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人物 > 歷史名人 ◇湖北吳氏網

吳潛傳

吳 潛

【字毅夫、毅文,號履齋】

  南安吳潛墓。
  狀元及第。
  遷尚右郎官,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不赴。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
  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
  歷秘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主管江西安撫司、太常少卿。
  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
  權兵部侍郎兼檢正。
  歷官至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歷任地方官。吳潛與慶元府。)
  遷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崇國公。
  左丞相、慶國公、許國公。
  謫循州安置。
  卒。
  身后。
  詩詞成就。

  吳潛(1195—1262年),字毅夫,又字毅文,號履齋,南宋·安徽寧國府寧國縣(今宣城市所轄寧國市)人,生于1195年。《義門吳氏譜》中稱吳潛為:“宋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開國公、加崇國公、慶國公、改封許國公、贈少師。”原葬廣東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后遷葬泉州南安縣。

  《宋史》有傳。

南安吳潛墓

  吳潛卒后原葬廣東循州,后來其子孫遷居福建,將其靈柩遷葬南安縣東田芹山湖尾山下。墓呈“也”字形,當?shù)厥婪Q“也字墓”。

  遷葬時,還留有吳氏子孫護墓,至今西坑村還有幾戶姓吳的人家,就是當年護墓的后代。吳潛的四子分四溪,后裔散居南安、晉江,后來繁衍閩南各地乃至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閩南吳姓將其尊為始祖。

  2008年3月,紀念吳潛誕辰811周年特刊的定稿會在泉州召開。與會人員參觀了泉州市區(qū)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宗祠正廳有“狀元宰相”匾額,就是為吳潛所題的。

  (參見《泉州人名錄·吳潛墓》、《泉州祠堂·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

狀元及第

  吳潛出生在名宦之家,其曾祖、祖父、伯父、父親均是當朝名儒。父親吳柔勝乃程、朱理學的飽學之仕,治學極為嚴謹。

  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廿三歲時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一,成為寧國1300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狀元。初授承事郎、簽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改簽廣德軍判官,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權發(fā)遣嘉興府事、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吳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秘閣修撰柔勝之季子。(兄吳淵)

  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改簽廣德軍判官。

  丁父憂,服除,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權發(fā)遣嘉興府事。

  轉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

遷尚右郎官,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不赴

  紹定四年(1231年),吳潛遷尚右郎官。又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不赴。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紹定四年,遷尚右郎官。

  都城大火,潛上疏論致災之由:‘愿陛下齋戒修省,恐懼對越,菲衣惡食,必使國人信之,毋徒減膳而已。疏損聲色,必使天下孚之,毋徒徹樂而已。閹官之竊弄威福者勿親,女寵之根萌禍患者勿昵。以暗室屋漏為尊嚴之區(qū),而必敬必戒,以恒舞酣歌為亂亡之宅,而不淫不泆。使皇天后土知陛下有畏之之心,使三軍百姓知陛下有憂之之心。然后,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慮,力改弦轍,收召賢哲,選用忠良。貪殘者屏,回邪者斥,懷奸黨賊者誅,賈怨誤國者黜。毋并進君子、小人以為包荒,毋兼容邪說、正論以為皇極,以培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庶幾天意可回,天災可息,弭災為祥,易亂為治。’

  又言:‘重地要區(qū),當豫畜人才以備患。論大順之理,貫通天人,當以此為致治之本。’

  又貽書丞相史彌遠論事:一曰格君心,二曰節(jié)奉給,三曰振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潔之人,五曰用良將以御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治道。

  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辭不赴。”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

  又告執(zhí)政,論用兵復河南不可輕易,以為:‘金人既滅,與北為鄰,法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zhàn)為應。自荊襄首納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開,調度浸廣,百姓狼狽,死者枕藉,使生靈肝腦涂地,得城不過荊榛之區(qū),獲俘不過曖昧之骨,而吾之內地荼毒如此,邊臣誤國之罪,不待言矣。聞有進恢復之畫者,其算可謂俊杰,然取之若易,守之實難。征行之具,何所取資,民窮不堪,激而為變,內郡率為盜賊矣。今日之事,豈容輕議。’

