)營,辛勤謀畫,治族譜、以彰創(chuàng)垂,統(tǒng)丕顯,著后昆,繼世之光,皆材木發(fā)瑞也。人忠義厚,操律亙文,大事正規(guī)也。成全美治,益興子孫,合族欣然矣。
      忠孝之道自古有之,先祖之業(yè)后人效之。為示子孫團結協(xié)助,久承續(xù)譜之業(yè)。昭千秋,明萬代,美乎、善乎、益乎。爰筆為記爾,以此弁言也。

                                                                                                               石龍先生 吳慶臣 謹識
                                                                                                           公 元 二 零 零 五 年 歲 次 乙 酉 臘 月 之 吉

                                                                       ※ 后軍督伯在原譜中為八十四世,經(jīng)考證應推為八十七世。 
  

                                        吳 氏 譜 序 文 集 


                                                吳 氏 正 宗 譜 序 
      古者大宗。百世不遷,別子之道,群弟宗之。衰哀相承,家子之歿,必制服焉。后世無大宗,士大夫得祭四室。有四小宗,五世必過,故屬及五世祖外則無服。溯其源,一人之身,未至化為路人,蓋由宗法不立,莫知所始也,吾實懼焉。原吳氏本長沙王吳芮,自黃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始于后稷,至于公劉,傳緒于古公亶父,亶父追尊為太王。長子泰伯,讓德封于吳,子孫以國為氏,因為著姓。世篤忠貞,服勞王家,錫爵胙田,土在延陵之地。積厚流光,蔓延天下,枝繁派衍,殆不可紀。家藏譜系,肇自長沙王王子錢得新安山水之勝,貽后子孫居焉。衍至我考,歷二十九世,距千百余年,委蛇節(jié)次,班班著見。予博采稽評,證以經(jīng)傳。其巍廟古篆,火華華豐岷,拔萃莫奇,積代塋域,罔不具備,敬編家乘,庶古之宗法仿佛,其余顧非幸歟。
                                                                          [唐] 元和八年九月七日后裔左右監(jiān)察御史少微敬撰拜書

                                             吳 氏 分 支 辨 
      吳自泰伯、仲雍居句吳而始焉,自季札封延陵而益著焉,其原一耳。然又有稱渤海者,何哉?蓋系出于泰伯之后,至吳壽夢王,生四子,長諸樊、次余祭、三余眛,凡出三位后者,皆稱渤海。幼子季札封延陵,故得以號延陵。至于季札之后,獨祖大唐竟公、唐末宣公。如吳玠、吳璘俱宋南渡之高士名將,而不祖之,以其非延陵支派也矣。更有奧居名芮,起宋西河,而位王長沙,并唐之少微,以文章而冠名天下。通元、通徵以神童而擢之制誥,少征、少誠俱以藩鎮(zhèn)節(jié)度而襲王封,是皆爵祿崇降,身顯名揚,知其源于渤海,而非延陵,安者旁引私附哉。但為子孫者,倘思至德名而泰伯,仁心慕義如季子,直筆敢諫如竟公,義辭王爵如宣公。遠遵祖道,近守王章,豈不赫然尊顯,又烏容旁引私附為哉。
                                                                                                                            宋咸平年間王十朋作序

                                                 季 子 序 并 贊 
      魯囊公十二年,吳王壽夢卒。延州季子,其少子也。以讓國聞于諸侯,則非童子也。至哀公十年冬,楚子期伐陳,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之,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去壽夢卒七十七年矣。而能千里將兵,季子何其壽而康也。然其卒不書。
      于春秋哀公之元年,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勾踐使大夫文種、伯僖以行成于吳王,吳王許之,子胥諫不聽,則吳之亡形成矣。
      季子觀樂于魯。知列國之廢興于百年之前,方其救陳也。夫吳之亡十三年耳。而謂季子不知可乎。王僚之自立也。曰季子雖至不語廢也,是季子德信于吳人,而言行于其國也。且?guī)泿熅汝悾粦?zhàn)而去之,以為敵國名,則季子之于吳,蓋亦少專矣。救陳之明年,而子胥死。季子知國之必亡而終。無一言于夫差,知言之無益也。子胥以闔閭霸,而夫差殺之如皂棣,豈釋難于季子乎?
      嗚呼!悲乎,吾是以知夫差不道,至以使季子不敢言也。
      蘇子曰:延州來季子,張子房皆不死者也。江右諸人好談子房季札之賢有以也。夫此可與知者論,難于俗人言也,作延州來季子贊曰:泰伯之德,鐘于先生,棄國如遺,委蛇而行,坐闊春秋,幾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無死。
                                                                                                                                   眉山 蘇軾 撰

