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圣誕節(jié)那天父親駕鶴西去,享年92歲。在老人家離世三周年之際,又牽動著我們悠悠的情思,憶不盡對父親生前許多往事的追思和懷念.........
父親2013年3月19日因胃岀血和急性胰腺炎住進醫(yī)院、后又引起膽囊炎等并發(fā)癥將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在醫(yī)院下了兩次病危通知書的情況下,我們?nèi)詻]放棄救治,后來經(jīng)過醫(yī)生的全力搶救和盡心護理,硬是從閆王爺那里挽回了父親的生命,當時內(nèi)一科的幾位醫(yī)生都說:“這么病重的老人沒想到能康復岀院,真是奇跡”。 這也是父親用那頑強的生命力驅(qū)逐了死神的追趕。岀院后的一個多月,經(jīng)細心調(diào)養(yǎng),父親身體恢復良好,生活基本都能自理,我們由此倍感欣慰。然而就在5月11日上午我們因?qū)玳T辦事時,大病初愈的父親自已勉強地扶著拐杖走下了三層樓梯,終因不幸腿部酸軟造成右股骨骨折,幾經(jīng)醫(yī)治仍不能下地行走,在病床上與傷痛抗爭了七個月后,老人家?guī)е鴮τH人和這個世界的無比眷念,于2013年農(nóng)歷冬月23日那天凌晨3點50分駕鶴西去。從此,父親化作了永恒的冬天,隨著圣誕老人遠渡天國。

父親吳基敏,一九二二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出生在大悟縣四姑敦大吳家曹門大院,早年就讀于武昌省立二小和張楚中學,1935年夏參加全省中小學校學生畢業(yè)會考時,成績名列前茅,至今保存有當年父親畢業(yè)時與同學的合影照。1938年深秋,因武漢時常造受日寇飛機轟炸,張楚中學搬遷到宜昌。因此,父親選擇回鄉(xiāng)師從學識淵博的劉醒佛(清末舉人)繼續(xù)深造。父親天資聰穎,甚得恩師賞識。師曾嘆曰:“蕓蕓學子,唯敏是才,惜哉時局。”日寇投降后,父親放棄祖父(黃埔軍校三期畢業(yè),時在湖北省軍管處任職)安排他在省城的優(yōu)厚工作機遇,為振興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立志留鄉(xiāng)設(shè)館辦學,同時奉養(yǎng)我祖母。父親是在抗戰(zhàn)勝利的前一年與紅安縣華河鎮(zhèn)的張姓名門閨秀翠芝(我母親)結(jié)婚,母親才貌出眾,舉止有度,尊老愛幼,善良賢淑,樂于助貧,深得鄉(xiāng)親尊敬和稱贊,先后育我們兄妹四人,諄諄教誨,使其有過短暫的幸福童年。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正處百業(yè)待興,當?shù)剜l(xiāng)政府深知父親的學識,推薦他到縣城供職,當時父母已經(jīng)有我大姐、大哥一雙兒女,上面還有我曾袓母、祖母兩位老人,以及與我父親同父異母當時我那還未成年的小姑、小叔(祖父與彭姓二姨太所生)一大家人,因此,父親顧及這個大家庭而婉言辭謝,只在就近的鄉(xiāng)辦綜合廠上班。時逢家庭生活日漸改善,父母亦自得其樂,無奈好景不長,當年,因父親秉性耿直,愛講真話,得罪了個別“土改”干部,遭到他們的無端陷害,加之受我祖父等歷史“問題”的株連,父親深陷囹圄,被送到縣看守所“改造”半年之久,此期間,母親除了整天擔心受怕,還要打起精神挑起全家的重擔,直到父親的所謂 “問題”經(jīng)大悟縣公安局調(diào)查取證后,一切強加于父親的不實之罪終于得以洗雪,無罪釋放,一家人終于盼到久別的團聚。然而,不幸的命運又降臨我家,剛剛懂事的大姐因不幸滑落池塘溺水身亡,面對痛失愛女的父母極度自責,連續(xù)幾天不吃不喝,特別是母親,經(jīng)不起如此的沉重打擊,悲痛欲絕。好在有親友的勸慰和關(guān)照,才使母親的身體得以慢慢恢復。但時隔不久的1952年10月。與母親勝似母女般關(guān)系的我奶奶又突然病逝, 這讓母親的身體和精神上又遭受一次打擊。一年后的深冬,憂傷中的母親生下了我,這給家人增添了一份喜氣,也給傷感中的父母似乎帶來了一些寬慰和希望,故給我取乳名“圓生”。

父親從小性情剛烈,好學、正派、有膽略,意志堅定,不堪忍受時代的折磨和屈辱。而慈母為避免父親“招惹”禍端,則忍辱負重,逆來順受,博得眾鄉(xiāng)親的同情。
父母一生勤勞節(jié)儉,稍有積蓄,立志建造新居。新屋落成,而慈母已操勞成疾,父親也因此大病一場。而千辛萬苦蓋好的新房才住了兩年多,就趕上1958年 “大躍進”人民公社集體化。由于我家的房子蓋的較寬大,而且新潮,村里的干部就與我父親“商量”,要用此房改做大隊部(突擊隊)的辦公場所和用來兼做集體大食堂的糧倉。在那個特殊的政治運動年代,父親哪敢不從,只好搬到由大隊部另給調(diào)配的舊房子里去住了近兩個年頭。連受如此打擊,母親為蓋房落下了勞傷病,加上新房又不讓住,心里不平而忍受委屈有如雪上加霜,致使病情日益加重。由此,母親她預(yù)感自己時日不多,就強烈要求父親在她去世前,一定要從調(diào)配暫住的房子中搬到自家的破舊老屋去居住,因為老屋周圍居住的都是自家親房長輩,母親思考的是待她走后子女好由自家親屬照應(yīng)。就在搬家后不足半年的1960年9月18日,病魔纏身的母親終于帶著對我兄妹三個年幼兒女深深的牽掛,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人世,年僅39個春秋。
