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史 > 考證論文 ◇湖北吳氏網(wǎng)

清威略將軍吳英年譜考略與其他

〔內(nèi)容摘要〕吳英簡介:生于明末崇禎年間1637年,泉州人,康熙二年(1663年)起加入清軍,歷經(jīng)

清朝與反清勢力的多次戰(zhàn)役,后入籍興化(今莆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隨施瑯作為主要將領(lǐng)參

加澎湖海戰(zhàn),平定臺灣。隨后任四川提督。施瑯去世以后,復(fù)回福建任水師提督一職,加授威略將軍。康

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于任上。贈太子少保,欽賜祭葬。
  本文簡要介紹了吳英流傳下來的著作,重點對吳英的年譜進行了梳理與考證,對一些以訛傳訛之處作

了更正與澄清。是一份迄今為止清代吳英研究較全面、客觀的生平大事年表。
  〔正文〕
  清康熙帝御賜封號“威略將軍”吳英,近年來逐漸受到海峽兩岸人士的重視與追緬:文史專家研究之

,吳氏后裔尋根謁祖之,吳氏宗親推崇之。清代大臣李紱有言吳英“將軍始發(fā)跡于閩及平海之役與施公合

謀”,①可見吳英較主要的功績是隨施瑯大軍平定了臺灣。對于吳英在臺灣平定后駐扎十?dāng)?shù)月、吳英駐川

十一載期間的事跡,文獻記載得不多,有待文史工作者的進一步挖掘與考證。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吳英的著作
  
  一、吳英有著作《行間紀(jì)遇》。①清康熙重臣李光地在其文集《榕村集》里有為之所作的后序一篇。

《行間紀(jì)遇》(六卷,手抄本)現(xiàn)藏于北京國家圖書館,為孤本。國家圖書館網(wǎng)站附注該書是:9行19字

小字雙行同,抄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刻本,有朱筆校字)。其中有篇吳英所寫《施瑯進攻臺灣事》

,全文約六千余字,記載了吳英輔助施瑯平定臺灣的經(jīng)過。
  二、近年來還發(fā)現(xiàn)以清吳英名義所撰《清威略將軍吳英事略》手抄線裝古籍一冊。書中內(nèi)容為55則小

故事組成,抄寫字體不一,有的字體飄逸,有的字體渾厚凝重,似非完全由一人所書寫,55則小故事均有

標(biāo)題。從第一則“夜夢天門授書”,到最后一則“加授威略將軍”, 基本涵蓋了吳英將軍的一生,對研

究吳英的生平事跡是難得的一本古籍書,極有價值。此書據(jù)說乃上世紀(jì)三十年代一華僑所捐贈,現(xiàn)由廈門

市圖書館館藏。
  
  第二節(jié) 吳英年譜考證
  
  清威略將軍吳英(1637-1712年)年譜表:
  1、明崇禎十年丁丑(1637年)十月初七,吳英出生,其世居泉州黃陵,遷徙于晉江大浯塘。①
  (筆者注(下略):《清史稿》記載吳英曾經(jīng)“幼為海賊掠置島中,更姓王”。)
  2.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七月,26歲,吳英隨廈門的鄭軍將領(lǐng)鄭鳴駿等萬余人赴泉州降清。
  (清人筆記載:“1663年7月,(吳英)隨建平侯鄭鳴駿、永勝伯鄭纘緒等萬余名之眾赴泉州降清,

旋給守備劄,以1664年福建銅山島戰(zhàn)功,加授都司僉書銜”②。)
  3、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26歲,吳英隨清軍攻克金門、廈門后,授守備職銜。從提督王進功攻

打鄭錦,取銅山城(東山縣),加都司僉書銜,后又授浙江提標(biāo)都司。③
  4、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37歲,福建耿精忠反清,其將曾養(yǎng)性侵浙,溫州叛將祖弘勛起兵響

應(yīng),吳英跟隨浙江提督塞白理擊敗之,降其將李榮春等,遷浙江左營游擊。③
  5、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38歲,浙江曾養(yǎng)性、祖弘勛率軍隊十余萬犯臺州,吳英獻計塞白理

