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穴入口向里看
公元前49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趁越國喪亂之際興兵伐越,剛剛繼位的越王勾踐起兵抵抗,闔閭受傷而死,歸葬吳國,但闔閭的墓究竟在哪里?因為沒有找到實物,這一墓址已成千古之謎。
當然,各類古籍和專家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傳統(tǒng)觀點是,闔閭墓就在虎丘山劍池北面的洞穴盡頭;也有觀點認為,劍池本身就是闔閭墓;當然也有人提出,闔閭墓在無錫闔閭城附近的山頂上……
蘇州科技學(xué)院歷史與社會學(xué)系教授、吳文化專家葉文憲對此認為,如果不發(fā)掘虎丘劍池北面的洞穴,闔閭墓將永遠是個謎。
早期古籍:闔閭墓就在虎丘山
闔閭下葬,轉(zhuǎn)瞬已經(jīng)2500多年。在缺少實物資料的情況下,古籍成為幫助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尋找闔閭墓址的最佳利器。其中,早期古籍因為離春秋戰(zhàn)國時期較近,所載的吳王闔閭墓資料相對更權(quán)威。
西漢時期的《史記》對闔閭墓是這樣記載的:“闔閭冢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冢,取土臨湖。葬經(jīng)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
成書于東漢前期的 《越絕書》則說:“闔閭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筑治之。取土臨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
同樣成書于東漢前期的 《吳越春秋》也記載:“闔閭葬虎丘,十萬人治。葬經(jīng)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
許多專家覺得,《越絕書》、《吳越春秋》成書年代離闔閭已500多年,且?guī)в袘蛘f成分,只能大致參考;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生活的時代離闔閭只相隔了400年,且司馬遷治學(xué)十分嚴謹,寫《史記》前參閱了大量的信史資料,而且常常深入實地考證,關(guān)于闔閭墓的記載應(yīng)該說是比較可靠的。
綜合這些早期古籍不難判斷:闔閭墓在虎丘山下是無疑的!
傳統(tǒng)說法:闔閭墓就在劍池北面
盡管有了個大致范圍,但海拔34.3米的虎丘山面積達282.3畝,闔閭墓到底在虎丘山的哪個部位呢?早期古籍的語焉不詳,再加上帝王怕后人盜墓故意制造懸念,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明朝中期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闔閭墓的位置有了較為明確的說法,那就是:就在劍池的北面。
虎丘劍池的摩崖石刻記錄了這次偶然機會: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干涸,池底露出一個洞穴,唐寅(唐伯虎)等文人學(xué)士、當時的知縣吾翕等人都認為,那就是吳王墓門,知縣還派人將洞穴封了起來。以后,這種認識就被繼承了下來。
1955年虎丘山整修名勝古跡,對劍池進行了疏浚,當時的市文管會主任謝孝思等人也曾沿著當年唐伯虎等人的足跡,進入劍池北面的洞穴。陪同謝孝思等人一起下去的文化人胡覺民,在次年7月27日《新蘇州報》上撰文介紹:“去年夏天,為了整修虎丘山的名勝古跡,疏浚劍池時,在池底看到一個洞穴,這洞穴的深處,發(fā)現(xiàn)‘吳王闔閭墓’的墓門”。
在第二天、第三天的《新蘇州報》上,胡覺民又分別介紹了發(fā)現(xiàn)墓門的經(jīng)過,并根據(jù)戰(zhàn)國墓的實例說:“把劍池和池底的洞穴作對照,可見劍池就是豎穴,也是南北向。池底的石穴就是洞室的通路”。
同一時期和以后能見的各類資料,基本都認為:闔閭墓就在劍池北面,洞穴就是墓室的通道。
但這種觀點未能得到考古的證實。本來,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是準備發(fā)掘闔閭墓的,時間就在1955年。當時的文化部長鄭振鐸還親自簽署了文件,呈送到國務(wù)院辦公廳主任齊燕銘的案頭,齊燕銘也拿了報告向周總理匯報。考慮到虎丘塔的安全和挖出文物的保存問題,國務(wù)院最終決定不予發(fā)掘。
另類觀點:劍池本身就是闔閭墓
此次劍池重新疏浚,神秘洞穴再次現(xiàn)身,那幾塊外來的青石背后,會不會真的是闔閭的葬身之所?對此,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陳軍等專家在認為“不一定”的同時,提出了一種另類觀點:從形狀看,劍池本身倒像是闔閭的墓穴。
這樣的判斷是有依據(jù)的。一方面,劍池的山壁筆直陡峭,像是經(jīng)過了人工的開鑿。而且,劍池面積約45平方米,深約6米,可謂穿山而過,如此大的工程,修筑國王之墓還差不多。劍池北面的豎井加橫巷,倒像是春秋貴族墓葬的入口和通道。
胡覺民在《新蘇州報》上發(fā)表的文章也提到,夫差為父親闔閭做墳,“開山鑿石,深入底層,又向近湖的地方運來了大批泥土,墳?zāi)怪梢院螅涯嗤炼言谏厦妫e成高丘,所以后來的虎丘山,和沒有造吳王墓以前的形式面貌是不一樣的……前山東西兩邊和后山一帶,全是泥土積成的高崗子”。這樣看來,闔閭墓很可能是修在劍池里,修好后再用土把北面的入口和通道封起來的。
此外,文獻資料中也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南宋范成大《吳郡志》就認為:“吳王闔閭墓,在虎丘劍池下”。
但劍池就是闔閭墓的說法,目前同樣沒有考古依據(jù)。退一步說,如果劍池果真就是闔閭墓,那墓又到哪里去了呢?