父親生前回憶并對我們說:“人之將死其言更善,你們的母親臨終前抓著我的手,當著探望她的鄉(xiāng)親們的面,叮囑我要善待你們?nèi)齻€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最放心不下的是當年只有兩歲多的幼女望頤,讓我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你們,并拜托鄉(xiāng)親們在她逝世后要多給予關(guān)照”。父親一直牢記著對母親的承諾,一生再也沒有給我們續(xù)娶繼母,曾有親友勸其續(xù)弦,父親婉言謝絕。他言道:“此舉一是永對我慈母的懷念,亦恐我們兄妹等受繼母欺凌”。真是河深海深,不如父母的恩情深。

人們都說世界上有兩種最美好的愛,一種是偉大的母愛,它是溫柔的,其實還有一種愛比母愛更深沉,更寬廣,它是慈祥的,也是嚴峻考驗的,那就是父愛如山。父親生前對子女的愛從來沒有掛在嘴邊,而是藏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父親對我們兄妹的愛和養(yǎng)育之恩是別人無法能比的,在別人眼里是平凡的,但在我們心中是偉大的。
自從母親去逝后,一向脾氣不好的父親強忍悲痛,改掉了很多不良的習慣,在那艱難的年代,他仍要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必須每天早出晚歸在外忙碌著,生活過得十分拮據(jù),但他艱難度日,既要盡到父親的責任,又要負擔起我們兒女缺少母愛后的擔當,他自己省吃儉用,生活穿著簡樸,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留給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當我們已快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經(jīng)常見到勞累了一天的父親仍然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影,仍在黑夜里挑燈縫補我們兄妹幾個的衣服和鞋襪,每針每線寄托著對我們兒女的無限希望。
記得那是1968年春夏之交,我得了急性腦膜炎,全身巳起了紅斑點,生命垂危。然而,在那個時期,我們?nèi)叶际菍Uο螅敃r,上級派遣到我們大隊醫(yī)務(wù)室的彭醫(yī)生對我的病不予醫(yī)治,父親當時同彭醫(yī)生講:“家庭歷史與其后代的生病救治要區(qū)別對待,而醫(yī)生的職責應(yīng)該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道理后,仍然沒有爭取到彭醫(yī)生的理解和治療,好在當時一位有正義感的住村工作隊干部周炳德從中斡旋,于是,父親找人及時將我抬著送到四姑公社衛(wèi)生院搶救,我清楚地記得,是父親和我的隆裔兄長連續(xù)六晝夜輪換守護在我的病床前,更是從閻王爺那里搶奪回我年少的生命。
父親面對當年如此艱難的人生,以頑強的意志面對生活,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又懂得軋棉、彈花,還有修理機械的技能,即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先后將舊式腳踏軋棉、彈花機分別改制成用牛拉半自動化,以及流水沖轉(zhuǎn)型木制水輪機自動式軋棉、彈花,后來又逐步改制成水電作業(yè),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為方圓幾十里的鄉(xiāng)親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wù)。正是由于父親多次對該機械傳動改制的成功和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父親在家鄉(xiāng)遠近聞名。