  自后,興師入洛,潰敗失亡不貲,潛之言率驗。”

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

  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端平元年(1234年)以直論忤時相被罷奉祠。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

  上疏論保蜀之方,護襄之策,防江之算,備海之宜,進取有甚難者三事。

  端平元年,詔求直言,潛所陳九事:一曰顧天命以新立國之意,二曰植國本以廣傳家之慶,三曰篤人倫以為綱常之宗主,四曰正學術以還斯文之氣脈,五曰廣畜人才以待乏絕,六曰實恤民力以致寬舒,七曰邊事當鑒前轍以圖新功,八曰楮幣當權新制以解后憂,九曰盜賊當探禍端而圖長策。

  以直論忤時相,罷奉千秋鴻禧祠。”

歷秘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
主管江西安撫司、太常少卿

  改秘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主管江西安撫司;擢太常少卿。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改秘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主管江西安撫司。

  擢太常少卿,奏造斛斗輸諸郡租,寬恤人戶,培植根本,凡十五事。”

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
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

  進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進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五辭不允。

  又言和戰(zhàn)成敗大計,宜急救襄陽等事。

  貽書執(zhí)政,論京西既失,當招收京淮丁壯為精兵,以保江西。

  權工部侍郎、知江州,辭不赴。請養(yǎng)宗子以系國本,以鎮(zhèn)人心。”

權兵部侍郎兼檢正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改權兵部侍郎兼檢正。

  論士大夫私意之敝,以為:‘襄、漢潰決,興、沔破亡,兩淮俶擾,三川陷沒。欲望陛下念大業(yè)將傾,士習已壞,以靜專察群情,以剛明消眾慝,警于有位,各勵至公。毋以術數(shù)相高,而以事功相勉;毋以陰謀相訐,而以識見相先。協(xié)謀并智,戮力一心,則危者尚可安,而衰證尚可起也。’

  又請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

歷官至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歷任地方官

  此后,吳潛仕途變動復雜,基本上在地方上為官。歷:慶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授寶謨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試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知鎮(zhèn)江府;改寶謨閣直學士,兼浙西都大提點坑冶,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進工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兼侍讀經筵;授寶謨閣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辭,提舉南京鴻慶宮;授華文閣學士知建寧府,辭;轉中大夫、試兵部尚書兼侍讀,轉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改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改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徙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吳潛幾度在地方任職,對平民教育都傾注了巨大的熱情,為推動程、朱理學的發(fā)展和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試工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改知平江府。條具財計凋敝本末,以寬郡民,與轉運使王野爭論利害。

  授寶謨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

  試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知鎮(zhèn)江府。言邊儲防御等十有五事。

  改寶謨閣直學士,兼浙西都大提點,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申論防拓江海,團結措置等事。

  進工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乃論艱屯蹇困之時,非反身修德,無以求亨通之理。乞遴選近族以系人望,而俟太子之生。帝嘉納。

  兼侍讀經筵,以臺臣徐榮叟論列,授寶謨閣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辭。提舉南京鴻慶宮。遂請致仕,授華文閣學士知建寧府,辭。

  丁母憂,服除,轉中大夫、試兵部尚書兼侍讀,轉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

  改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金陵郡侯。

  以亢旱乞罷,免,改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

  徙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吳潛與慶元府

  慶元府原為明州,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寧宗即位,明年改元慶元,以明州為寧宗潛邸,遂以年號為名,升明州為慶元府,府治設在鄞縣(今浙江寧波市區(qū)),是南宋重要軍事重地。

  吳潛先后兩次擔任慶元知府。第一次是在端平(1234—1236年)間,帶著工部侍郎的官銜,且兼任沿海制置使。第二次是在寶祐(1253—1258年)間,帶著丞相官銜。吳潛駐慶元的時間較長,政治清明,政績斐然。離任時,慶元百姓匍伏挽留,熱淚相送。

  一是鞏固邊防。

  寶祐(1253—1258年)間,蒙古軍覬覦南方,國勢岌岌可危。吳潛以定海(鎮(zhèn)海)招寶山為前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軍事措施。

