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昌白衣吳資料選登
二00五年初春夏之交,在四川平昌吳辟成老宗親和何茂森先生(平昌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以及豐城萍如、貴溪國華諸君子的參詳和反復求證下,歷時三四月之久,終于在宜黃縣梨溪鎮(zhèn)官坪的老屋下為平昌白衣吳氏尋到了根,園了白衣吳氏數(shù)代人尋根未竟之夢。說起平昌白衣吳氏,可算得上蜀中赫赫望族,在遷蜀短短的百來年間,可謂是人才輩出,先后涌出一位翰林,兩位進士,七位舉人,三位拔貢,共約二十人在外為官,而且有五人之事跡入國家“清史館”。諸如吳鎮(zhèn)、吳鑾、吳銑兄弟;吳德泳、吳德澍、吳德溥兄弟;吳德潚、吳樵、以棨父子,皆為一時之俊杰。在尋根的過程中,先后收到辟成宗親通過茂森先生傳來的白衣吳氏相關資料,有傳記、書法、軼事等等。現(xiàn)將有關資料重新整理分批上傳網(wǎng)站,以饗讀者。
棠陰吳耀彬謹識
二0一四年歲次甲午一陽月
吳 德 溥 傳
吳德溥(1817—1881),字眉生。吳銑次子,當?shù)厝俗鸱Q為“二大人”。歷任貴州遵義府知府,貴州糧儲道、按察使,署云南省布政使。
德溥年少即持重老成,不茍言笑。小時,父吳銑在京為官,溥隨至京師,得以拜大學士學文端公倭仁為師,學習宋明理學。,更嚴束自己,一洗少年豪氣。因晚清邊境多有戰(zhàn)事,所以精心研究天文、物理、軍事、農(nóng)工之學,希望能有機會為國出力。
咸豐二年(1852),以知縣的身份派往貴州聽候差遣。當時蔣勤恪任貴州巡撫,四年(1854),遣溥任施秉縣知縣。當時施秉附近地區(qū)雖多年未有戰(zhàn)事,但各種矛盾突出,危機四伏。溥廣施明政,深得民心。但籌辦鄉(xiāng)團,督制武器(大刀長矛等兵器),親領操練;先從城內(nèi)開始,用各種火器實彈演習,逐月按各部成績予以賞罰則有非議。人們暗笑,以為年輕人喜歡舞槍弄棒。對此,溥則置若罔聞,更加緊訓練。整個縣城劃分成若干部分,以軍隊形式排伍,委派德高望重者管理。還在縣境四周設置關卡,盤查過往人等。尤其是常去民間和各少數(shù)民族地,了解動向,勸誡他們珍惜和平生活。在巡查黃平州苗族聚居區(qū)時,發(fā)現(xiàn)有叛亂的跡象,就告知當?shù)毓賳T及鎮(zhèn)遠駐軍統(tǒng)領,都以為不可能,沒有引起重視。后來苗民果亂,聚居區(qū)成為戰(zhàn)場。溥每戰(zhàn)必質詢苗民,記分良莠。且每戰(zhàn)不遺余力,臨危不亂,有勇有謀,率先士卒,歷三十年而定,溥與之始終。苗亂平定后,光緒帝召見。溥俯首跪地,帝令其仰面,問及眼睛時,答曰:“為利刃所傷”,即飭上殿喧談。問及老家白衣景致時,公順口占曰:“小閣樓臺照白衣,鳳凰展翅撲濛溪,鯉魚扳子回頭望,步步登高上云梯。”言罷,帝當即賞黃馬褂,并賜博奪巴圖魯勇號,補貴州糧道,旋擢按察使,署云南布政使。時云貴亂后,百務廢馳。溥則舉應興應革者,一一規(guī)劃之,而條議朝政尤悉。在任六月病卒。又光緒丁丑(1877),川東大旱。溥籌金馳書里門,開辦平糶,全活甚眾,鄉(xiāng)人稱頌義舉,與其叔云嵋,并泐石記之。故其卒鄉(xiāng)人聞訃皆涕泣,每有痛失廈庇者。其后,云貴總督劉武慎,上溥功狀,上為之悼惜。時貴州請為祠祀曾公,遂附祀焉。著《潛書》上下篇刊行于世。又《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圃亭集》諸種若干卷已不存。
引自《民國達縣志》
吳耀彬轉錄于二00五年桂月中浣
上一篇:答貴州金沙吳肇軍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