,佯修毛坪山徑,潛兵襲賊,收復(fù)黃巖,遷中軍參將。③
  6、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39歲,貝子傅拉塔收復(fù)溫州,曾養(yǎng)性、祖弘勛率三萬人乘夜劫營,

吳英引兵伏賊,賊大潰。又隨提督石調(diào)聲馳援象山,遂收復(fù)象山。九月,康親王杰書進征福建,精忠降,

曾養(yǎng)性、祖弘勛引退。吳英招降精忠將馮公輔于松陽,又剿撫叛將林惟仁于處州。③
  7、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七月,40歲,康親王命吳英赴處州任副總兵。④
  8、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41歲,鄭錦陷海澄,困泉州,其將劉國軒據(jù)洛陽橋阻擋援兵,吳英率

師自仙游陳壩江渡江,造浮橋濟師,前后夾攻,斬數(shù)百人,解泉州圍,收復(fù)海澄。遷福建督標(biāo)中軍副將。

后又率師破漳州十九寨,遂復(fù)海澄。①
  9、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五月,42歲,劉國軒復(fù)擁數(shù)萬兵謀奪江東橋,吳英擊走之,乃任同安總

兵官。①③
  (此戰(zhàn)也見于清沈云撰《臺灣鄭氏始末》卷六)
  10、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43歲,寧海將軍拉哈達和巡撫吳興祚自同安港口分兵,吳英率舟師合

大軍進克廈門、金門,鄭錦遁臺灣。吳英奏請復(fù)姓吳。③
  (有說吳英早年改以王姓從軍,⑤因此在清代的史書資料中,也有將吳英記為王英的。如清代水陸提

督總兵官楊婕的《平閩紀(jì)》中記載:“臣帶浙江提標(biāo)參將王英、溫鎮(zhèn)標(biāo)游擊傅成等,各帶本標(biāo)營官兵五百

名,合成一旅,前往陳山壩奪路剿殺。”)
  11、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十月,44歲,正值施瑯赴任福建水師提督,吳英以姚啟圣部下參與操

練水師,以備攻臺。
  12、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五月,45歲,施瑯、吳英等重要將官在銅山(今東山)召開進征臺

灣的軍事會議。十月底,康熙下諭施瑯專征,擇機進軍臺灣。
  13、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十月,45歲,吳英奉調(diào)興化總兵,入籍興化(今莆田)黃石定莊。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三日,福建總督姚啟圣疏言:興化總兵林承病故,擬將同安鎮(zhèn)官兵并入興化鎮(zhèn)

。得旨:“吳英著照該都所請,調(diào)補興化總兵官。”⑥可見 ,此時吳英乃由同安總兵改任興化總兵。)
  14、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六月,46歲,施瑯奏請興化官兵同征澎臺,吳英于是隨施瑯攻打澎

湖并取得勝利,八月徹底收復(fù)臺灣。③
  (康熙二十二年春二月十二日,施瑯疏請調(diào)興化、江東等處陸路官兵同水師進剿澎湖、臺灣;從之。

⑥此時的興化鎮(zhèn)總兵正是吳英。在澎湖海戰(zhàn)之前,吳英又回到施瑯軍中,這就是吳英在施瑯到任福建水師

提督后曾一度離開施瑯軍營的原因。所以施瑯初來福建,在奏疏中前稱吳英是“同安總兵官”,后又稱是

“興化鎮(zhèn)臣”。)
  15、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十一月,46歲,施瑯平臺凱旋。留吳英鎮(zhèn)撫臺灣其地。①
  (吳英于二十四年三月在京覲見康熙,④可見吳英鎮(zhèn)撫臺灣至少有一年零兩個月時間。清廷任命的臺

灣首任知府是蔣毓英、首任總兵官是楊文魁。)
  16、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48歲,三月十日吳英到京,覲見康熙,奏陳“減船”與“屯田”

