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史 > 賀詞寄語 ◇湖北吳氏網(wǎng)

古今地名對(duì)照(6)

 起兒漫——西遼耶律大石即帝位處,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克兒米涅。
  桂州——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為臨桂,即今桂林)。隋唐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為靜江府。
  桂陽——漢桂陽郡治郴縣,轄今湘南、粵北。郡內(nèi)有桂陽縣,即今廣東連縣,西晉已別屬始興郡。桂陽郡在隋唐時(shí)即郴州。郡內(nèi)之平陽縣即今湖南桂陽縣,五代后晉置桂陽監(jiān),始有桂陽之名。郴州也從此和桂陽之名脫離關(guān)系。宋郴州治郴縣,鄰境桂陽監(jiān)(南宋為軍)治平陽。平陽自明省縣入州,從此只有桂陽州,民國為縣。此外,宋又在今汝城縣地置桂陽縣,屬郴州。民國改汝城。
  桂林——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東處,尚未置縣。漢改為郁林郡。而以今桂林市為零陵郡始安縣。三國分郁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轄境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并即以始安縣為治所。唐有桂州始安郡,又以馬平等地置柳州龍城郡,桂柳又為二州(郡)。南宋、元為靜江府(路)。明改靜江路為桂林府,治臨桂。民國廢府,改府治臨桂縣為桂林縣。今為桂林市。
  桂陵——田忌、孫臏破魏軍處,在今河南長(zhǎng)垣西,一說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桓州——遼桓州以高句麗故丸都城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lán)旗西北。兩桓州非一地,
  郴州——隋置郴州,即洽郴縣(今郴州市)。明為府,后降為州。民國郴縣。
  格爾必齊河——《尼布楚條約》以此河及河源以東的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國界。此河從尼布楚(涅爾琴斯克)東北卓爾納河附近,向南流入石勒喀啊。
  桃林塞——指潼關(guān)以東、河南靈寶以西之地。
  桃源山——湖南桃源西南桃源山,下有桃源洞,傳為陶潛《桃花源記》所記的地點(diǎn)。
 都畿道——唐有都畿道,治洛陽,轄伏牛山以北、中條以北,崤山、熊耳山以東,中牟、葉縣等地以西之地。
  真州——宋以建安軍為真州,治揚(yáng)子(今江蘇儀征)。明初廢。
  真定——漢置真定縣,在今河北正定南,唐移今正定。清避雍正諱為正定。漢常山郡、真定國,隋唐恒州,鎮(zhèn)州,五代后唐真定府,宋真定府路,元真定路,明真定府均治此。民國廢府。
  索——古有索城,在今河南滎陽,為楚漢戰(zhàn)處。
 袁州——隋置,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fù)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
  壺口——①即壺關(guān),在山西黎城東北太行山口。②山西吉縣西,黃河從北而南,水傾注而下,落差20米,號(hào)壺口瀑布。⑧今山西有壺關(guān)縣,在長(zhǎng)治市東南。兩地界上有壺關(guān)山,兩峰夾峙,中如壺口。
  萊州——隋改光州為萊州,治掖縣(今屬山東)。屬縣有萊陽(本昌陽,五代后唐改)等。明清為府。民國廢。
  莫州——唐景云中置,本鄭州,旋改莫州。治莫縣(今河北任丘北)。宋移治任丘。明屬河間府。
  莋都一一漢一度置此縣,在今四川漢源北。
  鹽州——西魏置,治五原(今陜西定邊)。后入西夏。蒙古廢。
  晉——今為山西省的簡(jiǎn)稱。
  晉州——①北魏以唐州為晉州,治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宋政和中升為平陽府。②成吉思汗所置晉州在河北,即今晉縣。
  晉安——晉在今福建東部與南部置晉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廢。又有晉安縣,本名東安,晉改,在今福建南安東晉江北岸。隋改為南安。
  晉陽——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zhèn)。秦以為晉陽縣。以后迭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晉擴(kuò)建。北齊于汾水東岸增筑新城,旋在舊城增設(shè)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并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晉昌——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shí)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晉祠——紀(jì)念晉國第一代國君唐叔虞的祠堂,在今太原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懸甕山下。北魏時(shí)已見記載。北齊曾為寺。北宋天圣年間所建圣母殿,有精美泥塑彩色侍女像。
  晉陵——西晉末改毗陵縣為晉陵縣(今江蘇常州);同時(shí),又改毗陵郡為晉陵郡,治丹徒(今鎮(zhèn)江東南丹徒鎮(zhèn)),東晉時(shí)移治京口,又移晉陵縣。唐曾以常州為晉陵郡。晉陵縣于明初并入武進(jìn)縣。
  栗里——晉陶潛曾居處,在江西九江南陶村西。
