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史 > 賀詞寄語 ◇湖北吳氏網(wǎng)

古今地名對照(4)

 巴——古有巴國,周以前在鄂西,后遷川東。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
  巴東——東漢末置巴東郡,治魚復(fù)(今四川奉節(jié)東)。南朝梁以魚復(fù)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為巴東郡。唐改夔州,以秭歸、巴東另置歸州。以后又曾以歸州為巴東郡,夔州為云安郡。
      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末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后期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
  巴陵——即今湖南岳陽。晉置巴陵縣,南朝分長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陽。
  鄧——古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發(fā)展到今河南鄧縣。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
  鄧州——隋置鄧州,治穰縣(今鄧縣)。
  雙島——遼寧金縣西南海中有二島南北對峙,名雙島。袁崇煥斬毛文龍?zhí)帯?
  雙嶼港(山)一一在浙江寧波東南海中。明王直與倭寇據(jù)此。
  雙城子——在綏芬河下游北岸,傅爾丹河西岸。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入俄。名尼古拉斯克,后改烏蘇里斯克。
  孔廟、孔林——曲阜孔廟在縣城內(nèi),原為孔子闕里故宅,歷代修筑,現(xiàn)占地32,700平方米,有房屋460多間。孔林在北門外,為孔子及其后裔的基地。歷代修筑,碑刻極多。孔林現(xiàn)有面積約3,000畝。
  邗溝——吳王夫差所開江淮間運河,開鑿時間在公元前486年。南起今揚州市南,向北過高郵西,向東北進入射陽湖,然后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漢末陳登開從高郵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暢。隋復(fù)加疏通。
  玉門關(guān)——漢置,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在疏勒河南岸,六朝時移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玉壁城——西魏筑玉壁以御東魏,在今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臨深谷。
  未央宮——漢長安未央宮,至唐末始全毀。前殿臺基今存,在西安西北郊馬家寨村。
  邛州——南朝梁置。唐時治所從依政(今四川邛崍東南)遷臨邛(今邛崍)。民國改邛崍縣。
  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之名始于西魏。
  甘肅——元有甘肅行中書省,轄今甘肅省河西及青海、寧夏各一部。明九邊有甘肅鎮(zhèn),轄嘉峪關(guān)以西,總兵駐甘州衛(wèi)(張掖)。行政區(qū)劃則全屬陜西省。清置甘肅省,轄區(qū)包括今寧夏及青海北部。1928年,青海、寧夏建省。
  甘露寺一在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上,三國吳始建。演義有劉備、孫權(quán)拔劍試石事,其實當(dāng)時寺尚未建,那里會有孫劉在此相會之事。
  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參“南京”專條。
  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曾置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唐與吐蕃爭此城,屢得屢失。
  石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
  左馮翊——漢與京兆尹、右扶風(fēng)稱三輔,左馮翊與右扶風(fēng)既系官名,又系政區(qū)名。即將京師附近地區(qū)交給三個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長安城內(nèi)。東漢始分出。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治臨晉(今大荔)。
  左國城——在今山西離石東北。十六國漢劉淵都此。
  右北平——戰(zhàn)國燕置右北平郡,西晉改北平郡。秦時治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漢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南)。
  右扶風(fēng)——魏改扶風(fēng)郡,治槐里(今興平東南),余見“左馮翊”。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角布達拉山上。七世紀松贊干布始建。清初,達賴五世大加擴建。高十三層,178米,東西綿亙四百米以上。
  龍門——①黃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西北與陜西韓城東北間。②即伊闕,在洛陽市南,伊河?xùn)|岸有龍門山,西岸有香山,對峙如門。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起,四百余年間,開鑿石窟,雕刻佛象。今存1,352窟,造象97,000余尊。
  龍城一一①匈奴單于祭天處,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cè)和碩柴達木湖附近。②十六國前燕舊都,后燕、北燕都城,在今遼寧朝陽。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nèi)東天德江北岸,東漢至南朝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
