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 溫州吳氏歷史名人
吳 畦:名禔,字禎祥,仕公長子(翥四代孫),行高十一,祖籍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后居東甌安固泰順庫村,生唐文宗開成庚申年(840),卒同光元年癸未(923)。大中已卯進鄉(xiāng)魁,咸通庚辰科(860)進士,官任潤州(江蘇丹陽)刺使,平息黃巢功著,升河南節(jié)度使,進封中書令同平章事。奉命督修黃河有功,拜諫議大夫兼太子太保。晉光祿大夫勛柱國,歷仕懿、僖、昭宗三帝、為三朝元宰。配王氏,生二子,長彖,次承。
吳 疇:名袆,字禎潔,(848—926)行高十二,祖籍越州山陰人,后居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唐同光明經(jīng)十二都巡,贈中祿大夫。唐昭宗乾寧二年(894)與兄避亂至安固庫村,(904)分居括蒼松源,配張氏、李氏,生三子,瑞、據(jù)、琢。
吳 彖:字文象,越州山陰人,畦長子,唐咸通9年生,景福二年中進士,授江南節(jié)度使,升承務(wù)郎。
吳 承:字繼宗,越州山陰人,畦次子,生唐咸通十三年壬辰(公元872),卒后周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任武科舉人授團練使,葬松源邵塢。
吳承端:畦四代孫,后唐清泰甲午(公元934)舉人授翰林院編修,終殿中侍御,配曹氏,生子三,公葬蒲洋蘭坦頭,妣葬四十一都八甲羅源,今稱吳山頭。
吳又新:字謁臣,號商銘,福建浦城人,同光進士,后唐時授任浙江橫陽(今平陽)縣令。卒於平陽萬全仙口神山寺后。
吳鼎臣:浙江永嘉(今鹿城區(qū))人,宋大觀三年進士。任廣州教諭,淑人,孫氏,墓安下灣山之原。
吳表臣: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定正中。號湛然居士。北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南宋高宗時,累官吏部尚書。秦檜欲其與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曰:“歸來可坐此。”表臣不從。又以議大禮忤意,后罷去。卒六十七歲。祠永嘉西溪上吳,墓安十二都溫州茶山南柳。
吳大年: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宋紹興十五年(1146)進士。累官監(jiān)察御史,夫人顏氏續(xù)配戴氏,墳安溫州漁渡。
吳龜年: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宋紹興十五(1146)年中進士。配夫人程氏累官湖南副運司。
吳元德:浙江平陽人。字升聞,宋紹興丁丑(1157)進士。官戶部尚書。
吳 杜:字月蓮。號珠峰。浙江永嘉(今鹿城)人(1160—1245)年生,宋開禧(1205)進士。初任嘉興府學教授,后任職禮部,卒贈禮部尚書,祠立樂清小港,墓安樂清重石庵山(園陵面積14.3畝,石獸、像,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宗達: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重和甲戌登進士,永興司馬。
吳宗穆: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宣和丁丑登進士,官黃嚴和縣。
吳 說:字傅霖,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宣和壬辰登進士,任黃嚴縣,任玉山縣令。
吳三省:字少曾,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南宋紹興癸丑進士,任潼州教官。
吳 曇:字慶云,南宋慶元丙辰進士,知湖州庫事,朝議大夫。
吳 驲:字由正,浙江東甌安固人(今泰順庫村),南宋嘉泰戌辰(1208)進士,官昭州藤州太守武練大夫,著有《壁集》,《官游日記》。
吳 岐: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嘉定甲戌科(1214)武舉人,授南劍巡轄改福清尉。
吳泰和:字誥然,浙江東甌安固人,南宋嘉定癸未科(1223)進士,授楊州知府,宰相賈似道師事之,著有《掬泉集》。
吳子良:字道淳,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己丑科(1229)進士,殿前司左計議。
吳 淪: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淳佑甲辰(1244)進士,任處州教授。
吳 洸: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淳佑丁未(1247)進士,官宗正卿。
吳昌孫: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寶佑癸丑(1253)武進士,任四川節(jié)度使干官。
吳泰來: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景定壬戌(1262)進士,萬山東榜,江州通判。
吳 集: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武進士,廣東都總管。
吳承暉:字榮美,登北宋薦舉科官授宣城都衙,卒小子遷居小畫桐,娶周氏續(xù)娶林氏,公妣合葬小畫桐瓜莊長坑,生五子、子四汝詰遷瑞安馬嶼。
吳蘊古:字伯淳,號自齋,萬全宋埠吳橋人,紹興丁丑(1157)科進士,官太常博士。傾其家產(chǎn)十三萬余,獨建萬全沙塘陡門,受益農(nóng)田達四千余頃,造福于民,為國子祭酒。
吳謹履:字厥趨,萬全人,直閣大學士。
吳元德:字升聞,榆垟臺頭人,宋紹興丁丑(1157)進士,授翰林院學士,升戶部尚書。
吳 梓:字良材,: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祥符丙辰科(1016)進士,授大理寺評事。
吳嘉善:泰順庫村人,有特達之才,紹興十年(1140)誥封誠信郎。
吳曰新:字文烈,泰順庫村人, 官居朝散大夫。
吳嘉猷:字衛(wèi)樞,泰順庫村人,政和壬辰科(1112)進士,授朝散大夫。
吳子益:泰順庫村人,以子貴封武略郎,授滕州知府。與弟子良在中村后林創(chuàng)辦二書院。
吳 曇:字云慶,泰順庫村人,號李游,慶元丙辰科(1196)進士,授湖州知府,誥封朝議大夫。
吳揚祖:泰順庫村人,慶元己未科(1259)舉人,授江南轉(zhuǎn)運使。
吳 彪:泰順庫村人,授承節(jié)郎。
吳 虎:泰順庫村人,任福建德化縣監(jiān)酒。
吳以祖:泰順庫村人,景定壬戌科(1262)進士,授廣東鹽運使。
吳子友:泰順庫村人,拔貢進封朝列大夫。
吳 琯:泰順庫村人,授保義郎副使。
吳 寧:泰順庫村人,官大理寺評事授承德郎。
吳 親:今泰順庫村人,授中書舍人。
吳 享:字尚安,泰順庫村人,元祐丁卯科(1087)解元,甲戌科(1094)進士,紹興三年(1133)誥封朝議大夫。
吳子魁,字世珍(1708-1795)。娶薛氏病故。繼娶孫氏,比子魁年輕20歲,賢惠、能干,人稱“銀漲濟”。發(fā)跡后,慷慨解囊,修橋鋪路,圍堤塘造水閘。海溢、天災(zāi),帶頭捐錢、藥物,救濟百姓。子魁夫婦熱心布施的善舉功德,名聞遐邇。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主(縣令)帶人敲鑼打鼓,把“齒德俱尊”大匾額送至七間三退屋掛在中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縣令陸鳴梧下鄉(xiāng)調(diào)查,里人齊贊子魁和孫氏的功德。經(jīng)縣府申報,朝廷批準予以表彰:“恩例鄉(xiāng)耆,正八品重賚粟帛”。圣旨頒發(fā),賜他朝服隨身,并在七間三退屋前豎起旗桿夾。乾隆五十年(1785),邑主(縣令)阜昌公,以“盛世耆英”匾額旌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雙穗鹽場大使戈廷南以“福與年齊”匾額旌之。子魁無疾而逝,享年88歲。
泰伯公第110世 吳義者 整理 2021年元月19日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