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靈運(385—433),南北朝時期杰出詩人、文學家,世稱“謝客”。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生于浙江會稽。毗陵(常州)謝氏遠祖。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任大司馬行軍參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jiān)等職。謝靈運博學,工詩善文,開創(chuàng)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留有成語“才高八斗”等。

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5),姬姓、吳氏。名札,號公子札、吳札、吳季子、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公元前547年封邑延陵,為常州的歷史之根,人文之源。他是先于孔子的圣人,中國誠信第一人。其三讓王讓之守禮、出使諸國之睿智、徐墓掛劍之誠信、觀樂知政之博學、匡救陳國之仁義、躬耕延陵之賢達,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道德史、文明史的重要淵源。
在歷史上,季札受到歷代名家的褒贊,孔子稱其為“天民”“至德”;司馬遷贊其為“宏覽博物君子”;宋武帝劉裕評價其“無古無今”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別題匾“讓德光前”“清徽繩武” ;班固、曹植、杜甫、李白、蘇軾、包拯等大家,或撰文、或題詩,表達對他的崇敬。
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為維護《周禮》規(guī)定的“嫡長繼承制” ,拒絕父親要他繼位的遺命,爾后擔任吳國的外交部長。公元前544年,季札作為,奉吳王馀祭之命出訪中原諸國,途經(jīng)徐國(今徐州一帶)時,前去與徐國君主會晤。徐君對季札身上的佩劍很是羨慕。原來,吳國匯集有多名鑄劍高手,鑄劍技術(shù)很是了得!故而吳地之劍享有盛名,吳國王室之劍更是劍中極品,成為吳國信物和象征,使者出使以佩劍分辨身份。

季札看出徐君愛劍之心,知道他不好意思開口求贈。季札心想:“自已與徐君有君子之交,自己理應(yīng)以劍相贈。但此劍是國使信物,禮儀所備,暫不可贈。”于是,季札在心中作出承諾,等自己完成出使任務(wù)后返回時,再入徐國,贈劍徐君。
這種承諾,稱為“心諾”。
半年多后,季札順利完成使命,回國途中來到徐國,準備兌現(xiàn)心諾,誰知徐君已暴病身亡。季札聞之,隨即去往徐君墓地吊唁悼念。拜祭過后,季札解下佩劍對著徐君的墓碑說:“君之厚愛,無以為報,國劍以贈,望君納藏。”說完之后,把寶劍掛在護陵松樹的樹杈上。
徐公子不解,問道:“父王已逝,你何故贈劍墓地?”
季札嚴肅地回答:“前番在徐都,我已心許贈劍你父王,現(xiàn)今你父王雖已離去,但我心許未忘,此劍雖系季札之身,但已屬你父之物。心諾不兌非誠也!國,無信而不興;人,無信而不立;信,乃為人之根本啊!”說罷,季札在徐墓碑前焚香、酹酒,三拜相別。這件事迅速傳遍徐國,徐國民眾無不感動,嘉而歌之:“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春秋一柄延陵劍,千古誠信傳至今!延陵季子以劍踐約,劍有價,誠無限。他把誠信作為處世準則,懷誠心,是為真;履諾言,是為善;既誠且信即為美。故誠信一詞是人性真善美的凝集。季札“墳松掛劍”是中國誠信文化的源頭,歷史上評價季札所掛的是千金劍、信義劍、情誼劍、誠信劍。
接下來再說謝靈運拜墓,
所拜是廬陵王劉義真的墓。
劉義真(407—424),南朝宋武帝劉裕次子,很早就參加過劉裕恢復中原的戰(zhàn)爭,差點犧牲在關(guān)中。永初元年(420)封為廬陵王,不久被任命為侍中,都督南豫雍司秦并六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鎮(zhèn)歷陽(今安徽和縣)。

宋武帝劉裕有七個兒子,永初三年(422)劉裕去世,由長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自小頑劣,狎戲貪玩,與社會上的小混混差不多,根本不具備帝王的素質(zhì)。由此,顧名大臣徐羨之等人密謀廢立。
立誰繼位呢?
按順序,劉義真是宋武帝的次子,理所當然由他坐皇位。劉義真睿智策略,現(xiàn)在的說法叫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文化名人、宗教精英交誼,對未來有所規(guī)劃。劉義真與謝靈運的關(guān)系相當好,雖然相差22歲,但二人既為忘年交,又有師生誼,俗話叫作“好到割頭換頸根(脖子)”。并且二人政治立場相同,都看不慣徐羨之的作派,經(jīng)常對他反唇相譏。劉義真計劃自己登基后,重用謝靈運等知己。
《宋書·劉義真?zhèn)鳌份d,他“與陳郡謝靈運、瑯邪顏延之、慧琳道人周旋異常,云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 當年劉義真去往歷陽赴任時,“與靈運、延之、慧琳等共視部伍”,等同于現(xiàn)在的檢閱三軍,一個影子政府公開亮相了。
正因為如此,當徐羨之密謀廢劉義符另立皇帝時,考慮到如果劉義真繼位,自己在朝廷上就沒有立足之地,宰相位置就是謝靈運的了。這么大的官帽眼看就要脫下來,很不甘心啊!
不甘心有什么用呢?這是天注定的命!
俗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徐羨之認為:不能認命,必須打拼,要把劉義真打下去,把謝靈運拼下去。徐羨之這個家伙,辣手噠!景平二年(424),他誣陷劉義真有武裝奪取中央政權(quán)的野心,上奏少帝劉義符,將劉義真廢為庶人,流放到新安郡(今浙江淳安)。俗話說,“打蛇不蛇討命!”不久,徐羨之又派人將劉義真秘密處死。