                                 曹 子 藏 吳 季 札 并 論
      春秋之際,世不知義,而以權利為貴,雖齊威,晉文皆爭國成名著也,而子藏之于曹,季子之于吳,皆有可取之義。棄而而顧,而況于爭乎?予高二子之義,欲考其行事。子藏反國而致邑,事不得見。季子事吳九十余年,觀其掛劍于墓,不以死背其心,葬于贏博,不得以恩累其志,引兵避楚,不以名害其德,蓋其所以養(yǎng)心至矣,雖錄之,天下將有所不
安,況于吳乎彼其所養(yǎng)者,誠重故也。
                                                                                                                 宋 明道二年癸酉歲孟秋月 穎濱 蘇轍 撰

                              司 馬 光 作 吳 氏 原 修 譜 序
      自宗法度,則世系不明,昭穆莫辨,而人始忘其本矣。后欲復古而無由,特假族譜從維系之,使世系昭穆猶有可稽,音疏義恩尚有所系,亦三代圣人遺意也。江右南昌吳氏,乃東漢大司馬廣平忠侯吳漢之后裔也。余讀漢也,查吳漢沉勇明智,八戰(zhàn)八克,輔漢中興。至五世吳佑,遷湘膠東,政崇仁簡,民不忍欺。厥后子孫不以韜略輔國,即以文章匡王,其未流長之盛,非忠于君而德于民者誰能敢此乎?今伊族篆家乘,序明世系,黎清昭穆,崇恩義,尚禮法,俾乃祖忠厚之遺復興于今矣。茲族譜告竣,問序于余。余雖不能文,備員史官也,謹書以附諸簡。
                                                                   資政殿學士夏縣司馬光君實氏頓首拜撰書于京舍官署
                                                                                                         宋 元 豐 八 年 歲 在 乙 丑 二 月 上 浣 吉 旦

                                   宋徽宗趙佶御制吳氏族譜序

天承運  
      皇帝制曰:天運天岳之靈,幕阜黃龍之秀,厥惟蘊涵鐘毓,故有吳氏聚族。其間瓜瓞綿綿,巍科鴻代,炳瑯方策,奕葉重光。朕居藩邸,久知為忠孝望族也。登極后,詔征天下諸名家志銘序傳各種文集及舊勛家乘事跡,用備參稽核編國史。秉義郎千辦經(jīng)略司事吳革,捧其宗譜進呈,朕萬幾余暇,披覽一遍,嘉其膴仕,歷泰山、濮陽、西河、太原、渤海諸郡,由漢唐迄今,清流美諸猶存。乃其遠祖吳隱之,當晉世放達怙侈潑揚風煽之會,獨忠厚廉謹,高其操行,以矯俗而啟,后尤堪風尚。宜其演為千百載世胄而甲第簪纓,而蟬聯(lián)歙亦,彌之光乎。嗚呼,可謂盛也乎!可謂遠也乎!朕緬維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天倫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天性也。于是乎。相戴相愛,相事相使,其生生之無窮也。曰大宗,曰小宗,曰高祖,曰曾祖,曰父,曰子,曰孫,天倫天性也,明乎此,盡乎此,則謂之人。須臾不明,毫厘不盡,則禽獸矣,家之興衰,國之治亂,道之隆潛胥由之。嗚吁!天生時,地生財,人其父母所生,而師教之,四者并重焉。必使飽食而暖衣,仰事而俯畜,知有禮,知有義,知有忠孝廉恥,始堪為天地祖宗生生之抱也。尤有說焉。昔蘇洵譜,蘇氏其曰:一人身分而至于親盡,則視如途人,此譜之所由作也,末盡而已,疾視如仇仇者乎,譜豈可不作,亦豈可徒作,譜官爵之盛,不如譜詩書之澤,族譜黨之富,不如譜禮遜之風,杜房門戶非不幸若隨為朕常感于斯語,以為盡人情之變親盡相親如途人,薄矣!

