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nèi)。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于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時(shí)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guān)——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guān)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筑蕭關(guān)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guān)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zhàn)勝后在山下筑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shí)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后經(jīng)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黃天蕩—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蕩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shù)于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蕩,“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nóng)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臺——燕昭王招賢所筑,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臺,乃后人依托。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shí)最為黃河險(xiǎn)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shí)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shí)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guān),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后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jì)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jì)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jì)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shí)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干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jì)水。漢武帝時(shí),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jīng)瓠子河灌進(jìn)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于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guān)外東北地區(qū)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qū)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筑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后入?yún)牵瑸樘靡亍N鲿x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shí)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并入六合縣。②隋于今山東聊城西北設(shè)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zhàn)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dāng)時(shí)。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恒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鎮(zhèn))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jìn),二縣同城。明并晉陵入武進(jìn),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jìn)。今有常州市、武進(jìn)縣。
常德——宋孝宗時(shí)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zhàn)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nèi)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鐘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quán)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shí)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yuǎn)(今崖縣崖城鎮(zhèn)),在島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shí)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后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并。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xùn)|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陜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后為黨項(xiàng)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后期移至今宿縣。元初并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后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陜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jīng)營鹽業(yè)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qū)連起兵建林邑國。后西晉復(fù)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后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陜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陜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鐘祥)。東晉略為更動(dòng)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fù)州沔陽郡內(nèi)。唐為復(fù)州竟陵郡。五代后晉時(shí),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zhèn)——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qū)。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臺灣省臺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shí)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jì)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jì)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xùn)|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后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shí)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lǐng)閩南地區(qū),即留從 效、陳洪進(jìn)統(tǒng)治地區(qū)。陳洪進(jìn)歸宋后廢。
鴻溝——戰(zhàn)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yùn)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jīng)開封以北(當(dāng)時(shí)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dāng)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jì)、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shí)間約在(或約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shí)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zhèn),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lǐng)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jù)淮西的吳元濟(jì)。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fēng)臺),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yáng)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后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于此置淮陽國,后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shí)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shí)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后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fù)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后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qū)。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yáng)州,自今湖北應(yīng)山、安陸、應(yīng)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nèi)。中葉以后,置淮南節(jié)度使,亦治揚(yáng)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yáng)州。后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后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guān)——見“三關(guān)”。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后廢。隋于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臺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臺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shí)設(shè)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于滬尾東南的艋舯,設(shè)淡水縣,為臺北府治所。日占時(shí)改為臺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shí)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shè)。