  夏口——漢水入長(zhǎng)江之口,亦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于黃鵠山(今蛇山)上筑城,在夏口對(duì)岸,號(hào)夏口城,實(shí)在今武漢市武昌。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漢水以北置夏口廳。民國為夏口縣。漢口本為鎮(zhèn)名,原為漢陽縣地,夏口廳即以鎮(zhèn)為治所。國民黨政府于漢口、武昌分別置市,漢陽為縣。今合三鎮(zhèn)為武漢市。
  夏州——北魏改統(tǒng)萬城置。見“統(tǒng)萬城”條。
  夏陽——戰(zhàn)國時(shí),秦改少梁邑為夏陽,后為縣,在今陜西韓城南。西魏廢。又唐曾于今陜西合陽東置夏陽縣,宋時(shí)并入邰陽。今改合陽。
  夏綏——唐后期在夏州置方鎮(zhèn),領(lǐng)夏、綏、銀、宥等州。后號(hào)定難軍。
  原州——北魏始置,治高平(今寧夏固原),轄今固原、平?jīng)鲆粠АL坪笃谠鴮偻罗剖諒?fù)后移治臨涇(今鎮(zhèn)原)。元為鎮(zhèn)原州。明為鎮(zhèn)原縣。
  捕魚兒海——①元大都的大湖,即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達(dá)里諾爾。②明藍(lán)玉敗元脫古思帖木兒處,即今貝爾湖。
  振武——唐后期于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所置方鎮(zhèn)。后地入契丹。遼置振武縣。金降為鎮(zhèn)。
  頓丘——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熱河——熱河本河名,即武列河,在承德境有溫泉注入,故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其西岸建避暑山莊。五十二年筑城。雍正置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承德府。乾隆時(shí)置熱河副都統(tǒng),嘉慶時(shí)設(shè)都統(tǒng)。1914年置熱河特別區(qū)。1928年置熱河省,轄今河北東北郎,遼寧西南部、內(nèi)蒙古東南部.1956年撤銷。
  柴市——宋文天祥就義處,今北京府學(xué)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說在明清刑場(chǎng)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舊柴炭市之說。
  柴桑——西漢柴桑縣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尋陽縣。
  虔州——隋滅陳后置,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南宋紹興年間改為贛州。
  消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隅,相傳為張遼敗孫權(quán)處。
  鴨子河——遼金時(shí)稱松花江為鴨子河,亦稱混同江。女真阿骨打在此大敗過遼軍。鴨子河也可能專指今吉林扶余附近的一段松花江。
  圃田澤——一作甫田。古時(shí)在今河南中牟西的大澤。宋代尚存,后淤為平地。
  息——周代姬姓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約在公元前683年左右為楚所滅。
  錢塘——秦置錢唐縣,在靈隱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加“土”傍為錢塘。民國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
  鉗盧陂——漢南陽太守召信臣所筑水利工程。東漢時(shí)杜詩為太守,又加疏浚。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鐵山——在今內(nèi)蒙古陰山北。頡利可汗“走保鐵山”即此。
  秣陵——南京舊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改金陵邑置秣陵縣,在今南京市南的秣陵關(guān)。孫權(quán)改建業(yè)。晉分置秣陵、建鄴二縣。隋并秣陵入江寧。
  造陽——在今河北獨(dú)石口附近,一說即今懷來。燕長(zhǎng)城西面的起點(diǎn)。
  皋亭山——在杭州市東北、臨平鎮(zhèn)西南。
  徐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治郯(今山東郯城)。漢末陶謙為刺史,治所尚在郯(見《通鑒》卷六十,初平四年胡三省注)。曹魏移彭城(今徐州)。東晉南朝若有淮北,則徐州在彭城,否則在京口。十六國及南朝置郡以徐州為名者頗多。均在今魯豫皖境內(nèi)。隋唐為徐州彭城郡,轄境不過豐、沛、宿遷等地。元為徐州路。明仍為州。清雍正時(shí)為徐州府,于府治置銅山縣。民國廢府。原府治仍為銅山縣。今置徐州市、銅山縣。
  愛州——南朝梁分交州置。從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屬交趾(指越南吳朝)。
  愛琿——清末后作“璦琿”。有二城,一在今黑龍江愛輝縣(黑河鎮(zhèn))南七十里愛輝鄉(xiāng),亦稱黑龍江城。另一城在黑龍江東岸。根據(jù)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此城在江東六十四屯內(nèi),仍歸中國管轄。1900年,俄國以武力強(qiáng)占。
  狼湯渠——蒗蕩渠、莨蕩渠,即鴻溝,見該條。
  狼虎谷—一在今山東萊蕪西南,黃巢自殺處。
  狼居胥山——霍去病擊匈奴至此,所在地或云在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或云系今蒙古國肯特山。