      人不有譜,安知有親,不肖之子敗之,崔盧地望非不顯榮,及其衰冷,僅足為賣償樗薄之用耳,皆不免于后世之笑,皆不如詩書之澤長,禮遜之風懿也,須各訓兒孫,世敦詩書,恪守忠孝,此乃人生千百年不可磨滅之譜也,誠聚乎而博之。倘有譖言僻語,共群起而創(chuàng)艾之,則吳氏源遠,助舊永存,生生于無替,與國戚休矣。吳氏族姓,其尚欽哉。 
                                                                              制誥  宋宣和六年二月初三日 之寶   宋徽宗趙佶賜撰

                                              吳 氏 族 譜 舊 序 

      慨自晉魏以來,至唐菆尚門閥,以故譜牒為重。近世稍寢,余每為之浩嘆。 今觀吳氏族譜,根源於泰伯、季札、溯派於競公、宣公,千枝萬葉,縷縷不缺。自宋隆興衣冠蟬聯(lián),升於學者二百有三,舉於鄉(xiāng)者五十有七,薦曹者三,奏於禮部及精研賢良,而持科恩封世,嘗拜爵者又三十有四,猗歟盛哉。自昔以智力恃世功利起家者,亦有道而僅傳之數(shù)世而己,惟詩書之澤綿綿勿墜,赫赫而蹶,孰若循循而至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吳氏子孫代有人焉,將有尤者,出以其時可也。 
                                                                                                             宋丞相少保信國公吉州文天祥 撰

                                              朱 熹 序 吳 氏 族 譜

      按舊譜吳氏之祖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公、四十世季札公、九十五世宣公乃江南之始祖也。熹聞上古言:“有葉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葉枯,源不流而河水涸。”是故譜不由鼻修,若有枝而無根如無源也。后稷本軒轅之玄孫,安可捐四世不載?則先拔本塞源,根本枯矣。然觀吳氏之譜,為天下著姓,金枝玉葉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稱某公府君縣君郡君者,惟吳孔兩姓得稱,余姓人家并不敢妄僭,亦未知此遞遞相傳,數(shù)千年綿遠之系,可美而可尚也。今吾得吳氏之子孫出其族譜,索為校正,是鼻祖軒轅、后稷、泰伯、仲雍、季札、至唐太史兢公傳至宣公;此溯本窮源廣,先祖之盛德于無窮而慶,流芳于子孫,繩蟄牛毛眾多也,萬代之頎邈也,若達于天下,則無忘同胞之義。
                                                                                                                   宋  慶元三年丁巳仲秋月新定   朱熹撰

                                            崇讓堂《吳氏宗譜》源流序

      明道程先生曰:修譜使人不忘本,而識祖源禰流。稍有知識者,當以敬前乎,此。而譜不立,則不知其誰始后乎,此。而譜不修,而不知其誰傳。故三代不修譜,朱子認為不孝。即太史公亦曰: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莫如祖譜。不立譜,昭穆、世系紊亂。可知,譜之修所關至世,而源流不可不細考也。逆吳姓之始,自泰伯以讓德封于吳,子孫因國氏而姓,著瓜瓞蔓延,歷朝不替。周章十五傳至札,望重延陵三傳及公子友。下九世至西漢芮,封長沙王,謚曰文。次子郢封義陵,子重爵居饒。四傳至千秋,又五傳至東漢、若漢、若演、若洽,聲稱藉其。洽次孫昕,封筑陽。昕十一傳至晉猛,得異人丁義神方,許旌陽師之,同飛升。又八傳至少微,唐進士,先生是文章家。以徐瘦為宗,氣調卑弱。惟少微與富嘉謨詞本經(jīng)學雄遍高卓,稱吳富體。吏部侍郎韋嗣令薦為監(jiān)察御史,后解官居歙,徙石舌山,遂世居焉。少微子鞏以孝稱,仕至中書舍人。越七傳景元、弟景秀官至國子祭兼御史大夫。四傳至武,有七子。三子高,字中復,舉宋熙寧進士,仕至浙江布政。兄幾復、嗣復同登進士,號吳氏三凰。于是七傳至壽一公,偕弟壽二、壽三由饒渡江抵皖卜宅。壽一公遷懷邑,名渤海。壽二公居桐,壽三公裔居潛太望三邑。壽一公次子秀二遷于潛,世遠年遙,居址星散。欲收各邑之族,以共成一譜,戛戛其難爰。追閱前代,考明鄱陽新安譜系,參以經(jīng)史,由泰伯至遷懷始祖壽一公,八十一世,二千七百余年,一線相承。迄今以二十余傳,戶日大,族益眾。不明本族而浚其源,究萬派而清其流,恐人代散殊,罔知同祖,不至相見,視如秦越者。幾希歷序本末編輯詳明,庶一披覽,有認識源遠
而流長云。
                                                                                                                    道光十一年辛卯年歲冬谷旦

