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州——①遼陽曾名遼州,見“遼東”條。②山西左權(quán)縣舊名遼縣,隋始設(shè)遼州,治樂平(今昔陽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國改遼縣。1942年改左權(quán)縣。⑧遼亦有遼州,治遼濱(今遼寧新民東北)。
遼陽——契丹以前見“遼東”條。938年,契丹置遼陽府。遼、金東京在此。元設(shè)遼陽路、遼陽行省,亦以此為治所。
邢——周姬姓國,在今河北邢臺,后遷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為衛(wèi)所滅。
邢州——隋置邢州,治龍岡(宋改邢臺,即今河北邢臺)。北宋末曾為信德府。金仍為邢州。元為順德府。民國廢府。
鞏昌——宋以通遠(yuǎn)軍置鞏州,治隴西(今屬甘肅)。金升為鞏昌府。民國廢府。
吉州——①隋置吉州。治廬陵(今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稱廬陵郡,后仍為州。元時改名吉安。②金在今山西吉縣一帶置吉州。民國改縣。
芍陂——在今安徽壽縣南。
考亭——在今福建建陽西南。宋朱熹晚年居此。
西川——①唐分劍南為西川、東川。西川治成都,轄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之地。②宋有西川路,治益州(成都),1001年,分為益州、梓州二路。
西寧——1104年,宋改鄯州置西寧州,治所即今青海西寧。
西州——①漢晉時涼州的別稱。②640年,唐滅高昌置西州,轄今吐魯番盆地,治高昌,在今吐魯番東南。
西安——①唐咸通至清末,今浙江衢縣名西安縣。②今陜西西安,自1369年明置西安府,始有此名。1928年始設(shè)市。
西吳一一浙江湖州的別稱。
西縣一一諸葛亮首次攻魏,屯西縣,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京——①漢唐指長安。②五代晉、漢、周及北宋指洛陽。⑧渤海以鴨淥府為西京,在今吉林渾江市舊臨江縣境。④遼金以大同府為西京。
西河——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wèi)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zhàn)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zhǔn),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nèi)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西城——漢西城縣在今陜西安康西北,西魏移今安康。東漢時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興郡。西魏稱金州。
西洋——元明時以南海以西為西洋,以東為東洋。其分界約在東經(jīng)110度左右。
西鄂——東漢張衡為西鄂人,地在今河南南陽北。
西樓——契丹西樓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
西套蒙古——指河西走廊以北、河套以西的阿拉善、額濟(jì)納二旗。
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即在潭北。
厭次——古縣名。秦在今山東惠民東;晉移至陽信東,后廢。隋在今惠民東南,北宋遷今惠民。明廢厭次為武定州,清為惠民縣。
成皋——在今河南榮陽汜水鎮(zhèn)。
成德——762年,唐收安史降將所置方鎮(zhèn)之一,治恒州(改名鎮(zhèn)州,即今正定),轄恒、冀、深、趙等州,又名恒冀、鎮(zhèn)冀。922年為晉所并。
成周城——周公旦所筑,在今洛陽東郊白馬寺以東。
夾谷——孔子相(任贊禮之職)魯定公會齊景公處,在今山東萊蕪南,另說在淄博市淄川西南。
扦關(guān)——有二,一在今湖北長陽西,一在今四川奉節(jié)東赤甲山上,又名江關(guān),均春秋時楚、巴相拒時所筑。
揚(yáng)子——古津渡名,在今江蘇邗江南。本在長江北岸,為重要渡口。唐開元以后,因沙洲淤積,離江日遠(yuǎn),乃自此開運(yùn)河南至瓜州渡口,以通航運(yùn)。隋唐尚有揚(yáng)子縣,宋移今儀征,為真州治所。明改揚(yáng)子縣為儀征縣。
揚(yáng)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此時的揚(yáng)州包括今江蘇的江南(今揚(yáng)州即古廣陵,在徐州,不在揚(yáng)州)、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閩、贛三省。三國魏、吳各有揚(yáng)州,魏揚(yáng)州治壽春,吳揚(yáng)州治建業(yè)。東晉南朝的揚(yáng)州縮小了。《宋書·州郡志》說揚(yáng)州領(lǐng)十郡,只包括蘇南、淮南、皖南和浙江。事實上這些地區(qū)中還有許多僑置州郡,如南徐州等。隋以吳州為揚(yáng)州,治江都。今揚(yáng)州才和揚(yáng)州這名字有關(guān)。