淄青——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平盧節(jié)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jié)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陜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僅有陜南。魏治沔陽(今陜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后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fā)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shí)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后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shí)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yáng)——《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yáng)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yáng)為揚(yáng)州別稱。明初曾稱揚(yáng)州府為維揚(yáng)府,后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dāng)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瓊州——明清瓊州府包括海南島全部,治瓊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復(fù)雜。漢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島之北部,旋撤銷。吳置珠崖于徐聞,對海南島不過遙控而已。晉并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復(fù)珠崖郡。隋置珠崖(東部)、儋耳(西部)、臨振(南部)三郡。唐始從崖州分出瓊州,領(lǐng)今海口市、瓊山等地。又設(shè)儋州(隋儋耳)、振州(隋臨振)、萬安州(東南部、從崖州分出)。宋置瓊州(大體包括唐瓊州、崖州)、昌化軍(相當(dāng)儋州)、朱崖軍(相當(dāng)振州)、萬安軍。元于瓊州置乾寧安撫司,另設(shè)南寧軍(今儋縣西北)、吉陽軍(相當(dāng)宋朱崖軍)、萬安軍(名仍舊而地減)。明始以全島為瓊州府。
琴川——江蘇常熟的別稱。以舊有七港注運(yùn)河(一作五浦注海),狀似琴弦而名。
博州——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縣東北,五代后晉在今縣東,宋始在今縣。元改名東昌。
博陵——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陸縣。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北魏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并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漢至南朝宋有博望縣,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
棣州一—隋置。地在黃河下游出海之處。初置時(shí)在陽信(今山東陽信南),唐遷厭次(今惠民東南)。宋治今惠民。
韓州——遼金韓州在今遼寧昌圖,治所在今縣北。
朝歌一一商別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散關(guān)——即大散關(guān),在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彭城——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于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后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東漢建彭城國。以后或?yàn)榕沓强ぃ驗(yàn)樾熘荩闻沓恰E沓强h于元初撤銷,并入州治。
彭蠡一—指今鄱陽湖。
彭郎磯——江西彭澤縣西北沿江有一石磯,名彭郎磯,與江中小孤山相對。
蔣山——即南京鐘山,因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葬此得名。
蔣州——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蔣州,煬帝改丹陽郡。
葭萌——古蜀王弟葭萌為苴侯,秦用人名為地名,置縣于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為漢壽。
葵丘——齊桓公會諸侯處,宋地,在今河南蘭考縣境。
粟末水——古粟末水即今吉林第二松花江。
惠州——宋改禎州為惠州,治歸善(今廣東惠陽東)。明清有惠州府。民國廢府,府治為惠陽縣。今有惠州市、惠陽縣。
越州——隋煬帝時(shí)改吳州為越州,治會稽(今紹興)。參見“紹興”。
雄州——周世宗取契丹瓦橋關(guān)置。明改雄縣。
雁門關(guān)——今雁門關(guān)在代縣西北,系明代所置。古雁門關(guān)在關(guān)西雁門山上,又稱西徑關(guān)。元廢。
輞川——唐詩人王維有別業(yè)在輞川。即輞谷水,在今陜西藍(lán)田南。
雅州——隋雅州以嚴(yán)道(今四川雅安)為治所。清雍正時(shí)設(shè)雅州府。民國廢府。
雅克薩——在今黑龍江呼瑪縣西北漠河?xùn)|黑龍江北岸。
紫荊山一—在廣西桂平北,金田村即在山前。
景德鎮(zhèn)——本名昌南鎮(zhèn),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因燒瓷作貢品聞名,乃改稱景德鎮(zhèn)。本屬浮梁縣,解放后分出置景德鎮(zhèn)市。
鼎州——宋真宗時(shí)改朗州為鼎州,參見“常德”。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為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犍為——漢犍為郡初置時(shí)治所在今貴州遵義西,后遷今四川宜賓西南、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廢。隋有戎州鍵為郡。
犍陀羅——古國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東部。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吸收古希臘的影響,自具特色。
筑——今貴州貴陽簡稱“筑”。明有貴筑司、貴筑鄉(xiāng),清為貴筑縣(清貴筑與新貴二縣同處府治,旋省新貴。民國以府治為縣。貴筑后移息烽城,即今息烽)。
皖——安徽天柱山即皖山,安徽因而簡稱為皖。
集慶——1329年,元改建康路為集慶路。1356年朱元璋取集慶,改為應(yīng)天府。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失街亭即此。他處頗多假托,不可信。
循州——隋循州(龍化郡)治歸善(今廣東惠州東)。南漢移于今龍川,以惠州為禎州,循州所轄僅循江(東江)上游之地。明廢。
舒縣——古舒縣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南朝梁廢。
殽函——?dú)ド胶秃汝P(guān)的合稱,在今潼關(guān)至新安縣間。
潁川——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禹縣)。東魏遷治潁陰(后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潁州——北魏始置。唐治汝陰(今安徽阜陽)。宋政和中為順昌府。金為潁州。清雍正時(shí)為潁州府。民國廢府。
潁昌——宋元豐中升許州為潁昌府,治長社(今河南許昌)。
魯陽——漢以舊楚邑魯陽為縣,在今河南魯山。北魏改為山北縣,旋置魯陽郡,以山北為治所。隋廢。
魯郡——漢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秦以曲阜為魯縣)。晉為魯郡。北齊為任城郡。又隋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雖轄有曲阜(隋改魯縣為汶陽,繼又恢復(fù)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普洱一一清雍正時(shí)在云南置普洱府,治寧洱(今普洱),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亦在府境。民國廢府。
善化——宋元符時(shí)置善化縣,與長沙同城。民國始合并。
善闡——南詔所筑,在今昆明舊城南關(guān)外。
道州——唐改南營州為道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
遂城——隋改新昌為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宋為威勇軍,澶淵之盟后改為廣信軍。金為遂州治所。元省。
湘州——晉湘州治臨湘(今長沙),除湖南湘、資二水流域外,兼有粵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改潭州時(shí),僅有今湖南中部。
湖廣——元置湖廣行省,轄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全部,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及貴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稱湖廣,轄區(qū)大體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廣總督正式名稱為湖北湖南總督。
湖州——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參見“吳興”。
湖南一—唐后期所置方鎮(zhèn),先治衡州(今衡陽),繼治潭州(今長沙)。宋時(shí)荊湖南路簡稱湖南,北路簡稱湖北。
渤海一一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溫州—一今浙江溫州,唐高宗時(shí)分括州始置,以溫嶠嶺得名。
渭州——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北)。唐時(shí)曾屬吐蕃,收復(fù)后復(fù)置,治平?jīng)?今屬甘肅)。參見“平?jīng)觥薄?
渭橋——漢唐時(shí)長安附近有渭橋。①中渭橋,在秦咸陽正南,即今咸陽東二十里處。唐向東移十里。②東渭橋在今西安東北灞水、滬水與渭水會合處東側(cè)。⑧西渭橋在今咸陽南,唐稱咸陽橋。諸橋都屢建屢廢。唐末后毀。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gè)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gè)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