                                                 吳氏族規(guī)篇—人道至要
       存心以仁為主 修己以敬為主 慎獨以誠為主 克欲以剛為主 出語以確為主 制行以精為主 接物以藜為主 處事以義為主 容貌以莊為主 衣冠以正為主 飲食以節(jié)為主 滋味以淡為主 起居以早為主 步屐以安為主 坐臥以常為主 游覽以適為主 讀書以勤為主 作文以精為主 窮經(jīng)以理為主 觀史以斷為主 吟詩以情為主 立言以訓為主 學術以儒為主 異端以關為主 日用以儉為主 交際以甭為主 宴會以和為主 贈與以謙為主 辯論以真為主 辭受以禮為主 事君以忠為主 事親以孝為主 兄弟以讓為主 子孫以教為主 妻妾以分為主 男女以別為主 宗黨以睦為主 朋友以信為主 故舊以厚為主 貧乏以濟為主 爭斗以釋為主 祀先以思為主 祭神以齊為主 銜下以恩為主 奉上以謹為主 處常以經(jīng)為主 處變以權為主 守官以謙為主 御眾以怒為主 行政以德為主 教民以倫為主 斷獄以明為主 使民以時為主 稅斂以薄為主 荊罪以省為主 良善以旆為主 汝宄以愆為主 民財以惜為主 民力以寬為主 田土以墾為主 蠶桑以植為主 城郭以完為主 環(huán)欄以寧為主 賊盜以息為主 流移以還為主 交甲以繕為主 士卒以練為主 馬政以孳為主 鹽鐵以均為主 商賈以通為主 交易以平為主 器皿以備為主 材木以儲為主 魚一以番為主 雞承以畜為主 橋榔以茸為主 道路以平為主 閾市以嵇為主 渭河以疏為主 邊塞以防為主 夷狄以霸為主 
                                                                                                                              康 熙 二 十 五 年 頒 行

                                               三  讓  天  下  建  句  吳 
                                                                                        ——泰 伯 墓
       泰伯(亦稱太伯),商末周國(今陜西岐山縣一帶)人。是周太王的長子,有弟仲雍和季歷二人。泰伯得知父親欲立季歷繼承王位后,為不使父親為難,遂攜仲雍避奔荊蠻梅里(今無錫縣梅村鎮(zhèn)),紋身斷發(fā),以示永不為周君。泰伯到了梅里,拓荒耕地,開瀆理水,傳播中原文化。當?shù)鼐用衲狡涞铝x,“歸而從之者千余家”,擁立他為吳泰伯,自號句吳。關于泰伯禮讓王位、開創(chuàng)吳文化的功績,被尊為大圣人的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泰伯其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不稱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被人稱為泰伯鄉(xiāng)的禮義之鄉(xiāng)。泰伯死后,葬于無錫鴻山,其故居改建為祠堂,又稱泰伯廟。
       泰伯墓,位于江蘇省無錫清鴻聲鄉(xiāng)鴻山西南麓,依山營建,占地面積約三畝。由平臺和石階將各個地面建筑連成整體,四周筑以圍墻。順自下而上的墓道拾級登上最高處,便是泰伯墓冢。冢呈平面圓形,直徑約四米,系青石護圍,頂部以土覆蓋,高約二米。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對,各雕石獅栩栩如生。向下而行是四角攢尖式的四棱碑,正面雕長形雙鉤“泰伯墓”一個篆體大字,邊刻火珠、云龍浮雕圖飾。該碑內側有泰伯墓碑記兩塊。泰伯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碑坊一座,上刻“至德墓道”四個大字。墓道坊后為墓地主要建筑——享殿。享殿的正中上懸“三上高宗”的匾額,原為清高宗乾隆下江南期間所書,現(xiàn)為錢偉長重書。墓地滿山林木,郁郁蔥蔥。山下農(nóng)田一片,每當豐收季節(jié),秋鳳拂過,金黃一片,景色十分優(yōu)美,平添了幾許對吳地開創(chuàng)者的追思。
       山上梅村鎮(zhèn)上泰伯廟,亦是泰伯墓一個組成部分,又稱至德祠、讓王殿。該殿古樸雄偉,氣宇軒昂,數(shù)百年來留存迄今,實屬不易。殿內后壁嵌以石刻,為清代南拙老人蔣衡所書,書法遒勁有力。殿前石坊上“至德名邦”四字,更是神采飛揚,堪稱書法珍品。
       千百年來,泰伯墓、廟早已成為吳中一大勝跡。據(jù)傳泰伯是三月三病逝的,當?shù)匕傩丈顬楸矗娂姴烧缴习谆阔I墓前,以示泰伯德行在百姓心目中潔白無瑕。此后漸漸形成習俗,只是時間改在清明了。至今無錫縣鴻山一帶還流傳著一首民謠,正月梅花百花魁,梅里開花(化)泰伯。
       一九八四年以后的二年,經(jīng)省、縣兩級政府撥專款重建,這座歷經(jīng)千百年的古墓得到了妥善保護。該墓地已被列為江蘇省省級保護單位,并立標志碑一方于墓地。游人近年到墓地祭掃、憑吊、瞻仰的,逐年漸多,游覽之余,登高眺望吳中山山水水,一派繁榮昌盛的蘇南景象,令人陶醉。在追思先賢功績之余,會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作者:楊國慶 (選自現(xiàn)代報刊《中華陵墓攬勝》)

