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年,吳大中卒,御葬獨尊山下孝子里(今河鋪鎮(zhèn)古人墩村吳家灣西面蓮花山邊),建筑宏偉,墓前石刻,石雕高丈余,臺階四十八級,為48位朝官出資所建。還有祭奠用的寬大拜臺。眾稱“孝子墳”。其史跡詳細(xì)載明史及一統(tǒng)通志,墓載郡邑志。
吳氏節(jié)孝祠(含孝子碑、孝子牌坊),位于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zhèn)古仁墩村吳家塆,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據(jù)祠內(nèi)元皇慶元年(1312)“圣旨旌念吳氏孝子之碑”和明清《羅田縣志》、《吳氏宗譜》記載,祠始建于元代。占地約200平方米,由牌坊和祠堂兩建筑體組成。坐東面西。牌坊,面闊5.5米,通高6米,牌坊皆由石條豎起,四柱三間,共分四層,頂端為石雕攢尖寶頂,底層中間形似大門,左右各形似一合耳門,橫擔(dān)石雕“雙龍戲珠”圖案,上額陽刻“旌表吳孝子坊”門匾,中匾上浮雕龍鳳圖案。
始遷祖吳道亮, 自江右余干瓦屑壩移居麻城。道亮公下四子 :彥禮、彥信(承嗣舅之尹姓,更名尹仲信) 、彥剛(失考) 、彥仁(失考)。彥禮居花山開基,生吳隆、吳鑒,此后分兩房。
始遷祖吳萬七,字逸,原籍江西撫州福臨川縣北鄉(xiāng)瓦硝墩人,元至正末官于楚,明太祖遣為黃州府椽守,(黃州守備),公年老猶喜武略,治軍嚴(yán)謹(jǐn),獎懲分明,閑時還率軍耕種,與民同甘共苦,深受軍民愛戴。卒于官,明太祖親敕武德將軍,誥封龍虎將軍,賜葬黃陂白龍山(今武漢市黃陂區(qū)王家河鎮(zhèn)長堰管理區(qū)白龍寺村下灣北左首)。
始遷祖吳玨,明洪武初由江西臨川遷湖北麻城太仙里昔歸麻邑,今隸黃安(1952年改紅安).,生子一崇七,崇七傳須五、須九(無傳),須五生友敬、友方(無傳),友敬生子元,第五世子元生五子:伯琴、伯箎(后未詳)、伯珠、伯慶、伯?dāng)浚贋闁|分祖,伯珠為西分祖,伯慶為南分祖、伯?dāng)繛楸狈肿妫畱c、伯?dāng)慷鬅o子失傳。此譜僅含東分伯琴, 西分伯珠二房世系。
入楚鼻祖吳榮,原籍江西撫州崇仁,南宋末年官黃州中丞(通判),定居黃岡中和里(舊灣),黃安建縣折入黃安轄,今為紅安縣八里鎮(zhèn)陡山一帶。一世祖吳基,二世吳溫,于元朝至正年間官閩南(福建)招撫使。第三世吳應(yīng)澍,博學(xué)多才,然放逸不入仕,朝廷屢征用其才而拒官祿為林隱,居于花園。
始遷祖省五,偕弟吳省六,于明洪武三年自江西饒州府樂平縣永福鄉(xiāng)遷居黃岡下伍鄉(xiāng)駝羅畈。后子孫繁衍,多遷柘林河或分寓顧家畈風(fēng)火山及齊安城廓。 省五生一子 : 吳友文,友文生世庸,世庸生福一、福二(后失考)、福三(后失考),福一生子浩英,浩英生一子元安,元安生子五道律、道濟(jì)、道洪、道淮、道顯, 道淮后裔失考,道顯之后撥補(bǔ)道洪支下,自七世起分啟律、濟(jì)、洪三房。
始遷祖省六,明初與兄省五二人自江西饒州府樂平縣永福鄉(xiāng)遷居湖北黃岡下伍鄉(xiāng)駝籮阪(后易名馮家畈)。省六生子友質(zhì),友質(zhì)生二子仁太、仁驥(無傳),仁太生思撥、思升,思撥生子鵠,思升生二子鶴、雍,第五世鵠、鶴、雍分啟三房。
自始祖泰伯開初,仲雍裕后,4世周章建國受姓,至遠(yuǎn)祖60世良才,字廷用,宦游落籍江西,為江西開支之祖。76世伯剛,北宋年間,由饒州府樂平縣東鄉(xiāng)義豐里忠義莊遷蘄水石家園開基,五傳到81世聰四(泗),明永樂元年遷居羅田月山蘄水云霧山之間白蓮河,遂為始別之祖,譜列第一世。
始遷祖聰泗,明永樂年間同祖父及兄弟福五、福六,由江西遷湖北黃州府蘄水、羅田二縣交界之月山白蓮河(今屬浠水縣)。福五之后卜居蘄水城南桃樹嘴,后又遷連二塘;福六之后遷居蘄水吳家坳;聰泗生六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一之后居羅田,元二之后遷居太湖縣吳家沖,元五復(fù)籍江西后裔未詳,元三、元六之后居月山吳家 (上此下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