在追尋父親坎坷的足跡中,他為了理想和信念,堅強不屈。在十年“文革” 期間,名義上為了生計他實際是避開政治運動的批斗,父親先后以養(yǎng)鴨、放蜂為業(yè),奔走鄂豫兩省相鄰的羅山、新縣、紅安、黃陂等地,顛沛流離,形似乞討,其情其境,可歌可泣。即此境況,剛剛家中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效益開始好轉(zhuǎn),又被說成我父親搞活經(jīng)濟是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的體現(xiàn),由此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尾隨者的典型。為此,有智慧的父親當機立斷,先后將自家的軋棉機、彈花機械以及160多只鴨子和20多箱蜂群全部分別交給大隊部和生產(chǎn)隊集體經(jīng)營。因為父親在艱苦拼搏的人生路上識得進退、懂得知足,識得追求、懂得取舍,只有忍痛割愛才能風平浪靜。由此,他免遭了不少政治運動的折磨,同時也受到鄉(xiāng)親們的一致好評。
苦盡甘來,但多少往事不堪回首,多少辛酸,多少苦難,多少愛恨時而悠蕩飄過記憶深處。我們的兄長隆裔,年輕英俊,因是專政對象,升學不成,當兵不讓。父親為其張羅成家,結(jié)婚一年有余,但未逃脫迫害打擊,不幸于1973年4月22日含冤去世,留下遺腹女為現(xiàn)役軍官。嗚呼!中年喪偶,老來失子,人生三大不幸,父承其二,其悲憤之心,只有自知。
性格開朗的父親善于接交朋友。當年,不僅僅有附近鄉(xiāng)鄰的教書先生、同學和文人墨客曾獻合、錢光表、曾昭旭、劉文典、徐良浩、雷紹典等常到我家,與父親一起閱論古典文學和唐詩宋詞,談古論今。還有養(yǎng)蜂、養(yǎng)鴨的同行雷紹先、張孝潤、錢華庭、竹尚云、鄧運彥、何存階、林森東、林正勇、黃海東、吳德文等也經(jīng)常來訪,父親總是熱情相待,與他們相互交流創(chuàng)業(yè)中各自的經(jīng)驗和遇到的困難,以便取長補短。
父親青壯年時是位俠肝義膽的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鼎力相助。1958年,在浮夸風的“大躍進”運動中,我堂叔吳基昌因秉性耿直,愛講真話,從不迎逢上級,得罪了單位主要領(lǐng)導,因此,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工作也被剝奪,被遣送回農(nóng)村接受再教育,歷經(jīng)了5年的無奈和折磨,毎天早起晚歸地干農(nóng)活,有時還要接受批斗,大叔含冤不服,屢敗屢訴,但他始終在精神上樂觀向上,人生中坦蕩堅強,堅信人間定有真理在。堂叔后來說:“1964年在我經(jīng)受迫害時,是基敏兄借給30元路費并寫信介紹讓我遠奔新疆投親才少遭折磨,才有了生存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氣。由此,我在環(huán)境極其艱苦的伊犁一家種羊場辛勤地勞動了十年,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1979年春夏之際,我頭頂二十一年右派帽子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還勇敢地幫本村在土改時被錯誤處理的一狀命案撰寫訴訟狀。當時,在農(nóng)村仍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氣候還未完全緩解的復雜情況下,父親在其家人的全力配合下,硬是頂著壓力,理直氣壯地幫助這名被誤殺的知名人士吳熙照先生平了反。
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父親那些助人為樂的往事仍記憶猶新。當年在眾鄉(xiāng)親心目中,父親是既有膽識,而且文才學識在村鄰也少有能及,他能寫一手光彩奪目的毛筆字,鄉(xiāng)鄰家中只要有婚慶喜事,就請他帶上筆墨紙硯,書寫慶賀典禮程序以及喜慶的賀詞。每逢春節(jié),他還無償服務(wù),熱心地幫人撰寫春聯(lián)。在九十年代初的吳氏宗族第九次續(xù)修譜牒期間,巳逾古希之年的父親熱情關(guān)注,以頑強的毅力應(yīng)邀參加族譜籌辦工作,與其他成員一起,奔走在鄂豫邊區(qū)多個縣市和鄉(xiāng)村的吳姓家族之間,搜集整理毎位吳姓族人材料。為籌集修譜資金,他分別致信在海內(nèi)外供職的各位吳姓族人,以求支持。同時,參與編輯和校對族譜稿件,撰寫多位吳姓名人傳記等,他撰寫在族譜中流暢的墨香,至今仍為鄉(xiāng)親們贊揚,將永久保留在吳氏家族的歷史記憶中。
正是父親飽經(jīng)人間滄桑,毫無怨言地將自己的青春與時光揮灑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養(yǎng)老撫幼的擔當上,伴隨著我們度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先后將我們都拉扯長大。時至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政策終于迎來了遲到的春天,彰顯出晴日之后的雨露,撥亂反正后的形勢使其烏云離去見藍天。由此,我們兄妹都先后供職信陽,各自事業(yè)有成,父親心情舒暢,我們盡其所能地讓老人家安享天倫之樂。