  平盧——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zhèn),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jié)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平州——漢末遼東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舊平州為營州,另設(shè)平州。唐時治所在盧龍(今屬河北)。
  平江府——宋徽宗征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
  平陽——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平城——在今山西大同東北,北魏時曾為都城。
  平原——漢平原郡,治平原,在今縣西南。隋唐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陵縣。漢唐平原郡轄區(qū)也不完全相同。
  平?jīng)觥鶉扒刂闷經(jīng)隹ぃ嗡經(jīng)鲈诮窨h西北。北魏遷治鶉陰(今華亭西),轄境亦有出入。隋唐曾以原州為平?jīng)隹ぃ嗡诮駥幭墓淘經(jīng)鰞H為州內(nèi)一縣。金置平?jīng)龈谓窨h。民國廢府。
  平虜渠——曹操攻烏桓時所開運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處在今天津)。
  平地松林——在今內(nèi)蒙古克什騰旗一帶,南至河北圍場以北,為奚、契丹族活動的地方。
  打箭爐——清雍正時置打箭爐廳,治打箭爐,即今四川康定。
  打牲烏拉——原為明海西女真烏拉部烏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烏拉街。努爾哈赤滅烏拉,改稱打牲烏拉。
東川——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為東川、西川,各置節(jié)度使。東川治梓州(今四川三臺),轄區(qū)在四川盆地中部。
  東平——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東吳——指三國孫吳,亦為蘇州別稱。
  東坡——在今湖北黃岡東。宋蘇軾謫居黃州,因地名取號,稱東坡居士。
  東昌——元以博州為東昌路,治聊城(今屬山東)。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東京——①東漢、北周、隋、唐都以洛陽為東京(隋唐亦稱東都)。②渤海有東京龍原府,在今吉林琿春八連城。⑧五代北宋以開封為東京。④遼五京道之一,治所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
  東郡——秦置,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轄境包括魯西及豫東北。隋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東之兗州。
  東都——見“東京”條。
        東莞——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shè)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于晉陵(今江蘇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東莞縣置于唐代。
  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zhèn)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連云港西南海州鎮(zhèn))。
  東陵——清太宗后昭西陵、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慈禧慈安定東陵,均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稱東陵。另有西陵,在易縣西梁各莊,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
  歸綏——呼和浩特市舊名(1954年以前)。
  歸安——舊縣名,見“烏程”。
  歸德——金改原宋應(yīng)天府為歸德府,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移睢陽;明置商丘為治所。民國廢府。
  北平——古代以北平為郡名、縣名者甚多,今從略。明初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屬北平行中書省。永樂建都,改為北京順天府,北平省所領(lǐng)直屬中央,遂稱直隸。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復(fù)以北平為北京。
  北邙——即邙山,在洛陽北,古為葬地。
  北地——秦漢北地郡,秦時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馬嶺(今慶陽西北),東漢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京——①唐與五代后唐、后晉、后漢以太原府(今太原西南)為北京。②宋仁宗時以大名府(今大名東北)為北京。⑧金先一度以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后又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④明初曾以開封為北京。永樂于今北京建北京,稱京師。
  北庭——唐都護府名,又為方鎮(zhèn)名。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境遠達今咸海(一說里海)西突厥各部族。712年,設(shè)北庭節(jié)度使,轄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nèi)軍、鎮(zhèn)等。后地入吐蕃。