當年七月,徐羨之等人廢去少帝劉義符,由劉裕之第三子劉義隆登基。劉義隆雖然年輕,但倒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他知道徐羨之陰險狡詐,心狠手辣,自己能坐上皇位當然高興,但二哥劉義真死得實在冤枉。所以,少帝劉義隆立即恢復劉義真的封號,迎回其靈柩,葬于朱方劉氏皇室墓區(qū)(今鎮(zhèn)江朱方)。轉(zhuǎn)年又采取非常手段,打掉了朝廷中的徐羨之集團。
當年劉義真被廢為庶人時,謝靈運也同時遭到徐羨之的報復,排擠出京去往浙江擔任永嘉太守。謝靈運得到劉義真被殺的噩耗,悲痛欲絕。元嘉四年(427),他專程從浙江去往朱方拜墓祭奠,寫下著名的《廬陵王墓下作》五言詩。
謝靈運精通歷史,對八百年前季札的情況很熟悉,對季札的品德很敬仰,有異代相識相交的感覺。早在永初二年(421),宋武帝劉裕寫頌揚季札高風亮節(jié)的《延陵王贊》,據(jù)傳就是由時任散騎常侍,作為皇帝顧問的謝靈運捉筆,幫他潤色,贊辭為:

謝靈運來到劉義真墓地,虔誠獻酒,沉痛祭拜。想起季札所拜是心心相印的徐君;自己所拜是交誼深厚的皇子,此情此景,何等相似!所以,他在《廬陵王墓下作》這首詩中,把季札徐墓掛劍之事作為比照和主旨,詩曰:
道消結(jié)憤懣,運開申悲涼。
神期恒若在,德音初不忘。
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解讀以上主要詩句:
“曉月發(fā)云陽,落日次朱方”句:謝靈運從浙江過來,經(jīng)過常州西去,當夜宿于云陽(今丹陽)。次日拂曉上路,至太陽落山才走到朱方(鎮(zhèn)江);
“眷言懷君子, 沉痛結(jié)中腸”句:表達自己心中的悲痛,與當年季札拜徐君墓的心情一樣,很沉痛!俗話叫作很是“肚腸痛”;
“神期恒若在,德音初不忘”句:謝靈運把二人當年在京城上朝論政,下朝唱和的日子稱為神期,把勉勵之言稱為德音;
“延州協(xié)心許”句:季札曾加封于州來(今安徽鳳臺一帶),所以又稱“延州來季子” ,他曾經(jīng)立下贈劍徐君的心許。謝靈運在此主旨為贊揚季札掛劍事;
“楚老惜蘭芳”句:典出《漢書·龔勝傳》,西漢末年的大學者、楚人龔勝,不肯應(yīng)篡國者王莽的征辟,絕食而死。其間“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謝靈運用這一典故的含義,是痛惜劉義真毀滅于高尚;
“解劍竟何及”句:表示對友人的惋惜——唉!人死不能復生。季札當年解劍相贈,但徐君已死,來不及了!所以季札掛劍墳松,以兌心諾。
“一隨往化滅”句:今天我來吊唁拜墓,往事成為過眼煙云。現(xiàn)在的情景與季札吊唁徐君一樣,陰陽兩隔;
“舉聲泣已灑,長嘆不成章”句:季札有劍,可以掛劍于墓表心跡。我謝靈運沒有寶劍,那么就寫一首悼念詩吧。由于心痛,只能嘆息寫得不太好。寫完之后,我對著墓碑讀給你聽聽。謝靈運一邊讀,一邊眼淚索落落,哭得很傷心;
“撫墳徒自傷”句:這是謝靈運為自己算命——官場,太是險惡!太是險惡!!謝靈運一邊撫摸墳土一邊想:廬陵王啊廬陵王,你慘遭徐羨之的報復而被殺,我今后可能也是同樣的命運。
果然不出所料,六年后的元嘉十年(433) ,謝靈運由于自己太是高調(diào),得罪權(quán)臣,又處事不當被政敵借題發(fā)揮,被誣以“叛逆罪”流放。政敵不依不饒,繼續(xù)攻訐。最后,謝靈運被處以斬首,時年49歲。一顆閃亮的文曲星由此殞落!謝靈運這首與季札神交于墓的《廬陵王墓下作》,成名篇收入《全唐詩》。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