  實行“義船法”。吳潛訂立“義船法”,令三郡所屬各縣分別選出各鄉(xiāng)里有財力的人,要求他們聯(lián)合起來。“一郡歲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眾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貲,俾蓄以備來歲用。凡丈尺有則,印烙有文,調用有時,著為成式,其船專留江滸,不時輪番下海巡視。船戶各欲保護鄉(xiāng)井,競出大舟以聽調撥。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閱之,環(huán)海肅然。”

  設軍事戍守要塞。一是設“寨”。吳潛設永平寨于夜飛山,統(tǒng)以偏校,餉以生券,給以軍艦,使?jié)O戶有籍而行旅無虞;設向頭寨,外防倭、麗(高麗),內蔽京師。二是設“鋪”。從定海水軍的港口招寶山到舟山外洋壁下山,綿延百余里,每個重要島嶼之間都設“鋪”,稱“海上十二鋪”,構成海上長城;內江則在“道頭”之間設“鋪”,稱“江上五鋪”。每鋪筑有鋪屋,派駐鋪兵。三是立“烽燧”。每鋪晚上分五次點燃煙火,互相呼應,如果看不到煙火,就用放炮代替。烽燧的傳遞分為三路,皆發(fā)軔于招寶山,一達大洋壁下山,一達向頭寨,一達本府看教亭;從看教亭密傳一牌,竟達轅帳。

  面對這樣的“軍民聯(lián)防”,明·馮夢龍給予極高評價:“海上如此聯(lián)絡布置,使鯨波蛟穴之地,如在幾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二是重視水利。

  它山堰位于寧波鄞江,是中國古代聞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fā)揮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吳潛任浙東制置使時,修洪水灣塘三壩,外泄江潮,內增官池蓄水,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吳公塘”、大西壩、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

  開慶元年(1259年),秋雨綿綿,河水上漲,稱為“秋潦”。按規(guī)定,制置使直接控制各地水閘的開啟和閉合,但提前放閘會浪費水資源,而延遲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災,須等四鄉(xiāng)的地保把水情報上來,才能決定何時放水。但四鄉(xiāng)地保有的遠在數(shù)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發(fā),要到傍晚才能到達州城。于是,吳潛雇了一條小船,直接搖到城外視察水情。回城時,吳潛忽然靈機一動:“城外的河流與城內的河流不是溝通的嗎?那么城外和城內的水面應該在同一平面上,在這子城邊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吳潛即揀了塊石頭,在上面刻上一條水位警戒線,作為開閘放水的標準線;然后推算了關閘閉水的標準線。又在兩線之間畫了一條虛線,以示正常水位。從此,在寧波城內平橋下設“水則”,以測算出各處水情,首席官員一看警戒線,就可下令開合水閘,不必再等四鄉(xiāng)的地保報告。這三條線,是中國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發(fā)明,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水文觀測站。

  寶佑四年(1256年),吳潛還重建寧波鄞西高橋,形成至今的規(guī)模,入選1998年的《寧波十大名橋》。高橋在建筑史、軍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是重視平民教育。

  吳潛尤其重視平民教育,認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作時亭及諸生祠,先后有幾千子弟入學,并給于窮苦學童以食宿的周給。一時家詠人習,學風蔚然。社會風氣也得以大大淳化,“昔日蕩無紀綱,而今粗知理法。”

  又主篡修編《四明續(xù)志》十二卷,成為了解宋、元時期邊防、邊貿、教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召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入對,言:‘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yī)亦望而驚矣。愿陛下篤任元老,以為醫(yī)師,博采眾益,以為醫(yī)工。使臣輩得以效牛溲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崇國公

  淳祐十一年(1251年),吳潛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淳佑十二年(1252年)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淳佑十六年(1256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累章乞歸,進封崇國公,判寧國府。還家,以醴泉觀使兼侍讀。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淳祐十一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明年,以水災乞解機政。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又四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至官,條具軍民久遠之計,告于政府,奏皆行之。又積錢百四十七萬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輸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萬一千七百有奇。

  以久任丐祠,且累章乞歸田里,進封崇國公,判寧國府。

  還家,以醴泉觀使兼侍讀,召入對,論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帝嘉納。”