父親是我們的大樹、園丁、消防員……他既是嚴父,又像母親一樣慈愛有加,總是出現(xiàn)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他當年在外艱辛創(chuàng)業(yè),助人積德,歸而對子女諄諄告誡,福蔭全家,致使我們當年學業(yè)日進,后來工作安樂。小時侯我因年少無知比較調(diào)皮,經(jīng)常與同齡人爭吵打架,那時,父親白天在外忙于家人的生計,晚上回來聽其鄰里鄉(xiāng)親的投訴后,他對我和哥哥恨鐵不成鋼,懊惱到唇槍舌劍甚至動用家法,但我們有時裝聾作啞,置若罔聞。因此,父親改變方式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要學好。尤其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他經(jīng)常教育我們:“做人要誠懇,做事要踏實:與人要和睦相處,多勾通、多理解、多包容、多行善事”。直到我們走向工作崗位后,由于忙于事業(yè),與父親的見面和交流不夠多,但總是父親常寫信給我們,告訴當年老家生產(chǎn)隊農(nóng)作物的收成,自己養(yǎng)峰的經(jīng)濟收入,以及通報家鄉(xiāng)父老各家的新情況,同時鼓勵我們要好好工作,要有責任感和擔當?shù)木瘛S纱耍覀兏惺艿搅藵鉂獾母笎郏惺艿接H情的溫暖,感受到了父嚴子孝的體貼和關(guān)爰,更是體會到父愛的深沉。父親的指教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感受到父親的關(guān)愛至今無處不在,在生命的長河里,值得我們一輩子珍視和難以忘懷…………

敬愛的父親,您生前對我們講的毎一句話,就好像清泉一樣,您深知教育好下一代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您是嚴父一般的愛,太陽一般熾熱,明月一般清亮,母親一般的細致入微;多少個冬去春來,多少個酷暑秋末,是您揮灑汗水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是您教導要尊老愛幼、誠信友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理念,是您的執(zhí)著與堅守以及無私奉獻把我們引向壯麗的人生。
鮮花感激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藍天讓它翶翔;高山感謝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感恩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和精心撫育成長,并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巵~的道理;幾十年來,我們不論是在何時何地和任何崗位上,始終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的工作,對人以誠相待,與人為善,信守“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的自律原則。時刻能做到遵紀守法,處世自安。反復自忖,我們之所以能成長為社會上的有用之人,是父母親用血汗的澆灌和人格的感化。父母對我們兄妹的養(yǎng)育和無私奉獻可千秋日月,猶如汪洋大海。現(xiàn)在毎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經(jīng)常勾起我們與父親相處時的生活點滴,回顧人生以往的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很多,多少夢想,多少追求都隨著我們也進入老年而化作風雨成為過去,唯獨對父母親不僅沒有忘懷,時而喚起漂泊外鄉(xiāng)游子對故去各位親人的回憶,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記憶仿佛越清晰、越強烈,這也印證了血脈相通心相連、親情緊相依的淵源。
父親生前曾說:“人活八九十歲,現(xiàn)巳不算稀奇。我雖力薄才疏,自知一生沒做出什么大事,自負還算安老懷少,將幾個子女都撫養(yǎng)成家,也應(yīng)盡到我其所能的責任”。父親晚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活動,但年高耄耋,耳聰目明,心態(tài)平和,與世無爭,就是平常有點感冒發(fā)燒和小毛病,總是不愿意主動告訴我們,而是自行處理喝藥治療,很少給家人增添麻煩。老人家晚年唯有感興趣的愛好是:看看書報和電視新聞節(jié)目、關(guān)注海峽兩岸大事;白天吃完飯后手挽拐杖和小木櫈下樓散步,前些年少有地與人打打牌,堅持早睡早起,休養(yǎng)生息很有規(guī)律。直到晚年看到我們子女待他相互爭贍,生活無憂,心情舒暢。父親生前長曰:“我已福壽雙全,此生足矣”。 記得父親九十華誕在家中與我堂叔基昌相聚時,曾以樂觀地心情撰對自己墓聯(lián):“生未逢辰,虛度年華九十,倘有來世,珍惜日月時光”。 至今仍保存父親生前創(chuàng)作的50余篇(封)詩詞、論文和信函。