  留縣——漢張良封地,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膠東——秦郡,漢為郡,亦為國,治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膠西——①漢郡(國),治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后改高密國。②宋以高密縣板橋鎮(zhèn)置膠西縣。元為膠州治所。今為膠縣。
  高平——①指今寧夏固原。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漢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xiǎn)固。北魏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②從東漢到東魏,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也有高平縣,晉又改山陽郡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縣為郡治。北齊廢此縣。隋廢郡。⑧北周改高都郡為高平郡。唐為澤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晉城東北。澤州有高平縣,北魏置,本在今縣西北,北齊遷至今縣。周世宗在此破北漢軍。
  高奴——秦置縣,在今延安東北延河北岸。《漢書·地理志》謂洧水(即延河)可燃,即關(guān)于石油的最早記載。
  高州——南朝梁置,治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唐移良德(今高州東北)。元有高州路,移治茂名(今高州,唐時(shí)屬潘州)。明為府。1911年廢。
  高涼——漢末孫權(quán)分合浦郡置,治安寧(今陽江西)。南朝宋移恩平(今恩平北)。齊還治安寧,梁改安寧為高涼縣。隋唐均曾以高州為高涼郡。
  高陽——①古有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高郵——宋分揚(yáng)州置高郵軍,即在今縣。
  高昌——古城在今新疆吐魯番東二十余公里哈拉和卓堡西南,亦稱亦都護(hù)城,城周約五公里。公元前48年至公元327年,為漢魏晉戊己校尉駐地。327年,前涼張駿建高昌郡于此。460年,闞伯周為高昌王,遂為高昌國。以后,張孟明、馬儒相繼為高昌王。499年,麴嘉為王。高昌麴氏立國141年,640年為唐所滅。唐于此建西州,以其都城為高昌縣,為西州治所。
  高密——漢高密郡治高密,即在今高密西南。東漢并入北海國。晉復(fù)置。南朝宋曾移治桑犢(今維坊東)。北魏仍治高密。隋唐為密州高密郡。
  高闕——陰山山脈在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東北有一缺口,狀如門闕,古有此名。
  高陽關(guān)——地址見“三關(guān)”條。宋慶歷間置高陽關(guān)路,治瀛州(今河間),轄地除今天津市外,尚有今河北白洋淀、武邑、南宮、清河以東及山東一小部。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隋時(shí)蘆葦叢生,湖面周圍數(shù)百里,極便于農(nóng)民起義軍的活動(dòng)。
  高梁河——古高梁河從今北京西直門外起,向東流至德勝門外,東南流斜穿今北京內(nèi)外城,至今十里村東南入今永定河河道。宋太宗攻遼,至高梁河而敗,戰(zhàn)地在遼南京(幽州)東郊,即今北京外城。中下游故道已湮。今北京城內(nèi)什剎海等湖泊,即元時(shí)圈入城內(nèi)的高梁河中游的遺址。上游后為長(zhǎng)河的一部分。
  毫——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東南為南毫,商丘以北為北毫,偃師以西為西毫。又偃師二里頭發(fā)現(xiàn)商代宮殿基址。一說以為鄭州商城即湯都毫。
  毫州——今安徽毫縣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于北周末。
  唐古特——“特”亦作“忒”。蒙古語稱青藏地區(qū)及該地藏族為唐古特。清代文獻(xiàn)常用此稱。
  唐徠渠——唐渠。從寧夏青銅峽附近引黃河水向北流至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一帶。傳漢鑿唐修,故名。
  唐努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以唐努山得名。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界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西北部被割給俄,即今俄羅斯哈卡斯自治州和克麥羅沃州的南部。1911年,俄占中部地,受俄指使的喀爾喀封建主占東部。東部地后屬蒙古國庫蘇古勒省。1924年,中部俄占地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改稱“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并入蘇聯(lián),先為圖瓦自治共和國,又改圖瓦自治州。
  朔方——①漢武帝時(shí)衛(wèi)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轄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qū),治朔方縣(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北)。東漢廢朔方縣,移郡治于臨戎(今磴口北)。②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區(qū)南至陜西宜川、寧縣一帶。東漢并入并州。⑧唐初改巖綠縣為朔方縣,在今陜西靖邊縣紅絡(luò)界公社白城子。后為夏州治所。⑧唐方鎮(zhèn)有朔方,開元時(shí)置<治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朔州——即今山西朔縣,北齊置。治所先在今縣西南,后遷今縣。縣名北齊為招遠(yuǎn),隋唐為善陽,唐尉遲恭即善陽人。