左丞相、慶國公、許國公

  開慶元年(1259年),吳潛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慶國公,后改封許國公。理宗封誥曰:吳潛“天資忠亮,問學淵深。負經綸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指陳讜論既有保安社稷之謀,措置時宜尤著瀝膽洗心之策。”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拜特進、左丞相,進封慶國公。

  奏:‘乞令在朝之臣各陳所見,以決處置之宜。’

  改封許國公。

  (開慶元年,1259年)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別將由大理下交址,破廣西、湖南諸郡。潛奏:‘今鄂渚被兵,湖南擾動,推原禍根,良由近年奸臣憸士設為虛議,迷國誤軍,其禍一二年而愈酷。附和逢迎,媕阿諂媚,積至于大不靖。臣年將七十,捐軀致命,所不敢辭。所深痛者,臣交任之日,上流之兵已逾黃、漢,廣右之兵已蹈賓、柳,謂臣壞天下之事,亦可哀已。’

  又論國家安危治亂之原:‘蓋自近年公道晦蝕,私意橫流,仁賢空虛,名節(jié)喪敗,忠嘉絕響,諛佞成風,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禍,積為宗社之憂。章鑒、高鑄嘗與丁大全同官,傾心附麗,躐躋要途。蕭泰來等群小噂沓,國事日非,浸淫至于  今日。陛下稍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貽善類之禍。沈炎實趙與之腹心爪牙,而任臺臣,甘為之搏擊。奸黨盤據(jù),血脈貫穿,以欺陛下。致危亂者,皆此等小人為之。’

  又乞令大全致仕,炎等與祠,高鑄羈管州軍。不報。”

謫循州安置

  景定二年(1261年),年近七十的吳潛因反對立趙禥(即后來的宋度宗)為太子,惹怒理宗,被罷相,先貶黜建昌軍,尋徙廣東潮州,授予化州團練使空銜,責循州(今廣東省河源市)安置。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

  “屬將立度宗為太子,潛密奏云:‘臣無彌遠之材,忠王無陛下之福。’帝怒潛,卒以炎論劾落職。命下,中書舍人洪芹繳還詞頭,不報。

  謫建昌軍,尋徙潮州,責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

  在循州,吳潛在東山寺創(chuàng)設“三沙書院”(又名“東山書院”),常偕士大夫、文人墨客在此講學,并收取了過百余名學生,傳播南宋理學,開啟潮汕地區(qū)啟蒙教育的先河。

  吳潛看到循州城常受東龍江(即東江上游)洪水威脅,東山寺北面和西邊的大片農田亦十年九澇,便發(fā)動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吳潛謫居循州不久,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卒葬循州。臨終前,作《謝世詩》、《謝世頌》各三首。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潛預知死日,語人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風大作。’已而果然,四鼓開霽,撰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時景定三年五月也。循人聞之,咨嗟悲慟。”

  吳潛之死朝野震驚,時人寫下不少哀悼、紀念詩文。

  關于吳潛之死,當時傳說甚多。后來野史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賈似道懼怕吳潛東山再起,指派武臣劉宗申到循州當知州,暗中陷害吳潛。吳潛在循州暴卒,應是被劉宗申毒死的。

身后

  咸淳十年(1274年),度宗駕崩,恭宗即位,次年(1275年)改元德佑。

  度宗離世后,元軍已攻占鄂州,太學生提議丞相賈似道親征出戰(zhàn),但他根本不思抗擊,一味求和,元·丞相伯顏責他不守信義,拒絕議和。德佑元年(1275年)在安徽蕪湖魯港丁家洲之戰(zhàn),賈似道不加抵抗,拋棄其統(tǒng)領的十三萬精兵,乘小船逃走。南宋軍隊大敗,軍士死傷逃亡不計其數(shù),輿論大嘩;又元兵直逼京城臨安,朝野一片震恐,要求殺賈似道以謝天下。在強大的壓力下,謝太皇太后被迫將賈似道免職,但此舉無法平息眾怒,朝廷內外都堅決要求處死賈似道。謝太皇太后無奈,只得“謫似道為高州團練使、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籍其家”(《宋史·賈似道傳》)。

