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尋根問祖的優(yōu)良傳統,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而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則是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五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所在。自宋以迨,凡姓族必修宗譜,以明尊祖敬宗之由,上述本源、下啟孝思,辯源流明世系、得使尊卑有序、以促敦倫睦族,克振家聲,瓜瓞綿遠,脈絡分明。
據固前吳氏和松坦吳氏舊譜載:始遷祖諱允、字從信、號小乙,生于唐乾符五年(878)戊戌,于五代天福二年(937),因避王曦之亂,自閩之漳州赤岸徙居瑞安集善鄉(xiāng)三十一都黃山。居四世,均生葬在黃山。
經查漳州赤岸是個很大的地域范圍,而赤岸則是閩北(今霞浦縣赤岸村)的水陸碼頭,是通往溫州的咽喉要道,故難以尋找允公祖居地。舊譜是允公六世孫相公首修譜,其時距允公已近二百年了,因系口口相傳,也不清楚允公的老家在那里,僅只聽說是從漳州赤岸那邊過來的,這給梳理允公的遠世源流世系帶來很大的困惑和不便。根據《中華吳氏大統宗譜》的線索,瑞安吳氏文化研究會吳義者、吳中文、吳松金、吳炳光等一行八人,帶著固前《吳氏宗譜》,于二零一六年八月六日前往福建南平尋根問祖。經與南平市延平區(qū)南山村《吳氏宗譜》對照核實,確認允公為可博公七世孫,南山吳氏肇基始祖吳穟公五世裔孫,淵源清楚、支系昭穆明確,允公支脈在失聯1080年終于得以認祖歸宗。其世系如下:
可博公生子二:長子舜咨、次子舜詡;舜詡公生子五:長子稀、次子穗、三子穟、四子穫、幼子程;穟公生子三:長子曠、次子卓、幼子浚;曠公生子三:長子玲、次子佩、幼子珣;玲公(南山長史派祖)生子四:長子究、次子安、三子康、幼子寧;安公生子七:長子元、次子鐸、三子允之(即固前允公)、四子紹、五子章、六子仕廉、幼子追昌。允公生子六,長子拾得、次子養(yǎng)、三子萬、四子事、五子亨伍、幼子通陸。
由于當年南平遭王曦之亂,允公留長子拾得、次子養(yǎng),留守南山祖宅和祖墓,他自己以六十歲高齡,攜四個兒子外逃避難,經赤岸到平陽大廊殿,留下了三子萬(今平陽夏口吳氏始祖)、四子事,僅與二個小兒子來到瑞安集善鄉(xiāng)十三都黃山,居八年便辭世,葬在黃山。至其五世孫乾、艮兄弟倆,大約在宋神宗大中祥符年間遷居固社(今固前村)。為固社五房、六房之祖,其后裔分衍陶山湖嶺各處。
允公支派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在宋、元、明三朝,盛譽數百年。據雅瑤、巖下等《吳氏宗譜》載:從宋嘉定十六至淳祐七年(1223-1247),在25年中接連五人登進士第,其中四人為兩對兄弟;一時譽滿瑞安城、聲振溫州府。從宋景祐元年(1034)至明嘉靖十年(1530)496年間,共有七人登進士第,多人中舉入貢,近四十人出仕做官。這樣一個官宦世家,在瑞安縣乃至溫州府的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其家族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傳世有多篇詩詞、行述、履歷、挽章、贊、序文、皇帝勅命等,散見于宗譜和地方志與傳記之中。其中最有歷史價值的譜序是由南宋丞相文天祥所撰。他在景定元年(1260)庚申為固社吳氏宗譜所作的序文中說:“允公六世孫吳相于宋景祐年間(1034-1037)賜進士第,宰婺源。始修固社吳氏宗譜。十一世孫吳良驥,紹興十八年(1148)戊辰進士,知福建惠安縣,升授大理寺評事。二修宗譜。十二世孫吳通于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十二世孫吳禮于寶慶二年(1226)丙戌兄弟倆先后登進士第。十三世孫吳幼存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登進士第。十六世孫吳淪在淳祐四年(1244)甲辰舉進士,授處州教授,與文天祥交善。吳淪示以家譜、并請文天祥為固社吳氏續(xù)修宗譜作序”。文天祥在序文中對其家族推崇備至,評價甚高。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史資料,也見證了固社吳氏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歷史。