  剡縣——①即今浙江嵊縣。北宋宣和時(shí)改今名。②郯本古國,在今山東郯城北,戰(zhàn)國初亡于越。秦在其地置郯縣,唐并入下邳,一度另置郯城縣。元末重置郯城縣,即今縣。
  益州——①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陜南、甘肅一小部、鄂西北隅、云貴大部。東漢治雒(今四川廣漢北),末年先移綿竹(今德陽東北),繼移成都。以后今四川以外之轄境既逐漸他屬川境之內(nèi),置州亦多。北周益州僅轄成都及附近各縣。隋以益州為蜀郡。唐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為益州。②宋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此則為大行政區(qū)。⑧漢在今云南境內(nèi)置益州郡,治滇池(今晉寧東)。蜀漢改為建寧郡。
  益津關(guān)——見“三關(guān)”。
  涼州——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今寧夏、甘肅及青、陜、內(nèi)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僅轄河西地區(qū)。曾屬吐蕃。五代西夏為西涼府。元西涼州。明涼州衛(wèi)。清雍正時(shí)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shù)縣。民國廢府。 , a6 Z4 h9 m) e/ \  j0 u
  酒泉——即今甘肅酒泉。漢武帝時(shí)置。隋置肅州,以州治為酒泉。民國廢州。
  浙江東道——唐后期所建方鎮(zhèn),治越州(今紹興),領(lǐng)浙東各地。唐末先后有義勝軍、威勝軍、鎮(zhèn)東軍之號(hào)。
  浙江西道——唐后期所建方鎮(zhèn),號(hào)鎮(zhèn)海軍,治所先后為舁州(今南京)、蘇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潤(rùn)州(今鎮(zhèn)江)、杭州;領(lǐng)長(zhǎng)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地。
  渦陽一一即今安徽蒙城,南北朝常為兵爭(zhēng)要地。
  涅陽——在今河南鄧縣東北。漢置縣,隋改課陽,唐廢。
  海門——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陽縣北,本為鎮(zhèn),唐咸通間,安南都護(hù)府與交州曾暫移治于此。②五代后周在今扛蘇啟東東北置海門縣。后以縣境土地坍入海中,明代一再遷治,終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通州(南通)與崇明縣新漲沙地建海門廳。民國改海門縣。⑧浙江黃巖縣東北有海門鎮(zhèn),在椒江入海口南岸。1981年建椒江市。
 海曲——西漢海曲縣在今山東日照西。縣境呂母崮傳為新莽時(shí)呂母起義之地。
  海州——①東魏在今江蘇東北角置海州,治龍沮(今灌云西南),北齊移朐縣(今連云港市西南海州鎮(zhèn),北周改朐山)。明并朐山入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東海縣。②遼于今遼寧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衛(wèi)。清為海城縣。
  海陽——即今廣東潮安。東晉置,時(shí)為義安郡治所。
  海陵——即今江蘇泰州。西漢置縣時(shí)為海邊高地。海陵縣于明初撤銷。
  海蘭泡——今黑龍江愛輝縣治舊名黑河屯,一作海蘭泡。黑河屯北面隔江亦為海蘭泡。先被俄國強(qiáng)占,繼于1858年《璦琿條約》中劃歸俄國。俄名布拉圖維申斯克。
  海參崴——1860年《北京條約》劃歸俄國。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浮梁——唐天寶改新昌為浮梁縣,在今江西景德鎮(zhèn)北。1916年移治景德鎮(zhèn)。今已并入景德鎮(zhèn)市。
  浮圖城——即可汗浮圖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唐庭州與北庭都護(hù)府治所在此。
  流求——隋唐宋元時(shí)稱臺(tái)灣為流求。
  潤(rùn)州——隋置,治延陵(今江蘇常州),唐移丹徒(今鎮(zhèn)江)。北宋政和間升鎮(zhèn)江府。
  浣花溪——在成都西郊,為錦江支流。杜甫居溪旁。
  浚儀——西漢置縣,在今河南開封市。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改為祥符縣。
  浩罕——十八世紀(jì)烏茲別克人所建汗國,在中亞費(fèi)爾干納盆地。1876年亡于俄國。
  寬城子——吉林長(zhǎng)春市舊稱。
  賓州——①唐在今廣西賓陽縣地置賓州。宋以后州境有所擴(kuò)大。清雍正時(shí)一度領(lǐng)四縣,旋又不轄縣。民國為賓陽縣。②遼在今吉林農(nóng)安東北之東小城子置賓州。
  資州——今四川資中、資陽兩縣均古資州地。西魏初置資陽,治陽安(今簡(jiǎn)陽西北)。北周治資陽,即今縣所在。隋移盤石,在今資中北。元末明玉珍時(shí)則治今資中。明以資中為資縣。清復(fù)為州。民國廢州,州治為資中縣。
