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宗族血親和家族觀念的國家。很多人在外辛苦打拼了一輩子,最后都希望老年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安享晚年,去世以后能夠回到自己家的祖墳或者祠堂中。
江蘇有一個六百多人的吳姓大家族,他們有一天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認錯了祖先,集體要求改姓成為張姓,他們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又為什么一定要換成張姓呢?是什么讓他們執(zhí)著于修改自己的姓氏呢?
六百多人的大家族重新認祖歸宗
在江蘇泰州第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個六百多人的大家族。這個大家族的人統(tǒng)一都姓吳,但是有一天他們拿出自己的族譜,說自己的祖先是當年明朝起義的名將張士誠。他們?yōu)榱俗C明自己的言論,甚至還搬出了祖先的靈位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希望能夠集體改姓張。

當年張士誠和朱元璋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起義,但是張士誠沒有朱元璋順利,沒有爭奪過朱元璋,最后還被朱元璋一舉殲滅了。張士誠的后人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擊,不得已之下才讓后人隱姓埋名,希望能夠養(yǎng)精蓄銳,等到將來有一個合適的時機再把名字改回來。
其實起初這個家族也并不想改姓,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張士誠,吳家的后人在自己家的祠堂里面發(fā)現(xiàn)這個特殊的牌位,他們才愿意相信自己的身世。其實當初發(fā)現(xiàn)這個牌位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誤會,后來通過仔細研究才發(fā)現(xiàn)真相就是如此。
這個牌位的構(gòu)造十分獨特,外表記載著的是張士誠當年起義失敗的經(jīng)歷,里面還有個夾層,夾層中記錄著對后人的祝愿,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夠認祖歸宗。其實這個靈位原本應(yīng)該有四塊,但是由于戰(zhàn)爭的洗禮和時間的流失,其他的三塊都已經(jīng)消失不見。
或許是遭遇了不測、或許是被有心人保管起來,總之現(xiàn)在只留下了一塊牌位。有人懷疑這塊牌位的真實性,如果真的像上面記載的那樣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顛沛流離,為什么如今依舊保存完好,而其他幾個靈位都消失不見了。
經(jīng)過專家們的研究和鑒定,發(fā)現(xiàn)這塊牌位的確不是六百年前明朝時期的東西,而是三百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間的東西。很多人都對此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當初張士誠是元朝時期起義的,為什么牌位是清朝時期的物品呢?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解釋說,最初張家后人擔心朱元璋的威脅不敢制作牌位,直到清朝時期朱元璋的勢力逐漸消失,他們才敢光明正大的制作牌位,不擔心被連累。建造這個牌位的目的就是提醒后人一定要認祖歸宗,不要忘記自己家族的歷史。
百家姓諸多,為何偏偏姓吳
有人十分好奇,為什么當年張士誠的后人隱姓埋名的時候,會選擇吳做自己的姓氏,這里面有沒有什么說法?根據(jù)民間傳說我們可以得知,當初張士誠起義失敗之后家中留下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分別叫張世俊和張世信,他們都被寄養(yǎng)在自己的大舅子家中。
起初兩個孩子都隱姓埋名的生活著,后來張世俊雖然不甘心還企圖招兵買馬的反轉(zhuǎn)局勢,然而當初大局已定,并不是他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于是不得已之下也只能繼續(xù)隱姓埋名的生活下去。
當初他們寄養(yǎng)的舅舅家就姓姓吳,由于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早就有了感情,再加上他們?yōu)榱烁玫仉[藏自己的身份,所以張世信和張世俊以及他們的后代也就跟隨舅舅的姓都改姓吳了。
事實上中國人一直都十分重視宗族血親,并且把這種感情默默地埋藏在心中。于是當后人找到這個牌位,把自己的身世真相大白以后,家族中的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姓改了回來。其中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拿著自己的張姓新身份證不禁熱淚盈眶,他終于認祖歸宗回到了自己本來的家族,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如果自己的祖上是一個有名的大人物,也是一件十分值得驕傲的事情。那么當初張士誠這員大將為什么起義失敗了呢?原來當初元朝被滅以后,只留下了張士誠和朱元璋兩個人有能力爭奪接下來的統(tǒng)治權(quán)。當時兩人亦敵亦友,是惺惺相惜的兩個競爭對手,可惜張士誠依舊略遜一籌沒能稱帝。
張士誠去世以后朱元璋感到十分可惜,他十分敬佩張士誠的為人,甚至還命人厚葬了張士誠。相信就算是張家的后人沒有隱姓埋名,朱元璋也不見的會致他們于死地。
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千年傳承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宗族情分,一直都存在很深的血緣牽扯。即使在外打拼多年,無論在外面過得多么風光,最終都希望最終能夠魂歸故里。很多人都對此感到十分不解,為什么一定要認祖歸宗?

其實自從最初的朝代周朝開始,就開始用分封制和血緣關(guān)系來治理國家,從最初就強化了血脈親情難以割舍的情懷,讓人們對自己的血脈關(guān)系有很深的認同感。因此中國人對自己的祖先有很深的尊重和孝順之情,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
我們國家如今之所以能夠有著如此輝煌的成就,離不開我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之所以歷盡千年沒有改變,也與我們這種尊重傳統(tǒng),還有作為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感有關(guān)。
當初許多優(yōu)秀的科學家愿意奔赴回歸,依靠的也是這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認祖歸宗的感情。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出生和成長在這片中華大地上,無論后續(xù)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我們都始終是中國人。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