允公后裔除文天祥序中所提及的名人外,尚有以下眾多名人先后涌現,或中舉、或仕官:“允公六世孫吳植,仕常州提舉。七世孫吳練,宋天圣年間授泉州同安簿,后升常州提舉。八世孫吳浹,宋熙寧年間授信州提舉。八世孫吳潭,仕汀州判,贈承直郎。八世孫吳湛,宋元豐年間薦授上虞丞。九世孫吳景,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授汀州判。九世孫吳昭,宋元祐六年(1090)庚午以才能薦授泉州司戶。十一世孫吳仁,以書法薦抵京校考,授大理寺評事,贈文林郎。十二世孫吳迥,宋紹定年間授德清令。十三世孫吳敏,宋端平年間以賢能薦授處州錄事。十三世孫吳肇,宋淳祐年間薦授江西常平鹽茶司副。十四世孫吳宏謹,宋寶祐年間以明經薦授江山教諭。十五世孫吳存勤,以明經薦授德路景陵學政。十五世孫吳存性,宋嘉年間以鴻詞科擢授武昌咸寧令、升湖南通判。十六世孫吳洸,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登進士第,任宗正卿。十六世孫吳玘,宋寶祐二年(1254)甲寅,以明經授建州崇安縣教授。十六世孫吳璆,經舉薦授歸德丞,后升漢陽令。十七世孫吳棖,宋咸淳八年(1272)壬申薦授福建制置司。十七世孫吳瓚,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以才略薦授袁州司理。十八世孫吳廉,元元貞元年(1295),以科目擢襄陽令。廿世孫吳文熊,明洪武年間授中都指揮。廿一世孫吳繼先,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爵繼中都指揮。廿一世孫吳鐸,明永樂元年(1402)壬午選貢生,授處州教授,升蘇州經歷。廿二世孫吳宗鐸,明宣德四年(1428)戊申,授廣西潯州衛(wèi)經歷。廿二世孫吳銓,襲爵中都指揮。廿三世孫吳應觀,明永樂年間由庠生入國子監(jiān),授黃陂令。廿四世孫吳潛、明天順元年(1457)丁丑貢元,授長汀知縣。廿四世孫吳傚,明成化十四年(1477)丁酉授泉州崇武倉使。廿四世孫吳準,明弘治三年(1489)己酉貢生。廿五世孫吳玉,明天順七年(1463)年癸未貢,授處州教授。廿五世孫吳祥,明嘉靖十年(1530)庚寅選貢生。還有庠生多名,就不一一例舉了。
允公后裔在歷史上曾建有眾多的牌坊和亭臺樓閣等建筑:如為慶賀十二世吳通、吳禮兄弟先后登進士第,在本邑越山頭建雙榮坊。為十六世吳淪、吳洸兄弟先后登進士第,在瑞安城建聯桂坊。并在三十三都吳澌坦建曲間亭,在三十都建申明亭,在固社建旋馬樓,在松坦建瑞慶軒(今遺址尚存)、德磬堂等等,可謂盛極一時。惜如今已是古跡湮沒、建筑蕩然無存,僅能從現存的譜牒和詩文中去遙想當年作為名門望族之家,其高朋滿座、清茶飄香、飲酒吟詩、揮毫潑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盛況了。
孫艮公、乾公后裔播遷概況:
第二十五世:梭公,于明嘉靖年間由固前遷居湖嶺巖下。
第二十八世:栻公,于明萬歷年間從固前徙居陶山山根。
第二十九世:依法公,于明萬歷年間自固前遷居湖嶺雅瑤。
第二十九世:國湘公,于明崇禎年間由巖下徙居新垟。
第三十世:朝增公,于明弘治年間從固前遷居陶山三甲。
第三十三世:折山公,于明天啟年間自三甲徙居馬嶼丁岙。
第三十三世:明位公,于清雍正年間由湖嶺雅瑤遷居陶山六甲。
第三十三世:亦顯個,于清乾隆年間從新垟徙居岙底角。
以上各分支繁衍播遷詳情見各自宗譜。
固前歷代修譜記:1、六世祖相公始修宗譜;2、十一世祖良驥公、十三世祖幼存公二修宗譜,十二世祖通公題宗祠匾額“永錫堂”;3、十六世祖淪公三修宗譜;4、二十一世祖繼先公命子宗鐸四修宗譜。其后各分支播遷后各自另立宗祠和各修本家宗譜。
共和69年(2017)丁酉年丙午月
瑞安吳氏文化研究會 吳松金撰
上一篇:仙降梅林譜序
下一篇:湖嶺下瑤(雅瑤)吳氏宗譜序
宗親:原屬廣西,現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