  此事距景定二年(1261年)吳潛“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僅隔不足首尾15年,故時人無名氏賦《長相思》曰:“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賈似道最終沒有走到循州,9月至漳州城南木綿庵,就被鄭虎臣殺了。

  《宋史·賈似道傳》:

  “福王與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殺似道者使送之貶所,有縣尉鄭虎臣欣然請行。似道行時,侍妾尚數(shù)十人,虎臣悉屏去,奪其寶玉,徹轎蓋?行秋日中,令舁轎夫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備至。

  似道至古寺中,壁有吳潛南行所題字,虎臣呼似道曰:‘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慚不能對。

  嶸叟、應麟奏似道家畜乘輿服御物,有反狀,乞斬之。詔遣鞫問,未至。

  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綿庵,虎臣屢諷之自殺,不聽,曰:‘太皇許我不死,有詔即死。’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拉殺之。”

  或說,賈似道被貶循州,沿途百姓認為,他經過當?shù)兀瑢砘逇猓谑羌娂姀堎N檄文驅逐,狼狽不堪。

  或說,至漳州時,知府趙介如本為賈似道門客,竟設宴為賈洗塵。鄭虎臣暗忖,潮汕賈氏門徒甚多,一旦入粵境,更難殺賈。因此出漳州城時,遂果斷將賈處死于木棉庵內。趙介如聞之,前往哭祭道:“嗚呼,履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閩,死于虎臣。”

  或說,鄭虎臣多次讓賈似道自盡,賈似道不愿就死,鄭虎臣想盡辦法勒逼折磨。至漳州木綿庵,賈似道自知再再無活路,就服冰片自殺。怎奈一時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鄭虎臣即在廁所內處死了賈似道。

  德佑(1275—年1276年)間,趙宋王朝為吳潛恢復榮譽。

  《宋史·卷418·列傳177·吳潛》:“德佑元年(1275年)追復元官,仍還執(zhí)政恩數(shù)。明年(德佑二年,1276年),以太府卿柳岳請贈謚,特贈少師。”

  循州百姓勒碑紀念吳潛,將吳潛曾寓居的仙塔下古寺改名“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為旌表吳潛及族人,吳潛故里云梯(在橫亙皖浙邊境的天目山關下)建有“三賢祠”,寧國縣城(今宣城市所轄寧國市)敕建有“狀元坊”(已廢)。宣城市宣城區(qū)有“狀元路”“狀元橋”。2004年,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狀元博物館”落成對公眾開放,該縣歷史以來有文武狀元19名,以吳潛居首(寄籍寧國)。浙江德清的“狀元故里”、江蘇溧水、高淳的“吳門三賢”,都因留下吳潛的印跡,而成為當?shù)貙氋F的文化資源。

詩詞成就

  清·嘉慶《寧國府志·卷20·藝文志·書目》載,吳潛著有《履齋詩馀》、《論語士說》、《許國公奏稿》、《鴉涂集》。

  現(xiàn)存明末·梅鼎祚編校《履齋先生遺集》4卷,輯詩1卷,詞1卷,雜文2卷。《□村叢書》有《履齋先生詩余》1卷、續(xù)集1卷、別集2卷,收詞250余首。

  兩宋時期是中國詞發(fā)展的顛峰時代,大家蜂起,佳作迭出,吳潛就是南宋詞壇的重要實力派詞人。其詞作共計268首,《全宋詞》收256首。

  吳潛與同時代的文人騷客多有詩詞唱和往來。他與姜夔交好,著名詞人吳文英出其門下任幕僚,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作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fā)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激昂凄勁,慷慨悲愴。當然,吳潛也有多篇詩詞描寫家鄉(xiāng)的美麗風光、山村生活的怡然自得以及小住家鄉(xiāng)時不爭而閑適的愉快心情。

  吳潛也能詩,多為紀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發(fā)“丈夫勛業(yè)在安邊”(《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敵抱負。但詩作較平衍,佳作不多。


上一篇:吳英傳

下一篇:吳魯傳



◆聲明:湖北吳氏網為公益性民間網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相關內容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