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源流遠(yuǎn),延陵世澤長”,關(guān)于吳氏郡望,民間常以季札派下為延陵郡,夫差派下為渤海郡。“瑞安渤海吳氏”考據(jù)歷史相關(guān)譜牒,從季札派下(泰伯公第73世孫)沛公,字盛東,生北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官為山東埭州太守,退隱山東渤海邊,后裔遂以地為郡。
吳氏源自姬姓,為黃帝嫡傳苗裔。黃帝本姓公孫,因他長在姬水,故以姬為姓。他居住于軒轅之丘,故以軒轅為號,也稱軒轅氏。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王妃,生二子,長曰玄囂,次曰昌意。吳氏是從黃帝長子玄囂這一支脈衍傳而來,玄囂繼黃帝本姬姓,因而,吳氏源自姬姓。為了正本清源,遂明世系,今以世次依序記敘吳氏上古源流。
一世,黃帝。
二世,玄囂。因生于窮桑,號窮桑氏,國于青陽,亦號青陽氏。
三世,蟜極。生子二,長帝嚳,次帝蟬。蟜極卒,長子帝嚳繼位。
四世,帝嚳。《史記》又名作岌,因封于高辛,號高辛氏。三十而登帝位,是上古五帝之一。
五世,棄,號后稷。繼姬姓,為周之始祖。
六世,婺璽。繼后稷事業(yè),生子叔望。
七世,叔望。生子不窋。
八世,不窋。襲任夏王朝農(nóng)官。
九世,鞠陶。卒,子公劉立。
十世,公劉。即位后,在戎狄地區(qū)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力倡勤勉,進(jìn)一步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深得百姓擁戴。
十一世,慶節(jié)。嗣位后遷都于酆(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
十二世,皇仆。卒,子差弗立。
十三世,差弗。卒,子毀隃立。
十四世,毀隃。卒,子公非立。
十五世,公非。卒,子辟方立。
十六世,辟方。卒,子高圉立。
十七世,高圉。卒,子侯牟立。
十八世,侯牟。卒,子亞圉立。
十九世,亞圉。卒,子云都立。
二十世,云都。卒,子太公立。
二十一世,太公。卒,子組紺立。
二十二世,組紺。卒,子諸蟄立。
二十三世,諸蟄。卒,子公叔祖類立。
二十四世,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子三:泰伯、仲雍、季歷。
吳氏祖源
1泰伯、仲雍—2季簡—3叔達(dá)—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鳩夷—8余橋疑吾—9柯盧—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處—14轉(zhuǎn)—15頗高—16句卑—17去齊—18壽夢—19季札
20世重道(季扎三子),名霽,字子醮。生周景王四年庚辛(前541),隨父居延陵(今江蘇常州),為周敬王名將;
21世利堅,生周敬王九年庚寅(前511),隨父投奔雒邑(今河南洛陽),也為周敬王名將;
22世成鏗:生周敬王四十年辛酉(前480), 為周貞定王名將;
23世若水:生周貞定王十九年庚寅(前450), 為威烈王名將;
24世玉—25世梓—26世烜—27世圭
28世鎬,生周赧王十年己未十月十六日(前305),為楚國大司馬(軍事最高長官),為避禍遂棄官隱居九江廬山;
29世沐—30世霍
31世莊:生秦始皇卅四年五月初五(前213),漢高帝時,始任河南太守,加封廷尉侯,復(fù)歸洛陽;
32世森:生漢文帝卄三年甲申九月(前181),為清河縣令;
33世永—34世敬—35世封—36世筼
37世葳:生漢元帝初元四年丙子(前45),為廣東副尉;
38世漢,名尉—39世檟,名成—40世烝,名旦,字旴—41世璞,名勝
42世鑊,名恢:生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103),為渤海太守,南海太守,領(lǐng)太子太傅;
43世祐—44世瑚,名鳳—45世梁,名質(zhì),號文駕
46世庫—47世廷紹,名廷圻
48世璧,號沖元:生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官為御史;
49世矩:生晉惠帝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嗣昭衍公中書令,封渤海郡安國公;
50世涿:生東晉元帝大興四年辛巳(公元321),驍騎將軍,領(lǐng)御史中丞,襲昭衍公,贈延陵郡開國公;
51世隱之—52世煜,名廷,字曠
53世櫮:生晉安帝元興三年甲辰(公元404),南北朝宋文帝時為荊州刺史;
54世齊
55世竺,諱欽:生南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辛丑(公元461),南北朝齊高帝朝五京都尉;
56世禎,名尚:生南北朝齊武帝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7),為南潐太守,淮西都統(tǒng)制;
57世堂,名標(biāo):生南北朝梁武帝天鑒五年丙戌(公元506),官為湖南太守、右軍知軍;
