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臺——東晉南北朝兵爭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城。
滑州——隋置,治白馬,即古滑臺城。明初撤銷白馬縣,又改州為縣。今縣治在舊治西,原為道口鎮(zhèn)。
湟中——指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漢為羌族等族聚居處。
渝州——隋初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即今重慶。后遂以渝為重慶的簡稱。
湓口城——即湓城。西漢初灌嬰筑,以在湓水(今龍開河)入江處得名。隋為尋陽,唐改“尋”為“潯”,即今江西九江。
摟中——古指今湖南摟水流域。
滁州——隋改南譙州為滁州,治所新昌,后改清流,即今安徽滁縣。
富平——①秦漢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西南。漢末廢。②今關(guān)中有富平縣,曹魏始置。縣治屢遷,均不離本縣范圍。唐宋時在今縣北。金廢。元復(fù)置,在今縣。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戰(zhàn)。
富春——今浙江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fù)為富陽。
傲——商代曾為都城,在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疏勒——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又為軍鎮(zhèn),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
婺州——隋置婺州,治金華。朱元璋改寧越府,不久改金華府。
登州——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民國廢府。
緱氏一—春秋周地,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唐移治今緱氏鎮(zhèn)。宋熙寧時廢。
彘——西周國人起義時,厲王避難處,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瑞州一一宋理宗時改筠州為瑞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元為路。明清為瑞州府。民國廢府。
槐里——后秦姚興稱帝處。漢改廢丘縣置,在今陜西興平東南。
榆關(guān)——即渝關(guān)、山海關(guān)。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明洪武初徐達修復(fù)改建。
榆林——隋唐榆林郡治榆林縣,在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榆林郡,隋唐時即勝州。五代后廢。今陜西榆林,明本為榆林堡。明成化七年(1471年)移延綏鎮(zhèn)治此,延綏后稱榆林,遂為重鎮(zhèn)。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國廢府。世傳有榆林為沙患三次遷城之說,實無其事。
樓煩——①古部落樓煩,春秋末居今山西寧武,岢嵐等地。戰(zhàn)國趙武靈王攻占今寧武附近后,建樓煩縣。西晉末廢。②隋置樓煩郡,治靜樂(今屬山西)。唐為嵐州樓煩郡。
鄢、鄢陵——鄢本壇姓古國,春秋初年為鄭武公所滅,改稱鄢陵,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
幕府山——在今南京北,東晉南朝時為建康門戶。
薊——先秦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薊縣一—古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遼改為析津。今天津市薊縣本為薊州治所,名漁陽,明省入本州。民國改為薊縣。
薊州——唐開元時置,治所見“薊縣”條。薊州在明為九邊之一,轄地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居庸關(guān),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蓬州——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營山東北)。唐治大寅(今儀隴南)。元移相如(今蓬安)。
蒲子——漢蒲子縣在今山西隰縣。劉淵曾以為都城。
蒲州——北周改泰州置,治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zhèn))。唐升河中府。明仍為蒲州。清雍正時為蒲州府。民國廢府。
蒲坂——秦置縣。曹魏至北周為河?xùn)|郡治所,隋大業(yè)中并入河?xùn)|縣。
蒲姑——即毫姑、薄姑,古國,在今山東博興東南。被周公所滅。周封呂尚于此。
蒲類——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里坤湖附近。曾屬姑師,漢破姑師,置車師前后國、蒲類前后國等。東漢時僅存蒲類前國。以后為鮮卑、突厥屬地。
蒲類海——漢代人稱巴里坤湖為蒲類海。唐稱婆悉海。
蒲昌海一—今羅布泊的古稱,又稱鹽 蒙舍城——公元649年蒙舍詔的細奴邏建大蒙政權(quán),建都此處,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州——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陰西南,后移山陽(今江蘇淮安)。后廢。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陽。南宋后期改淮安軍。
碎葉——今中亞楚河,古有碎葉水、素葉水、吹河等名。碎葉城在水畔,今地在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唐在此設(shè)軍鎮(zhèn),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
雷池——東晉庾亮疑溫嶠,命“無過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南,從黃梅、宿松流來的雪水,在此積而成池。
零陽一今湖南慈利,漢初置縣名零陽。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①傳舜南巡而死,葬于九疑,是為零陵,在今湖南寧遠東南。②秦在今廣西全州西南置零陵縣。漢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縣為治所,轄今湘南桂北。東漢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廣東珠江口外。文天祥被俘后過此,有《過零丁洋》詩。