  北徐、南徐一一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東晉治彭城(今徐州);齊治燕縣(今安徽風(fēng)陽東北),轄區(qū)在淮南。南徐州,劉宋治京口,轄區(qū)初在江北,后移江南。
  北海——①蘇武牧羊處,今貝加爾湖。②漢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⑧今北京市北海,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為湖泊,明清均為御苑,清順治八年,在湖中瓊?cè)A島上建藏式白塔。1925年辟為公園。
  北假——秦漢稱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為北假。
  盧龍——①古塞在河北喜峰口附近。從今薊縣東北,經(jīng)遵化,沿灤河河谷出塞后,東向可直趨大凌河流域。②盧龍縣,舊名肥如,隋改盧龍。唐盧龍又為方鎮(zhèn)名,幽州(范陽)節(jié)度使兼盧龍節(jié)度使。
  史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南。
  舊港(巨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即巴林馮。
  舊柔佛——新加坡舊稱,亦作息辣、石叻。
  占城——即占婆。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二世紀中建國。中國史書初稱林邑,唐中葉后稱環(huán)王,九世紀后期稱占城。后為越南所并。
且末——西域古國且末,在今新疆且末縣。
  田橫島——在山東即墨縣東北海中;一說即江蘇連云港市東云臺山一帶,古為郁洲,不與大陸相聯(lián)。
  由拳——古縣,秦置,在今浙江嘉興南。吳改嘉興。
  申——①姜姓古國,在晉、陜間。周時一部東遷至謝(今河南南陽),為楚所滅。與犬戎聯(lián)合攻殺幽王者,系留在原地的申戎。②上海市稱申,以春申江(簡稱申江,即黃浦江)得名。
  四川——1000年以前無此地區(qū)名。l001年,宋將西川路、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稱川峽四路,以后始有四川之名。
  四大鎮(zhèn)——明清以朱仙鎮(zhèn)、景德鎮(zhèn)、佛山鎮(zhèn)(今廣東佛山)、漢口鎮(zhèn)為四大鎮(zhèn),因四處工商業(yè)繁榮得稱。
  出河店——阿骨打破遼處,在今黑龍江肇源西。
  代郡——戰(zhàn)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
  仙人關(guān)——南宋吳蚧破金兵處,在今甘肅徽縣南。
  白下——舊時南京的別稱,因沿江舊有白石陂,晉陶侃于此筑白石壘,后入又筑白下城,故名。
  白門——舊時南京的別稱,因六朝建康南門宣陽門又名白門,故稱。
  白馬——秦漢白馬縣在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當(dāng)時在黃河南岸,白馬渡口在今滑縣東北,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溝——①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運,此白溝在今河南浚縣西,經(jīng)修治后水量增加,連同與它接連的清河,成為河北水運干線,至隋為永濟渠取代。②宋遼界河,指巨馬河,從今白溝河店以北向東流,經(jīng)霸縣、信安鎮(zhèn)北,東至今天津。明永樂末改道南流,再折向東,故道遂堙。
  白馬寺——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于洛陽城西(今洛陽東郊)仿天竺式建。
  白龍堆——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guān)間的礫質(zhì)荒漠,因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名。亦稱龍堆。
  白帝城——東漢初公孫述所建,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白帝山上。公孫述自以為是白帝,故以此為山及城的名字。
  白山黑水——長白山與黑龍江,舊作東北地區(qū)的別稱。
  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開伯爾山口僅16公里,為交通要沖,法顯、玄奘都曾來此。
  瓜州——一敦煌一帶,古為允姓之戎所居,號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縣西),轄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晉昌(今安西東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瓜步——江蘇六合東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鎮(zhèn),稱瓜步鎮(zhèn)。
  令支—一指今河北灤縣、遷安一帶。齊桓公滅令支,即在此地。漢晉有令支縣,在今遷安西。
  令居——漢魏有令居縣,在今甘肅永登西北。漢護羌校尉駐此。
  外黃——秦置縣,在今河南民權(quán)西北。唐廢。
  處州——隋置處州,唐曾改括州,后復(fù)原名。治所先在括蒼(今浙江麗水縣東南),元移今麗水。元為路,明為府,民國廢府。
  句章——秦置縣,在今浙江余姚東南。東晉后期移今寧波南。唐初曾為鄞州治所,公元625年撤銷。
  句注山——亦作陘嶺、雁門山、西陘山,在今山西代縣北。
  玄武門——唐長安宮城北門,即太極宮北門。建大明宮后,其北門亦名玄武門。
  蘭亭——紹興西南蘭渚,有亭名蘭亭。今亭系1673年重建。
  蘭陵——戰(zhàn)國楚置蘭陵縣,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西晉置蘭陵郡,治丞縣(今棗莊嶧城鎮(zhèn)南,在古蘭陵縣西)。東晉僑置于江南,郡治(縣)在今江蘇常州西北,后稱南蘭陵。隋與金均改示縣為蘭陵縣,治蘭陵鎮(zhèn)。元初廢入嶧州。
  汀州——唐開元時置,治長汀(今屬福建)。明清為汀州府。民國廢府。
  漢中——戰(zhàn)國楚置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魏晉南北朝隋唐以漢中地區(qū)為梁州,治所均在南鄭。784年后為興元府,宋府治南鄭移至今漢中市。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解放后于南鄭原地設(shè)漢中市,另置南鄭縣。