                                                    吳 
                                                                                                    ——“至德”先賢后裔之姓

        吳氏源于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其吸一段讓賢的故事。
        據(jù)《史記?周本紀》及《吳太伯世家》記載,周部落(姬姓)的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小兒子季歷賢而有才干,娶賢慧的太任為妻,生下個兒子叫姬昌,“有圣瑞”,因而倍受古公寵愛。古公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很明顯,古公是把周部落的興旺發(fā)達寄希望于姬昌的。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
        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于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采藥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qū),不再返回陜西,并在那里“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當時江南還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從而歸之千余家”,當?shù)赝林鴵砹⑻疄轭I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子,死后由弟仲雍繼承君位,以后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
       與江南吳國逐漸興起的同時,居住在陜西岐山一帶的周部落發(fā)生重大變化。古公果然傳位給季歷,季歷傳位給姬昌(即周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發(fā)(即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聯(lián)合諸侯,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初,姬發(fā)尋求太伯、仲雍的后代,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另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周 之北故夏虛,并把他們正式列為諸侯。由于太伯主動讓賢,古公死后季歷立,季歷死后姬昌立,姬昌死后子姬發(fā)立,所以倍受古人稱贊。孔子說:“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五八五年,仲雍的十九代孫壽夢正式稱王,至春秋后期開始強盛。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公元前五零六年曾一度攻破楚國;傳到其子夫差,又戰(zhàn)勝趙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并北上與晉爭霸,后來由干失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zhàn)機,吳國反而被越王勾踐打敗,于公元前四七三年亡國,吳王夫差悔之莫及,遂自殺。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 
        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及《姓氏考略》均認為吳氏不始于太伯的后代,而是在上古時已有吳姓,并引《山海經(jīng)》說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引《史記索引》說,舜后封虞,虞音近吳,故舜后亦有吳氏;引《帝王世紀》說少康時有吳賀,與羿期射。但是,其引文所列人物均未世系資料可考,亦未說明成姓原因,所以,多數(shù)姓氏書及吳氏族譜一般都認為吳氏是以國為氏,稱其是姬姓太伯、仲雍的后代。
        吳國滅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發(fā)展繁衍,后分為鄱陽吳氏、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分隱居于江浙一帶,一部分避難至安徽歙縣,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還有一部分逃到齊、魯、衛(wèi)等地(今山東、河南境內)安家落戶。

       在吳氏發(fā)展,播遷史上,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季札。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為了回避王位,他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在鄉(xiāng)下種田當農(nóng)夫,他的三個哥哥諸樊、余祭、余眛先后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曾被后世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為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季札的孫子啟蕃,曾任魯國相國,因此在山東曲阜安家,其后代有一支避難逃到山西;傳至吳申,又南遷到楚國,官至大司馬。當時正值戰(zhàn)國末期,吳申預感到楚國必亡,秦國統(tǒng)一天下已成定局,于是激流勇退,攜帶家眷逃到江西廬山隱居起來。西漢初,吳申的長子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食邑三千戶,因此這一支吳氏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吳芮的子孫五代為王,至六世孫吳千秋被免除封爵,被迫從湖南遷居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有一支東遷到今河南商丘,其后又一支自商丘遷至南陽。此后,由于封爵、任官等原因,吳氏在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發(fā)展成為名門望族。隋唐時期吳氏的郡望有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武昌郡等七個,于此可見吳氏分布已相當廣泛。吳氏徙居福建始于唐初。據(jù)《臺灣省通志》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中原吳姓軍校隨往;唐僖宗時,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字孝先隨王審知入閩。居《吳氏宗族寶鑒序》云:吳孝先是太伯的六十二世孫,與他同去福建的還有他的堂兄弟五人,他門分居福州、泉州、漳州、莆田、汀州等地,稱為吳氏六祖。《四川總志》稱:“吳氏入蜀,以唐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為始祖”。宋、明以來,吳氏家族稱盛于東南,最著名的一支是吳宣家族,吳宣是季札的五十三世孫,娶四川節(jié)度使孟知祥之女為妻,五代時知祥割據(jù)稱王,建立后蜀,吳宣成為附馬,家族一時顯盛。但是,吳宣淡泊名利,又對孟氏王朝頗為不滿,于是在六十三歲時毅然拋棄榮華富貴,攜帶孟氏、兒子吳綸、吳經(jīng)、吳紹及長孫吳文福,舉家東遷,輾轉數(shù)千里,先在撫州臨川石井里落足,不久,留吳經(jīng)居此,自己同其它人再遷至建昌南豐青銅山定居,因而成為江西撫州、建昌地區(qū)吳氏的共同始祖。吳宣的后裔,不僅代有名人,而且又分出許多支脈。其中,吳宣的五世孫吳吉甫,南遷廣東興寧,成為吳氏入粵始祖;吳綸的第二子吳宥從江西南豐竹家山遷居福建汀州府化縣石璧村,其子孫又分遷到臺灣、廣東、廣西、香港等地。