  娑陵水——回紇族本居娑陵水旁。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色楞格河。
  諸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臺(tái)灣置諸羅縣,治佳里興堡(今臺(tái)南市佳里鎮(zhèn))。四十三年移治今嘉義市。乾隆晚年改名嘉義。
  祥符——即今開封,參“浚義”。
  朗州——隋改嵩州置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宋真宗時(shí)改為鼎州。
  冤句——秦置冤句縣,在今山東曹縣西北。宋時(shí)改宛亭、金時(shí)城為黃河洪水沖毀,遂廢。
  弱水——古人常稱不通舟楫,賴皮筏交通的河流為弱水,故歷代被指為弱水的河流很多。如甘肅山丹河與下游山丹、甘州二河合流后的黑河,即《禹貢》所說的弱水。
  劇縣——漢劇縣在今山東壽光南。
  陬——孔子生于昌平鄉(xiāng)陬邑,“陬”,在今曲阜東南。
  陶——古陶邑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春秋末屬宋,戰(zhàn)國屬齊。范蠡居此經(jīng)商,號(hào)陶朱公。
  娘子關(guān)——在山西平定縣東鄰接河北省處。傳李淵女平陽公主領(lǐng)兵駐此。然史籍謂公主起兵關(guān)中,似難有駐兵此地之事。
 桑落洲——在九江東北長(zhǎng)江中。晉劉毅拒盧循,大敗于此。
  通州——①今北京通縣,習(xí)稱北通州。金始置通州,治潞縣,即今通縣。②今江蘇南通,五代后周改靜海軍為通州,治靜海,即今南通市。因與北方的通州同名,故習(xí)稱南通州。民國廢州,遂以南通為縣名。
  驪山——在陜西臨潼東南。傳為周幽王舉烽火戲諸侯以博褒姒一笑處。秦始皇陵、唐華清官均在附近。
  綏定——伊犁九城之一。新疆建省后伊犁府、綏定縣治所在此。
  綏遠(yuǎn)——清乾隆初在歸化城東北筑綏遠(yuǎn)城,綏遠(yuǎn)將軍治此。二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民國合并為歸綏縣。國民黨統(tǒng)治時(shí)期置綏遠(yuǎn)省,歸綏為綏遠(yuǎn)省會(huì)。解放后,綏遠(yuǎn)省并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歸綏改為呼和浩特市。
  邕州——今廣西南寧舊為邕州治所。邕州,唐改南晉州置。治宣化,即今南寧市。元為邕州路,后改南寧路。明清有南寧府。民國廢府,以府治為邕寧縣。解放后有南寧市、邕寧縣。南寧為廣西壯族自區(qū)首府。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shí)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shí)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后于1945年改為理縣。
  瑯邪一一春秋齊有瑯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瑯邪臺(tái)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瑯邪縣,并以之為瑯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瑯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瑯邪郡。從魏晉瑯邪國起,瑯邪臺(tái)及秦瑯邪郡治均不屬瑯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yuǎn)東北置舂陵。后廢。孫吳復(fù)置于今寧遠(yuǎn)西。隋并入營(yíng)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tái)。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shí),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shí)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陜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shí)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zhèn),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后合葬墓,在陜西乾縣梁山。已發(fā)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wèi)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并入濮州。
  營(yíng)丘——周封呂尚于齊,建都營(yíng)丘,后改臨淄。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zhuǎn)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guān)內(nèi)容

文章評(píng)論

驗(yàn)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píng)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píng)論,趕緊來搶首評(píng)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h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