二事,疏入,命議行。四月初一傳令吳英移鎮(zhèn)浙江舟山,回閩,六月由興化啟程,八月十五日抵舟山任,

海寇洪煥等二千余人聞風(fēng)歸命。十月二十日擢四川提督,破吳三桂余黨楊善、師九經(jīng)等。鎮(zhèn)蜀十一年。①


  (據(jù)載:吳英覲見后,先回閩,再由興化赴浙江任。吳英在覲見康熙的時候,建議保留在臺澎的船只

可以從一百減少到二十艘,僅用來傳遞文書,一萬名員兵中分四千屯田,每兵給田三十畝、牛一,課耕種

,則餉可省半。③沒有被康熙采納)
  17、康熙三十五年丙寅(1696年),59歲,施瑯卒,招吳英回閩,任福建陸路提督。③
  (據(jù)記載: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十四日,調(diào)四川提督吳英為福建陸路提督⑦。)
  18、康熙三十七年戊辰(1698年)夏六月初八,61歲,吳英改任福建水師提督。③⑦
  19、康熙三十八年己巳(1699年),62歲,吳英重修晉江東石南天禪寺,并勒碑記之。⑧
  20、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66歲,帝第四次南巡,吳英覲見帝于杭州,授賜“作萬人敵”匾

額。④⑨
  (有作康熙帝御賜匾額“作萬人敵”于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系以訛傳訛)
    21 、康熙四十四年 己酉(1705年) 二月間 , 68歲, 康熙第五次南巡 , 召見 吳英,并賜祖宗祠堂匾額“燕翼貽謀”四字匾,七字對聯(lián)一幅 等物  。    ④     
    22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1707 年), 70歲, 御賜 “ 世 錦堂 ” 匾 。  ④
    23、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四月,70歲,帝第六次南巡,帝召見吳英,并“垂詢海上情形”。七月初九日,上諭授“威略將軍”封號予吳英,仍領(lǐng)水師提督事。④⑨
  (有一個說法是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授吳英“威略將軍”封號,其實有誤。在《清史稿》里由于點校

的關(guān)系,因此被誤認(rèn)為與吳英回閩任陸路提督是同一個時間。
  還有一個佐證是: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間,康熙帝并無南巡的記載,因此也不可能授予吳英什么封

號了。據(jù)資料顯示,康熙帝共有六次南巡,時間分別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2年、1705年、

1707年。可見,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康熙四十六年吳英受封“威略將軍”,即康熙皇帝最后一次南巡的時候


  康熙帝賜封之前曾言吳英“行間效力四十余年,身經(jīng)許多陣戰(zhàn)” ④,可見時間當(dāng)不可能在康熙三十

六年了。)
  24、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七月二十四日,75歲,吳英卒于廈門官舍,贈太子少保,欽賜祭葬

。③
  (有說吳英“得年七十有六”, ①當(dāng)是誤以為卒于1713年。)
  25、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康熙于河北熱河行宮為吳英御制七言律詩一首。①
  (有一些資料說五十二年癸巳,康熙帝于熱河行宮御制七律詩一首,①因此有把吳英卒年誤作康熙五

十二年的0。
  其實,康熙賜詩給吳英是在壬辰年,也即1712年。⑤史料記載:康熙五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帝自熱

河避暑返京,復(fù)拘禁太子胤礽。⑦可見,康熙帝于五十一年七、八月間的確是在熱河行宮的。
  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原任廣東提督的施世驃于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奉調(diào)為福建水師提督,⑥

正是為了填補吳英去世造成的職位空缺。)
  
  參考文獻:
  ① 清李紱撰,《威略將軍吳公英墓志銘》.
  ② 清代,李恒《國朝耆獻類征》,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2009年出版.
  ③《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列傳四十八.
  ④ 清吳英撰,《清威略將軍吳英事略》,手抄本.
  ⑤《泉州市志》,第五冊“吳英傳”.
  ⑥《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臺灣文獻叢刊,大通書局,第一百六五種.
  ⑦ 《清實錄》,中華書局,出版時間1986年.
  ⑧ 晉江南天禪寺《重興南天禪寺碑》.
  ⑨ 臺北故宮文獻處,《清國史傳稿》,5653號.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zhuǎn)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guān)內(nèi)容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