吳氏遷居臺海始于一二九一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和宣慰使楊祥奉命率六千人乘船“往使琉球”(即今臺灣島)。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住澎湖、臺北、命雄等地謀生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至今,其中最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是吳宥的后商,規(guī)任臺灣國民黨中央黨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在交通、金融、貿易、醫(yī)藥等多種領域擁有龐大產(chǎn)業(yè),族眾財大,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地區(qū),大約始于元代,至清代,又有吳宣的后裔從廣東嘉應遷入,現(xiàn)居于香港新界榕樹澳、三角咀、丹竹坑等地。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據(jù)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日下恒夫等推定,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四五零年左右,即越滅吳之后,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現(xiàn)在,這一批吳姓族人己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而且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如當代日本著名經(jīng)濟學家,日本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日本統(tǒng)計學家、“國勢普查之父”吳文聰,都是日本吳姓的佼佼者。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后由于任官或經(jīng)商等原因,有更多的人遷入今越南。例如,唐朝中期,渤海吳氏有吳納南任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因而遷居于越南北部;延陵吳氏中季札的五十世孫吳權,五代時為南漢靜海軍節(jié)度使楊廷藝的牙將和楊的女婿,九三七年楊被部將矯公羨殺害,吳權于次年從愛州(今越南清化省)起兵擊殺公羨,接著又在白藤江打敗南漢軍隊,于九三九年稱王,建立起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此年的一千多年,越南的吳姓宗族不斷發(fā)展壯大,孕育出許多著名人物,如南越政權最后一任總統(tǒng)吳庭艷即是這個家族中的成員。越南第一皇帝姓吳,南越最后一個總統(tǒng)姓吳,這不僅是一件趣事,而且正反映出越南吳姓宗族興旺發(fā)達的情況。現(xiàn)在越南有二百多姓,按人口數(shù)排列,吳姓為第六大姓。吳氏入朝鮮的歷史也比較悠久,但見于史書記載最早的是東漢時期陳留吳氏家族中的吳風,他因任漢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市)太守而遷到朝鮮。此外的各個歷史時期,又有許多吳姓族人自中國東北地區(qū)東流鴨綠江,到朝鮮開基立業(yè),融入高麗民族,發(fā)展至今,吳氏在朝鮮的一百四十三 個姓氏中已是最常見的二十大姓之一。大約自明代開始,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的吳氏族人或其它姓氏一起移民南洋,遷至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后均發(fā)展成為所在國華人社會中有重大影響的一支,并在各行各業(yè)中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英才,例如,緬甸詩人、劇作家吳邦雅,曾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緬甸外交家吳丹,緬甸總理吳努,現(xiàn)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等。此外,近代旅居歐美的吳氏,大都聚族而居,他們對當?shù)氐奈拿髋c進步,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吳氏最豐富、最光輝的業(yè)績還是在中國大地上,如果瀏覽一下彪炳于史冊的吳姓名人,便可知吳氏業(yè)績之一斑。戰(zhàn)國時有兵家和改革家吳起,曾輔佐楚棹王實行變革,促進了楚國的富強。秦朝末年,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與陳勝一起發(fā)動領導了中國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并建立張楚政權,任假王。東漢初有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三國時魏有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有文學家吳均,還有安徽宣城農(nóng)民起義領袖吳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吳姓人物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吳道子,他擅畫佛、道教人物,長于畫壁,筆亦磊落,勢狀雄峻,相傳曾于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宋人蘇軾說:“畫圣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因其高深的藝術造詣及對后代的巨大影響而被尊為“畫圣”。此外,唐代還有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吳兢,龐勛起義軍將領吳迥。五代時后晉有名將吳巒。南宋有名將吳玠,吳璘弟兄,音韻訓詁學家吳棫,大臣吳潛,文學家吳曾,詞人吳文英。金有文學家吳激。元代有學者吳澄、吳萊,畫家吳鎮(zhèn),戲曲作家吳昌齡。明朝至近代,吳氏多畫家和小說家,例如,明代畫家吳偉,工畫人物,擅畫山水,獲御賜“畫狀元”印;清初畫家吳歷,擅畫山水,筆墨蒼潤,與王時敏等合稱“清六家”:清代畫家吳熙載,善花卉,工書法,尤精篆刻;清末畫家吳友如,作品參用西方繪畫透視法,構圖緊湊,線條遒勁簡潔,對以后的年畫、連環(huán)畫甚有影響:近代人吳昌碩,以寫意花卉、蔬果為主,工詩和書法,尤精篆刻,是一位碩有影響的書畫家、篆刻家;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出了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著名小說《西游記》;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說家吳沃堯,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堵之怪現(xiàn)狀》等。此外,明代還有侗族農(nóng)民起義首領吳勉,學者吳與弼,文學家吳應箕,戲曲作家吳炳,醫(yī)學家吳又可,南明將吳易,以及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后又割據(jù)稱帝的吳三桂;清代還有文學家吳綺、吳錫麒,詩人吳偉業(yè)、吳兆騫、吳嘉紀,散文家吳敏樹、吳汝綸,醫(yī)學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浚,金石學家、文字學家吳大澄,江西石城佃農(nóng)起義領袖吳八十、太平天國將領吳如孝;民國時期還有學者吳承仕,戲曲理論家、作家吳梅,北京大學教授吳虞,北洋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鄂豫邊紅軍和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吳光浩,紅二十五軍軍長、政治委員吳煥先。