夷門——開封的別稱,因戰(zhàn)國魏大梁東門稱夷門得名。
夷洲——東漢三國時稱臺灣為夷洲。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漢置縣,吳改名西陵,晉又改夷陵。南朝齊遷至宜昌西北。隋峽州夷陵郡治所在此。唐移治今宜昌市,亦為峽州夷陵郡治所。元為峽州路治所。明為夷陵州,夷陵縣省入州治。1735年,清升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師子國——斯里蘭卡古稱。
曲女城——在今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玄奘到此時,為戒日王都城,極為繁盛。十一世紀(jì)初,伽色尼王朝馬默德侵入時被毀。
曲沃——春秋晉曲沃在今山西聞喜東北。戰(zhàn)國魏另有一曲沃,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曲阿——楚邑名云陽,在今江蘇丹陽。秦置曲阿縣。三國吳改云陽,晉仍稱曲阿。唐天寶初改丹陽。
曳至河——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上游。
光州——南朝梁置光州,治光城(今河南光山,隋時所改)。712年移治定城(今潢川)。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潢川縣。
當(dāng)涂——漢當(dāng)涂縣在今安徽懷遠(yuǎn)東南。東晉僑置,后割原于湖地,治南陵東南。隋移治姑孰,即今縣。
吐火羅——中亞細(xì)亞古國,即大夏(巴克特里亞)。
同州——西魏置同州,治武鄉(xiāng)(今陜西大荔)。清雍正時升府。民國廢府。
同谷——西魏末年置,在今甘肅成縣,后為成州。
回中——秦宮名,在今陜西隴縣西北。又有回中道,南起關(guān)中的沂水河谷,中經(jīng)回中宮,北出蕭關(guān),進(jìn)入隴東。
回洛倉——隋筑,在今洛陽隋故城北七里。
朱提——漢置朱提縣,在今云南昭通。漢末劉備置朱提郡,以此為治所。南朝梁廢。唐再置朱提縣,天寶中地入南詔,唐復(fù)于今四川宜賓西南置朱提縣,唐末廢。
朱仙鎮(zhèn)——在河南開封西南,明清四大鎮(zhèn)之一。
朱雀航——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橋)中最大的一座。在今南京鎮(zhèn)淮橋東。
伏羌——唐改冀縣為伏羌。后入吐蕃。元仍為縣,民國改為甘谷縣,屬甘肅。
伏俟城——曾為吐谷渾都城,在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置西海郡。
伊州——隋于今新疆哈密置伊吾郡。唐改伊州。
伊闕——見“龍門”。
伊吾盧——簡稱伊吾,東漢置都尉屯田,舊城在今哈密西四堡。隋置郡,余見“伊州”。
伊邏盧城——唐龜茲都城,即今新疆庫車。
伊犁九城——1761—1780年間,清政府筑伊犁九城,即:塔勒奇、綏定、惠遠(yuǎn)、惠寧、寧遠(yuǎn)、廣仁、熙春、瞻德、拱宸。
華州——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 華陽——晉常璩《華陽國志》謂“華陽”指華山以南川滇黔廣大地區(qū)。南朝曾在陜南勉縣一帶僑置華陽郡、華陽縣。
華亭——即華亭谷,在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孫吳封陸遜為華亭侯。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元明清為松江府治。民國為松江縣。
華容——漢華容縣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
延平——即今福建南平。漢置南平縣,元為南劍路治,明清為延平府治。
延州——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為延安郡,后仍為州。1089年,宋升為延安府。西魏治廣武,唐治膚施,均在今延安東北,宋移膚施至今延安。
延津——今河南有延津縣(漢唐等代的酸棗縣在其西),漢唐時在黃河南岸。從延津東北至滑縣以北的各渡口,總稱延津。
延陵——春秋吳季札所居,即今江蘇常州。西晉延陵縣在今丹陽西南,隋移丹徒(今鎮(zhèn)江),唐還舊治,宋廢為鎮(zhèn)。
延綏——明九邊之一,先治綏德州,后移榆林衛(wèi)<今榆林)。
分州——唐改豳州為分州,治即今彬縣。民國廢州,以州治為那縣。
分寧——759年,唐置方鎮(zhèn)名分寧,領(lǐng)邰、寧、慶等州。唐末號靜難軍。