肆州——北魏置。北周時治廣武(今代縣)。隋改為代州。
督亢——荊軻入秦,以獻督亢地圖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縣東,中有陂澤,周圍五十余里。
鑒湖——在紹興西南。舊時因以此為紹興的別稱。
睦州——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縣)。宋宣和時,于鎮(zhèn)壓方臘起義后,改為嚴州。
睢州——今河南睢縣,民國以前為睢州,金始置。
睢陽——秦置睢陽縣,隋、唐、宋為宋城,金恢復(fù)原名。明廢入歸德州。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漢梁國、南朝梁郡至宋金應(yīng)天府,歸德府,均治睢陽。唐天寶以宋州為睢陽郡,安史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即此地。
蜀郡——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滎經(jīng)西,南面包括今宜賓,東面則今南充已在巴郡境。漢蜀郡的東界更西,郡治成都處于本郡東邊。以后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轄境更加縮小。隋唐益州蜀郡僅轄成都平原各縣。
雉河集——即今安徽渦陽縣治,在雉河入渦水之口。
錫山——在今無錫西郊,僅一小丘,傳周秦時產(chǎn)錫。
錦州——清改廣寧府置,治錦縣,即今錦州市。民國廢州,州治仍為錦縣。1937年由錦縣析置錦州市。
錦城——即錦官城,在成都南,蜀漢管理織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錦江流經(jīng)此地,這一帶號為錦里。后入遂將錦城、錦官城、錦里作為成都的別稱。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北,傳諸葛亮曾在此籌劃軍事。
筠州——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南宋避理宗諱,改瑞州。
簡州——隋置簡州,在今四川簡陽地。原治所在今縣西北,明遷今縣。
騰沖——今云南騰沖,南詔時先名軟化府,后改騰沖府。元騰沖麻。明為州。清為廳。民國改縣。
解州——五代后漢置,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民國以州為縣。1954年,解縣與虞鄉(xiāng)并為解虞。1958年,解虞與安邑合并為運城。以后又將原虞鄉(xiāng)部分劃歸永濟縣。
解梁——春秋晉有解梁,在今山西臨猗西南。
新豐——漢置新豐縣,高帝仿豐邑而作,以慰其父思鄉(xiāng)之情,在今陜西臨潼東北。
新安——①今安徽歙縣一帶,晉為新安郡,詳見“歙州”。②今河北安新縣,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時廢入安州。明萬歷時分東莞縣置,即今廣東寶安。
新陽——清雍正時分江蘇昆山縣置,與昆山同城。民國仍合。
新城——曹魏得蜀孟達所獻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后三郡仍分,房陵為新城,西城為魏興,上庸仍舊名。
新亭——孫吳時建造,在今南京南。
新息——春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漢于今縣地置縣,故名新息,元初廢入息州。
新野一一古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時廢。
新蔡一一即今河南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新秦中一一指蒙恬擊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春秋屬宋,戰(zhàn)國屬魏,秦置縣,在今河南杞縣。
雍州一一《禹貢》九州之一。東漢末始置。曹魏時轄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唐時僅有關(guān)中的一部。開元時升京兆府。東晉南朝時雍州以襄陽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與河南的一小部。
雍縣一一秦秋秦國故都,后為縣。在今鳳翔南。唐肅宗時改鳳翔。
廓州——北周以吐谷渾澆河城(今青海貴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后廢。
廉州——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國廢府。
灤州——契丹分平州地置,治義豐,即今河北灤縣。
灤陽——今承德在灤河之北,因以灤陽為別稱。金曾置灤陽縣,在今河北遷西西北,明廢。
濱州一一今山東濱縣,自五代后周至清為濱州。清中葉濱州已不轄縣。
滿刺加——國名。14—16世紀立國于今馬六甲州。鄭和曾至其國。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勢力侵入后衰亡。
真顏山——匈奴真顏山約為今杭愛山南面一支。
福寧——元分福州置福寧州。明為縣。清雍正時設(shè)府。治霞浦。今為霞浦縣。
福州——本閩州,唐開元中改。別稱榕城。
福建——今福建省,秦為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書省,后改屬江浙行省。明復(fù)為行省。
福陵——亦稱東陵。清太祖墓,在沈陽東郊天柱山上。
靜寧——今甘肅靜寧,元以前為德順。
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
酸棗一—秦酸棗縣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斡難河——黑龍江上源之一,發(fā)源于肯特山,流入原蘇聯(lián)境為鄂嫩河,下游為石勒喀河。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樂山)。隋大業(yè)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樂山、峨眉等地。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
嘉興——南宋慶元中升秀州為嘉興府。明清都有嘉興府。孫吳時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為郡額,故別稱嘉禾。
嘉定—一①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稱樂山為嘉定。②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1217年)置縣,故名。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