還有,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尚書》學教授吳章、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猛將吳尉、三國時預測學家吳范,三國時吳氏第一個名醫(yī)吳普,均為吳氏名人。東晉時有飲貪泉而不貪的 “晉代良能”吳隠之,晉后官至散騎常侍的吳猛為二十四孝中“恣蚊飽血”的人物。謚號 “憲圣慈烈皇后”吳皇后,為南宋高宗時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后之一。主張以道為本,納儒之道的唐代道教學者吳筠,其主要著作有《神仙可學論》《玄綱論》等四百五十余篇;唐代詩人吳融為龍紀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作有《唐英歌詩》三卷;著《吳氏正宗譜序》的吳少微也是唐代著名學者。宋初龍圖閣大學士吳遵路是著名學者;宋代狀元吳綸、學者吳處厚,和著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的吳泳著也是較有名氣的人物。元代的吳正道是著名大學者;元代中期的戲曲家吳弘道曾做江西省檢校掾史,編有《中州啟札》一書,著雜劇《手卷記》《正陽門》等,散曲風格清秀,《太和正音譜》稱之“如山間明月”;吳西逸也是元代戲曲家,《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空谷流泉”。明代,吳良、吳禎兄弟是明初的開國功臣;強調“德性之知必實以聞見乃為真知”的吳廷翰是著《蘇原全集》的明代學者。明清之際,與藩檉章合撰《明史記》的吳炎是長于史學的學者;費南東流善辭令的吳光耀、書法風神鐘王之筆意的吳泰裔、康熙皇帝嘉獎為“忠孝節(jié)義”的教育家吳雍裔也是較有名氣的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如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豫東農(nóng)民武裝暴動,后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的吳芝圃;《把一切獻給黨》的作者,和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鐸,均是吳氏族人中涌現(xiàn)的知名人士。還有,曾留學日本,后參加興中會、華興會的中國民主革命者吳祿貞;曾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的吳鼎昌;曾任“總統(tǒng)府”資政的吳鐵成、吳稚輝;和為揭露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而獻身的民主革命烈士吳樾;抗日名將吳紹周;及一九三八年臘月十一日率領東流村民打響沂蒙山區(qū)村民自發(fā)抗戰(zhàn)第一槍的吳恩慶,均為祖國民主、獨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貢獻。還有,浙江慈溪人吳錦堂為明治、大正年間日本關西實業(yè)界的十大巨頭之一。在文學、藝術、教育方面,吳氏族人更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如,湘劇演員吳紹芝,在抗戰(zhàn)初期參加長沙湘劇抗敵宣傳隊,演出《史可發(fā)》《梁紅玉》《江漢漁歌》等具有民族意識的新戲。漢劇演員吳天保,唱腔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世稱“吳派”。電影演員吳楚帆,先后主演《家》《春》《秋》等多種影片,曾執(zhí)導《戰(zhàn)地歸來》《香港一婦》等。還有,古典戲研究家吳曉玲;戲劇家吳祖光;戲劇導演、戲曲教育家吳仞之;電影導演吳永剛;電影事業(yè)家吳性栽;音樂教育家、指揮家、作曲家吳伯起;古琴演奏家吳景略;中國第一代油畫開拓者吳大羽;書畫家、鑒賞家吳湖帆;畫壇德高望眾的美術教育家吳作人等都是大名鼎鼎的藝術人才。還有,被譽為學者、詩人、教育家的吳宓;歷史學家吳晗、吳于廑;考古學家吳金鼎;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吳文祺;社會學家、民族學家吳文藻、吳澤霖、吳景超;作家、學者吳組緗;臺灣小說家吳濁流;體育教育家吳蘊瑞;和曾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的吳邦偉。在科技方面,有生物學家吳憲、吳有訓;植物細胞學家吳素萱;園藝學家吳耕民;寄生蟲學家吳光;肺病學家吳紹青;腫瘤學家吳桓興;物理化學家吳學周;工程熱物理學家吳仲華;金屬學家、機械工程學家吳學藺;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美籍物理學家吳健雄。另外,曾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吳耀宗;和曾任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名譽主席、第五至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的女教育家吳貽芳;及曾任國民黨重慶市長、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長、上海市長、后為美國佐治亞州阿姆斯壯大學教授的吳國禎,也是值得一提的。還有,曾任中宣部副部長、第三至五屆人大常委委員的吳冷西;文革后期的北京市長吳德;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吳邦國、吳官正、吳儀(女);和中國外交官員吳學章;山東省委副書記吳愛英(女);第五代電影導演吳子牛,“中國九一八愛國網(wǎng)”總編吳祖康,均是吳氏族人的佼佼者。