時光荏苒,父親離開我們?nèi)甑臍q月雖去,但給我們兒女留下許多的傷感,因為父親不幸造成右股骨骨折是我們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如果岀事那天上午我們多留心照看、或是那天大病初愈的父親不上下三層樓梯,如果我們在照顧父親生活中再耐心一點,細致一些………,后來的一切都不會發(fā)生,我們也就不會留下今天的遺憾,也或許父親現(xiàn)在仍然健在人世。
人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猛然醒悟,自老人家離世后,我們有一種生離死別的失落感,對父親時常魂牽夢繞。雖然已對父親生前做了一些兒女應(yīng)盡的責任,去世后毎逢祭日仍給他供奉祭品和敬香,但是,毎當面對父親靈位,經(jīng)常深感不安而反思………,因為我們對待耄耋之年的父親在遭受傷痛折磨半年多的照顧方面,沒有能盡到兒女全身心的服侍而深感自責,內(nèi)心悔恨無限,一直承受著心理上的愧疚感和思念之情,可是世界上沒有后悔藥,當我們至今仍為此深感遺憾的時候,父親巳遠在天堂。前些天出門鍛煉身體時,途中遇到一耄耋老者由其兒女們攙扶在輪椅上推著散步,從他們一行相互帶著笑意的眼神和交談中,引得路人嘖嘖贊揚,此時,我的心情倍感觸動也溫暖了好久,不免涌現(xiàn)出幾分對他們由衷的敬仰,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對待父親的晚年時,深感自愧不如。再就是今年六月份在參加朋友家的喜宴上,我得知本單位傳姓同事的兩代人精心照料家中的老太太,使其老人家現(xiàn)在臨近百歲身體仍很健康,在送上其真誠祝福的同時,我更為此感受到心靈深處的羨慕,也得到了一次心路歷程的洗禮和教育。然而,在感今思昔時,才意識到當失去親人后那些美好的過去、尤其是父親活到92歲健在時是那樣的彌足珍貴,只有父親存世時才會有依靠,只有家中的老人健康長壽才是最大的財富,整個家庭過得才有幸福感、才快樂、美滿和充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中這句話是感嘆父母為了養(yǎng)育子女付出太多辛勞,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所以我想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告訴身邊的毎一個人,等待老人死后極盡哀榮,不如生前盡孝。父母親生前多給予些關(guān)照和善待,確保言行一致才是真孝。趁現(xiàn)在還有機會,就要倍感珍惜我們身邊的親情,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手足情,祖孫情,甚至朋友之情,特別要善待老者和親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抱怨,多找時間與家人相聚,不要因為一些瑣事給自己找理由,切記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而“百善孝為先” 更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孝道!
如今,作為我們子孫后代能夠做到的,就是能在清明節(jié)期間和因事回老家時,必定前往父母親等逝去的先輩墓地看望,并毎逢祭日不忘燒香祭拜,讓長眠在故土的先輩們不感覺寂寞!并永享子孫后輩們的紀念和祝福!這就是我們有生之年的一種責任。相信仙逝的父親和各位前輩們當?shù)弥F(xiàn)在我們都過得幸福安康,您們在九天之上的靈魂或許能夠更加安息,而且還會繼續(xù)遠在天堂靜觀和保佑我們所有后輩更加安好吉祥!
慈父九十有二終,福壽雙全歸故土。
坦蕩一生未逢時,歷經(jīng)坎坷足跡辛。
風雨同舟六十載,苦盡甘來難報恩。
懷念親人難入眠,撰文見報表寸心。
青山綠水來作證,歲月依舊常留聲。
仙逝三年逢祭日,虔誠跪拜祭亡靈。
倉天彩云含笑意,夏泥秋雨寒冬春。
如有再世緣分路,子償父愿游天庭。
次子吳隆繁、 女兒吳望頤攜晚輩祭拜
注:1、此文稿修改前,曾先后于2014年12月5日、12月30日分別在《孝感晚報》和《信陽晚報》上刊載。
上一篇:晉江英烈譜——吳天亮
下一篇:過去的好時光(十一)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