58世明徹,諱訚:生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公元534),授征北大將軍、豫章刺史;
59世仁歡,名逵,諱乾:生南北朝陳宣帝太建五年癸巳(公元573),隋文帝時河南節(jié)度使;
60世靖
61世蒞:生唐高祖武德三年庚寅(公元620),官為道御史之職;
62世稇,生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居渤海汴州浚義(今開封市),任汴州刺史、敕封輔國大將軍兼領(lǐng)尚書右仆射;
63世兢:生唐高宗咸亨元年庚午(公元670),武則天時入直史館編修國史,拜右拾遺、水部郎中,唐玄宗時拜諫議大史、俄兼修文館學(xué)士、歷衛(wèi)尉少卿;十七年出任荊州司馬、加銀青光綠大夫;
64世通微,名伯芮:生唐神龍元年八月初四(公元705年),唐進(jìn)士及第,翰林院學(xué)士,官拜御史;
65世明通,名徊:生唐玄宗開元卄七年乙卯十月十五(公元739),唐舉神童,詔為翰林院學(xué)士;
66世武陵:生唐代宗大歷四年乙酉(公元769),唐元和間擢進(jìn)士第,唐憲宗時為大學(xué)博士,任韶州刺史,文宗時為禮部尚書;
67世初云:生唐憲宗元和六年辛卯九月初八(公元811),官浙江處州太守;
68世簡,名尚,字志善:生唐武宗會昌三年癸亥正月初一子時(公元843), 由山西徙四川閬州蘭登谷(今閬中縣),官為西川節(jié)度使;
69世宣,字守德,號宣成,生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后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合家渡江遷居江西撫州府臨川石井;
70世綸,字伯宗,生唐昭宗天佑元年甲子(904年,三十三歲時)與父母弟同遷江西撫州府臨川石井,不久,又隨父及幼弟遷居江西南豐金斗窠;
71世寶:生唐明宗長興元年庚寅(930),約宋太宗年間,自南豐金斗窠徙福建邵武建寧盤湖嶺隘上黎堡石塘(石塘宗支);
注:中華大宗譜:寶公生后周顯德元年甲寅(954年)有缺陷
72世亮
73世沛,字盛東:生北宋太祖開寶九年丙子(公元976),北宋天圣年間為山東埭州太守,妣蘇氏,生子二:楷、模。公妣俱塟山東棣州北關(guān)外,屬渤海域,后裔逐以地為郡(為渤海郡始祖);
74世:楷—75世炳—76世墉,名城
77世銘—78世復(fù)—79世仁
80世伯蓮,生南宋高宗紹興卄年庚午(1150),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由山東埭州復(fù)遷閩(福建)清流縣鐵石村;
81世奕—82世簡—83世柏
84世十四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間(1260),閩之(福建)莆田始祖;
85世岳(念二郎),字猥元,號石庵,南宋端宗至元卄五年間(1288),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吳養(yǎng)山(更名浯漾山,今屬龍海市東園鎮(zhèn)),入漳始祖,生子三:則賢、則惠、則茂。
86世則茂,生子二:種德①、仲成,元英宗至治元年間(1320),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南浦鄉(xiāng)(瑞安內(nèi)紀(jì)始祖)。
87世仲成,字重成—88世懋洪—89世應(yīng)時—90世輩
91世理齊—92世景宣—93世宏器—94世甫祥公②,生子五:
95世:肇祖、肇起、肇都、肇緝、肇熙
注:① 87世種德,字飲賓—>至13世(清乾隆年間)蒼天公帶領(lǐng)全家男女老少27口往臺灣臺北澳底登陸,部分兒子往宜蘭頭城開拓,至18世孫慶順公(於1918年)居臺灣宜蘭縣礁溪鄉(xiāng)。按臺灣吳氏族譜記載:臺北市臺灣知名政治人士吳敦義為臺灣種德公二十一世孫。
② 94世甫祥,生子五—>肇祖、肇起、肇都、肇緝、肇熙。
長子:肇祖,生子三:時雍、時和、時榮
時雍,遷居平陽四十五都高沙麻步(時雍長子宗周—>派下日定公徙居秦嶺牛欄崗;次子宗禹,居平邑四十六都南湖竹坪;三子宗旦,遷居瑞邑四十六都蘇山;時雍公—>至6世孫士儒,移居福鼎選城東山下;士賢,移居福鼎六都大賞當(dāng)笻)。
時和,遷居瑞安四十二都團(tuán)社(今馬嶼五甲);
時榮,遷居瑞安陶山沙洲;
次子:肇起,生子二:時謨(次子—>宗德現(xiàn)居臺灣)、時詔;
三子:肇都,生子二:時明、時晴。
時明派下居瑞邑九都瑞安莘塍前埠;
時晴公子—>宗正,由瑞邑九都,遷平陽二十九都靈溪大門,生子三:文彌、文瑞、文瑜。
文彌,遷居永嘉丁山埠頭居焉,生子一:起珍;
文瑞,諱聖瑞,字伸祥,生子二:起仁、起泰;
文瑜,字伸明,生子四:起士、起寶、起卿、起順。
四子:肇緝,遷居泰順;
五子:肇熙,生子三:時泰、時浩、時丙。遷居溫州永強(qiáng)三甲,后裔從三甲遷居永中。
泰伯公第110世、肇都公第15世裔孫 吳義者
公元二0一六年四月
上一篇:湖南桂陽縣吳氏歷屆修譜與通譜時間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