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撥款修繕的吳氏宗祠
初夏季節(jié),碧空如洗,陽光燦爛,草木蔥蘢。江西省上饒市吳芮文化研究會一行三人,驅車來到廣豐區(qū)橫山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叫二十四都,這是一個老地名,但在周邊上饒、玉山、蒲城和廣豐本縣內(nèi),二十四都比橫山更讓人知曉。
圖一:重建成后吳氏宗祠
該村吳姓人口有近三千人,均系宣公的大兒子綸公的后裔。共有五房,除第五房早年遷往廣豐縣城鳥林街(并在當?shù)亟ㄓ袇鞘献陟?/span>)外,其余四房均居住在二十四都。據(jù)族譜記載,該村吳姓族人于南宋年間從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遷入,因此,他們都會說面南話。 該宗柯始理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族人聚資建,乾隆三十六年完工。祠堂三進兩天井,兩邊廂房相連,廳堂寬敞,氣勢恢宏。解放后一直做為學校使用。
改革開放后,隨著黨的政策開朗、開明,深得人心,二十四都吳氏族人逐漸萌生出收回宗祠的想法。上世紀末1995年,宗祠前面有三棟民房(皆為三層)因年代久遠,搖搖欲墜,已成危房,嚴重影響師生出入和教學的安全。經(jīng)鄉(xiāng)政府批準,立即拆除。當三棟民房拆除清理完華后,吳氏族人隨即張貼告示:此乃吳氏宗祠地基,將重建,任何人均不得在此建房。從此,二十四都吳氏族人,在復員退伍軍人、廣豐卷煙廠退休職工吳登泉的率領下,拉開了收回吳氏宗同產(chǎn)權的序幕。

圖二 宗祠內(nèi)室圖
他們組織了八個族人,擬報告、尋歷史資料、找政策依據(jù),來往年波于鄉(xiāng)政府、縣政府、縣教局之間。一次不行,再次,再次不行,多次。不厭其煩,不辭勞苦。在領導面前,既大膽陳情,委婉懇求;又有理有據(jù),據(jù)理力爭。 進入新世紀后,2005年橫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終于答應將祠堂歸還給吳氏族人,鄉(xiāng)里另辟土地新建學校。
日歷翻到了2013年,學校全部遷出后,祠堂的整修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此時的宗祠,廊柱歪斜,橫梁霉爛,廂房倒塌,滿目瘡痍。 到哪里搞錢?大家商議:吳姓家庭,男丁出100元,女丁出50元,一結算,不錯,收到了二十多萬元。就擇個黃道吉日,燃炮動工了,在當?shù)卣饎雍艽螅错憦娏摇?/span>

圖三辦公圖
二十四都的吳氏宗祠,還有著光榮的與史。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期間,方志敏、粟裕、劉英率領的紅十軍轉戰(zhàn)皖南、贛東北、浙西、閔北,期間,曾在二十四都駐扎過,而且司令部就設在吳氏宗祠內(nèi)。在省里一個宗親的指點下,以恢復紅色革命古跡,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旅游的名義,通過縣文物管理所層層上報,獲得國家批準的恢復中央蘇區(qū)發(fā)展建設資金280萬元。這樣,大家一鼓作氣,將祠堂整修好了。
修繕好的二十四都吳氏宗祠,盡管是原先的布局,但面貌煥然一新,寬敞明亮。除了議事和活動場所外,還設有紅十軍革命事跡展覽室和農(nóng)耕文化展示室,經(jīng)常有學生來此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經(jīng)常有外地人慕名來此參觀。

圖四:合影圖
二十四都吳氏族人為了管理好這來之不易的吳氏宗祠,成立了以吳登泉為組長的管理領導小組,下設兩個副組長,會計出納等人,各房都有宗親代表參加管理。不僅如此,還建立了嚴格的財務制度,村里要將祠堂作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祠堂將每年收取10800元的管理費用,以維持值班人員和水電費的開支。 盡管國家拔款280萬元修繕革命歷史文物二十四都吳氏宗祠,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實際花在宗祠的維修上還不到100萬元。但二十四都吳氏族人的做法,值得各地吳氏宗祠仍被占用、產(chǎn)權至今未收回的宗親們來說,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吳啟文
2020年6月17日

來源:《華夏吳氏情》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
編發(fā):吳德泉
審稿:吳小艾
上一篇:已經(jīng)是第一篇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