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吳橋高祖子良公,字道淳,系畦公第十三世裔孫,生於南宋紹熙二年(1191),卒於淳祐十一年(1251),配蘭溪呂氏,誥封宜人,公妣合葬庫村貴人峰下。公三十九歲登紹定二年(1227)進士第,官至殿前司左計議,封奉訓大夫。據(jù)《中華吳氏大統(tǒng)宗譜》和《平陽蔡垟吳氏宗譜》記載,公生五子,長子仕玉遷居瑞安十三都吳橋,次子仕珍遷居平陽吳家埭,三子仕瑤遷居平陽蔡垟,四子仕寶遷居平陽四十七都吳山頭,五子仕琚遷居蘭溪吳大源。
吾族始遷祖仕玉公,生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約於淳祐六年(1246)遷居吳橋,歷今已有七百六十余年。公秉承泰伯開拓江南精神,開河造田,修橋補路,勤勞耕種,達到了豐衣足食。肇基發(fā)族,宗支蕃衍,苗裔繁盛。
吾族宗譜首修於清宣統(tǒng)三年(1910);次修於民國二十一年壬申(1932),譜序中皆有記載畦公“唐賜進士,拜諫議大夫”,但不知畦公居處所在。因為兩冊老譜皆在文革破四舊中被燒毀,所以導致吾族祖源遷徙世系不明,歷代祖宗生卒墳塋莫考。三修於共和戊午年(1978),新創(chuàng)一譜;四修於共和庚辰年(2000);五修於共和丁亥年(2007);此三次所修之譜,因彼時人力、財力、交通、信息諸多因素,未能將祖源世系匯清理直。今幸有瑞安市吳氏編纂《吳氏通志》一書的有利條件下,本次修譜,吾同族兄族弟族侄族孫等,皆自費出資,走訪泰順庫村、平陽蔡垟、陶山前村和高樓嶼后等地,又參閱《中華吳氏大統(tǒng)宗譜》、《蒼平吳氏統(tǒng)譜》等書,并聘請平陽坑宗親吳禮祥先生主修。承蒙庫村宗親關懷,吾等復印了庫村老譜有關資料,并祭掃了高祖子良公之墓,了卻七百七十余年之久尋祖歸宗之夙愿。
吾吳橋祖先傳說: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間,溫州府遭天災海嘯,水漫溫州垟以后,始祖約在寶祐年間,自出錢出力,修建吳橋塘河南北兩岸,并在村中心建造一橋,名曰“吳橋”,故為本村地名吳橋之由來也。吳橋地處飛云江南岸,位於東西泰山腳下,原系瑞邑十三都,民國時期,先稱雙峰鄉(xiāng),后改寶峰鄉(xiāng)。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又改名吳橋鄉(xiāng),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時,稱吳橋公社。現(xiàn)系瑞安市飛云街道吳橋村。已成為瑞安火車站之站前村。吳橋從古以來是飛云江南岸之政治文化中心,又是釋、道兩教之活動中心。有許府廟、忠訓廟、娘娘宮、東堂殿(又稱灶君廟)和靜明寺(又稱三寶堂)。皆處於吳橋村中及周邊村落。四周村莊組成了廿四合社,名曰“廿四社”。每逢初一、十五,由全社輪流做雅祭(牙祭)道場。每年五月十八做“求豐收(求稻)”道場。每逢九九重陽做“還斛”道場等等。特別曾在清光緒三十三年和民國二十六年,由廿四合社進行“抬佛巡垟”保太平保豐收活動。且每年二月十一日,舉行以農(nóng)具、生活用品等為主的“集市交流會”。故有瑞安江南政治文化活動中心的美譽。
修譜其義是尊祖敬宗,敦倫睦族,勉勵后人,亦是發(fā)揚氏族文化,有利於加強宗親凝聚力。作為吳氏裔孫,應牢記祖先創(chuàng)基之偉艱,并傳承祖先謙讓、尚義、友悌、仁愛之至德精神,形成好宗風,好家庭,更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詩曰:炎黃子孫,泰伯后裔,季札氣節(jié),畦公福蔭。
千古同源,世代同宗,根深葉茂,繁榮昌盛。
公元二零一五年乙未仲冬 吉日
廿三世裔孫 鳳湘 字國忠 拜撰
上一篇:馬嶼團嶼吳氏宗譜序續(xù)
下一篇:馬嶼玉岙吳氏宗譜序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