  漢陽——①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fù)天水原名。北魏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境內(nèi),北周廢。隋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②五代后周置漢陽軍,即今武漢市漢陽。
漢皋——漢口的別稱。皋意為水邊之地。
  寧州——晉在今云南置寧州,治所在今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廢。元也在云南置寧州,所轄僅今華寧等數(shù)縣地。元又于今江西修水置寧州。1801年,清改為義寧。又今甘肅寧縣,西魏置寧州,以此為治所。民國廢。
  寧江州——遼置,治混同(今吉林扶余東石城子)。金廢。
  寧遠——明寧遠即今遼寧興城。清乾隆時在固勒札(今伊寧)筑寧遠城。1888年改縣,民國改名伊寧。
  寧波——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為寧波。
  寧夏——元在西夏故地置寧夏行省,以西夏故都為中興府,改寧夏路。后將寧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明寧夏亦屬甘肅,又為九邊之一。清有寧夏道,轄寧夏府。民國廢府留道。1928年以甘肅寧夏道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額濟納兩旗置寧夏省。解放后,于1954年廢寧夏省,縣市歸甘肅,兩旗歸內(nèi)蒙。1958年改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寧古塔——清寧古塔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zhèn),康熙初于今縣城處筑新城。
  寧武關(guān)——在今山西寧武。
  永樂——宋永樂城在今陜西米脂西。
  永州——隋置,治零陵(今屬湖南),又遼亦有永州,在潢河與土哈河(今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
  永安——①今山西霍縣,舊名永安,隋改今名。②明中葉于今廣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國改蒙山縣。
  永昌——東漢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韋(今保山東北)。東晉時廢。
  永順——明清土司有二永順,一在湖南,治今永順縣;一在廣西宜山縣境。
  永嘉——溫州原即永嘉,今永嘉于1949年自溫州分出。
  永樂宮——即純陽宮,原在山西芮城永樂鎮(zhèn),今照原樣遷至縣北龍泉村五龍廟附近。傳為呂洞賓故居。元明清迭經(jīng)修建。有精美壁畫。
  永興軍——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轄今陜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為京兆府路。
  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jié)。劉備駐白帝城,建此宮。
  永寧寺碑——明建永寧寺于奴兒干都司城西南、黑龍江恒滾河口對岸山上,兩次立碑。原碑今在俄羅斯伯力博物館。
  弘農(nóng)——漢弘農(nóng)縣即舊函谷關(guān)地,在今河南靈寶北,為弘農(nóng)郡治所,郡境包括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一帶。
  尼布楚——在黑龍江北源石勒喀河與尼布楚河(即涅爾查河)合流處。本蒙古人牧地。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為俄國所占,俄名涅爾金斯克。
  司州——三國魏、西晉、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qū)為司州,東晉南遷不設(shè),南朝在淮南地區(qū)設(shè)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奴兒干——明置都司,治今俄羅斯境內(nèi)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轄境包括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與庫頁島。
  皮島——即椴島,在朝鮮西朝鮮灣內(nèi)。明毛文龍駐兵處。
  臺州——唐始有此名,以天臺山得名,治臨海。明清有臺州府,民國廢。
  臺城——在今南京雞鳴山南乾河沿北。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改建,東晉南朝臺省宮殿所在地。
  臺灣——明末稱荷蘭侵略者所筑城堡熱蘭遮城為臺灣城,在今臺南市安平鎮(zhèn)。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置臺灣省。
  遼左——指遼東。
  遼東——戰(zhàn)國燕置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十六國后燕末為高句麗所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取遼東城,置遼州,后廢。明九邊亦有遼東,總兵官駐廣寧(今北鎮(zhèn)),冬季駐遼陽。明末地入后金(清)。
  遼西——戰(zhàn)國燕置遼西郡,秦漢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前燕移令支(今河北遷安南),北燕移肥如(今盧龍北)。北齊撤銷。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zhuǎn)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guān)內(nèi)容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