吳氏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高;同時,在苗、滿、蒙古、鄂倫春、錫伯、回、壯、白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數(shù)量。

                                                      石龍先生 吳慶臣  續(xù)寫

   

                      錦 文 十 九 首

 

 古  公  贊        《詩經(jīng)·綿》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公  劉  贊       《詩經(jīng)·公劉》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贈三讓王泰伯公    (東漢)桓帝

賢哉吳泰伯,慶澤彌流長。

 

贈恭孝王仲雍公    (南北朝)宋武帝

協(xié)成先志,丕闡周基。清而弗污,權而適立。心同道合,德與仁齊,流風余韻,萬世仰思。

 

贈延陵王季札公    (南北朝)宋武帝

維王延陵,全義讓國,見禮知政,聞樂知德。觀風審音,掛劍酬心,懷哉高風,無古無今。

 

泰  伯  井        (唐)李紳

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鴻重浚后,又厲幾千年。

 

泰  伯  廟        (唐)皮日休

蠻荊古服屬南荒,大圣開基辟草堂;載造文明追二帝,尚余揖讓補三王。

 

和皮日休泰伯廟    (唐)陸龜蒙

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贈三讓王泰伯公    (宋)蔣堂

泰伯為何者,不以身為身,遜避天下位,奔走句吳濱。隱德昭來世,遺祀傳斯民,吁此廉讓國,合生廉讓人。

 

泰  伯  廟        (宋)范仲淹

至德本無名,宣尼以此評;能將天下讓,知有圣人生。南國奔方遠,西山道始亭,英靈豈不在,千古碧江橫。

訪 泰 伯 城       (宋)楊時

泰伯城三里,未尋梅里畏;當年建雉堞,今日剩莓苔。仁讓高風古,文明舊德培;平虛惆悵望,惟同月徘徊。

 

至  德  廟        (元)趙孟

讓王矢志繼陶唐,廟貌雍雍德愈光。百世荊蠻開禮樂,萬年俎豆肅冠裳。碑穹畫棟香臺冷,額掩雕梁石礎煌。萬代皇恩褒重厚,世承宗祀襲流芳。

 

泰  伯  城        (明)高攀龍

泰伯城荒德未荒,至今遺址尚流芳;試觀霸業(yè)今何在,不比勾吳讓國香。

 

泰  伯  墓        (明)方孝儒

勾吳三讓王,采藥扶綱常;忠孝一身殉,皇山土也香。

 

題泰伯新祠        (明)邵寶

泰伯新祠古讓鄉(xiāng),老梅根畔水流長;十年夢寐三間屋,萬古綱常一瓣香。扁榜大書原自孔,衣冠遺制尚存商;向來曾擬荊蠻曲,許作迎神第幾章。

 

思  慕  詩        (三國魏文學家)吳質

蒼蒼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今蒙圣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就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仰,庶幾烈丈夫。


上一篇:已經(jīng)是第一篇

下一篇:如何確定老譜記述的真實性、如何追溯先祖的大致生卒年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內容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