全州——五代楚分永州置全州。民國為全縣。今為全州縣。
合州——①南朝梁在雷州半島置合州,治徐聞(今海康)。隋廢。②南朝梁在淮南置合州,治汝陰(今合肥),隋改為廬州。⑧西魏于涪江、嘉陵江合流處置合州,治石鏡(今合川)。隋改涪州,唐仍為合州。1243年,宋移治釣魚山(今合川東)。元還舊治。民國為合川縣。
合浦——漢武帝置合浦郡,治合浦(今合浦東北)。唐置廉州,亦治合浦。宋沿置,而移合浦縣至今洽。
會川——唐于今四川會理西置會川縣,天寶末為南詔所有。南詔置都督府。大理時置府。元為路。明為衛(wèi)。清廢。
會寧——在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舊名按出虎。金置會寧州,升為府,加號上京。蒙古廢府。又今甘肅省有會寧縣。
會州——西魏置會州,治會寧(今甘肅靖遠(yuǎn))。曾屬吐蕃、西夏。北宋后期再置會州。元移治西寧(今會寧東),后省西寧入州(即以州治為西寧縣)。明降州為會寧縣。
會稽——秦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shè)臨海(臺州)等郡后,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銘州——今河北永年,古為銘州地。掐州,北周置,治所廣年,隋改永年,但故址在今縣東南。
洛陽一一今河南洛陽。
洛澗——劉牢之?dāng)∏扒剀娞帲唇癜不栈茨鲜袞|淮河支流洛河。洛澗又名洛水,按史書上常見的洛水有三,一即洛澗,一為今河南洛河,一為今陜西北洛河。
洛口倉——隋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洛水入黃河之口處,故名。在今鞏縣東北。
洮州——今甘肅臨潭,古名洮州,北周始置。
濟(jì)水—一江、淮、河、濟(jì),-古稱四瀆。濟(jì)水有黃河以北與黃河以南兩部分。黃河以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濟(jì)源西王屋山,入河處漢時在今武陟縣南,后移今
溫縣東南,又移至溫縣西南。因受河堤阻擋,近代濟(jì)水不入黃河,而折入漭河。黃河以南部分系黃河支流,古時從今滎陽北分出,東流入巨野澤(北朝時從今滎陽東北至巨野澤有南北兩條水道)。出巨野澤后向北再向東流入海中,在今濟(jì)南附近一段,大體同今黃河,從濟(jì)南以北櫟口起至海,大體同今小清河。隋以后巨野澤以上漸湮,以下則漸稱清水。唐宋曾利用濟(jì)水南派故道,通東方航運(yùn),如五丈河即是。以后又湮。
濟(jì)州——①北魏所置濟(jì)州,治稿嗷(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安史之亂以前、州城為河所陷,轄地并入鄆州。②五代后周分鄆州重置濟(jì)州,治巨野(今縣南)。巨野本在北魏濟(jì)州界之外,所領(lǐng)亦僅一小部分為舊濟(jì)州地。金移州治于任城(今濟(jì)寧,在北魏與巨野同屬兗州)。元升路,轄境兼有今蘇皖各一部。明仍為州,轄境縮小。清濟(jì)寧州僅濟(jì)寧、嘉祥、金鄉(xiāng)等數(shù)縣,巨野、鄆城都不在州境。民國廢州。
濟(jì)陽——漢濟(jì)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jì)陽郡,南遷后廢。濟(jì)陽縣在唐初并入冤句縣。
濟(jì)陰——漢分梁國置濟(jì)陽國,改郡,治定陶(今縣西北)。隋唐為曹州濟(jì)陰郡。
濟(jì)南——漢有濟(jì)南國。呆楚七國亂后為郡,治東平陵(今章丘西)。晉移治歷城(今濟(jì)南)。北魏為齊州。宋政和中升濟(jì)南府。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濟(jì)州河——元在濟(jì)州境內(nèi)所開運(yùn)河,即今運(yùn)河魯橋、安山段的前身。會通河完工后,濟(jì)州河成為會通河的一段。
渾河——即今永定河。本名盧溝河,因河水渾濁稱渾河;又因下游河道常有遷徙,稱無定河(按陜北有無定河,是正式名字,此系別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成龍等疏浚改定河道,命名為永定河。
潯州一一唐分燕州置潯州,治所在今桂平東南。桂平一帶有潯州之稱始此。貞觀即移治桂平(今縣西,宋移今治)。清代尚有潯州府。明大藤峽瑤族起義,清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均在潯州府境內(nèi)。民國廢府。
潯陽——即尋陽。又唐以今九江市地為潯陽縣,又曾以江州為潯陽郡。
律門、津沽——均天津別稱。稱門,因系北京門戶;稱沽,因天津本名直沽。
宣大——明宣府、大同的合稱。
宣化——清康熙時改宣府鎮(zhèn)為宣化府,轄今河北西北部內(nèi)外長城間地,民國廢府。原府治即今宣化縣。 宣州——今安徽宣城古為宣州治所。隋滅陳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南宋乾道時升宣州為寧國府。
宣武一一唐汴宋的軍號。朱溫于唐末為宣武節(jié)度使,治開封,后遂以開封為后梁都城。
宣府——明九邊之一,總兵官駐宣府(今宣化),鎮(zhèn)守今河北西北部內(nèi)外長城間地。
宣城一一晉有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本表于隋唐常說某州某某郡,都屬這種情形。)
室利佛逝——古國,七——十三世紀(jì)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即三佛齊。
祖州——遼有祖州,治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原為耶律氏世居之地。
祖法兒——古國,即佐法兒,在今阿曼的佐法兒一帶。鄭和曾至其地。
神州——中國的別稱。
祝阿——今山東禹城,唐天寶以前名祝阿。
冠軍——漢以霍去病封地為冠軍縣(今河南鄧縣西北)。唐廢。
胥山——今蘇州西南有胥山,今杭州吳山一名胥山,又嘉興東亦有胥山,原名張山,均因伍于胥得名。
眉山——今四川眉山一帶,南朝梁置齊通縣(今眉山),又有青州。西魏為眉州。隋改眉州為眉山郡。唐有嘉州眉山郡(天寶為犍為郡)與眉州通義郡。今眉山縣名通義縣,屬眉州。宋有嘉州、眉州、通義縣改為眉山縣,自此眉山之名與嘉州無涉。三蘇即眉山人。元廢眉山縣入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眉山縣。 * m( D% j0 ~& i3 _
晝——孟子去齊,宿于晝,地在今淄博市臨淄西北。
姚州——唐于今云南姚安一帶置姚州。后歸南詔,為弄棟府。元再置姚州。民國為姚安縣。
姚江——浙江余姚縣別稱,因有姚江得名。
姚源洞——在今江西萬年西南城廂鎮(zhèn)東。明王浩八等據(jù)此起義。明置萬年縣在鎮(zhèn)壓起義后。
勇士川一一今甘肅榆中大營川,又稱苑川。漢曾在此置勇士縣,漢末廢。十六國時期乞伏國仁在此筑勇士城。
柔玄——北魏六鎮(zhèn)之一,在今內(nèi)蒙古興和西北。
柔佛一一1530年,滿刺加王子阿拉烏丁在柔佛建都抗葡。191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
駱谷道—一關(guān)中與漢中交通要道之一。北口駱谷在今陜西周至西南,南口儻谷在今洋縣北。中間通過駱谷水、儻水河谷道,長四百余里。
絳一—春秋晉國都城。本在今山西翼城東。公元前585年遷新田,即今曲沃西南,亦稱絳,即新絳,而以故都為故絳。
絳州——北周改東雍州置絳州,治龍頭城(今山西聞喜東北)。唐時治正平(今新絳)。金為晉安府。元又為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新絳縣。
絳縣——漢周勃封絳侯,封地在今山西侯馬東北。
統(tǒng)萬城——公元413年赫連勃勃筑,在今陜西靖邊縣紅攙界公社白城子。北魏至唐,均以此城為夏州治所。宋初趙保吉(即李繼遷)據(jù)此,淳化五年(994年),宋破夏州,城毀。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漢武帝于海南島東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瓊山縣東南。元帝時廢。孫吳所置名朱崖,治徐聞(今縣西),在雷州半島,稱海南島為朱崖洲。晉廢。隋再在海南島置郡(珠崖、儋耳、臨振),珠崖治所在今瓊山東南。唐改崖州,廢州存郡時又曾稱珠崖郡。
敖倉——秦在中原的重要糧倉,在今鄭州西北邙山上。
秦——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肅清水縣北,秦始封之地。②陜西省的簡稱。
秦川——指今陜、甘秦嶺以北地區(qū),川為平川。
秦中——指關(guān)中平原。
秦鳳——宋置秦鳳路,秦指秦州(今甘肅夭水市),鳳指鳳翔府(今陜西鳳翔),治秦州。金廢。
秦州——晉置,初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旋移上邦(今天水市)。民國度州,以州治為天水縣。
泰山——泰山郡,漢初改博良郡置,治博縣(今泰安東南),移奉高(今泰安東北)。北魏移博平(即漢博縣)。北齊為東平郡。
泰寧——明有兀良哈三衛(wèi)(泰寧、朵顏、福余),泰寧在西拉木倫河以北至洮兒河流域。永樂后南遷至今朝陽、阜新西至遼河一帶,后入蒙古土默特部。
泰州——①遼泰州轄今洮兒河上游地。金中葉曾廢,旋又復(fù)置,領(lǐng)地擴(kuò)至下游地區(qū),金末廢。治所均在今吉林白城市東南,惟金治所位置更偏東南。②今江蘇泰州,漢為海陵縣。南唐置泰州,以海陵為治所。清泰州不轄縣。民國為泰縣。今有泰州市、泰縣。
泰安——今山東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為乾封縣,宋改乾封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