古代記載虎丘史料最詳盡的 《虎阜志》有這么一段資料也許給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漢書·劉向傳》: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也就是說,早在闔閭?cè)胪潦嗄旰螅哪咕捅辉絿私o發(fā)掘了。有人認為,難怪后來的秦始皇、孫權(quán)都想來挖寶劍,卻都一無所獲了。
但也有人對闔閭墓被越國人所挖的說法表示了反對:越國人要發(fā)掘闔閭墓,一定是在越國滅掉吳國之后。而吳國是闔閭?cè)ナ篮?/span>23年(入葬后20年)才被越國滅掉的,入土十余年時就被越國人發(fā)掘,可能嗎?
一個個無法得到證實的判斷,讓闔閭墓之謎始終縈繞在世人的心頭。但也許正是這個難解之謎,讓我們游覽虎丘的時候,興味更加盎然。
相關(guān)鏈接:探秘“吳王闔閭墓”
  沿著長長的梯子爬下劍池,踏著泥濘的路面一路向北進入洞穴,幾塊顏色截然不同于兩壁的石頭最終擋住了我們的去路。“豎井+橫巷”的結(jié)構(gòu)和神秘的外來石頭背后,究竟埋藏著多少秘密?昨天傍晚,虎丘劍池北面神秘洞穴的清淤基本結(jié)束,商報記者走進洞穴,探秘“吳王闔閭墓”。
原來只是一泓清水的劍池還真夠深,七八米長的長梯放下去,也只露出一個頭。小心翼翼爬到池子底部,抬頭一看,兩側(cè)蒼涼的山壁讓天空只露出一條狹縫,讓人頓時感覺仿佛置身深山峽谷。
顧不得想那么多,還是趕緊去池子最北面看看神秘的洞穴吧!許多人都覺得,那里就是吳王闔閭墓的入口。原本以為洞穴會是如何的深不可測,但來到三角形的洞口,里面的景象已大致可見:兩壁是略有凹凸卻又總體齊整的褐色山石,其中西面的山壁近乎直立,大有“無欲則剛”的氣度;東面的山壁則斜靠過來,最終與西面的山壁“會合”。洞穴盡頭,施工人員已經(jīng)掛上了電燈,那泛黃的燈光,仿佛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的。
進入洞穴,淤泥的腥味越來越重,但涼意也越來越濃。兩邊的石壁濕漉漉的,偶爾還有水滴滴下來。好在洞穴的深度只有六米多,高度卻有三四米,寬度也足夠兩個人并排行走,因此,整個洞穴給人的感覺并不壓抑。
沿著一腳高一腳低的地面走到最北面,洞穴的高度陡然增加,頭頂像是一口豎井。整個洞穴的結(jié)構(gòu)就這么簡單:一口豎井,再加一條南北向的橫巷。
洞穴最北面的石板就像井壁一樣,擋在了我們的前面。仔細數(shù)數(shù),這些石板一共6塊。下面的4塊都是橫放的,寬度都在1米多,高度從0.5米到0.9米不等,其中最底下的那塊顏色跟山壁相仿,顯然是虎丘山的“土產(chǎn)”;而另外3塊都是青石,表面并不光滑,只是經(jīng)過了初步的加工。最上面的2塊石頭也是青石,其中上面那塊像井蓋一樣覆蓋著,下面那塊則一角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角懸空。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工作人員說,5塊青石顯然都是“外來戶”,但它們是什么時候被誰搬過來的,為什么搬過來,就不得而知了,“有專家認為,從形式來看,這是一種洞室墓,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貴族墓葬形式一致。因此,青石的背后很可能就是沉睡了2500年的吳王闔閭了!但要打開這些青石,勢必驚動虎丘塔,看來目前是不可能的!”
本報曾經(jīng)報道,“當代蒯祥”薛福鑫介紹劍池洞穴里有通向虎丘塔的“第二通道”,但記者并沒有發(fā)現(xiàn)。或許那口豎井也算得上是洞穴的“第二通道”。
沒能看到吳王墓,帶著些許遺憾走出洞穴,回到地面時,記者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衣服上沾了不少淤泥,這算是神秘洞穴留給自己的一種紀念吧!
上一篇:吳氏郡望
下一篇:讓歷史告訴未來
                    
                    熱烈歡迎世吳主席吳國榮、祖地吳氏副會長吳衛(wèi)國蒞臨湖北指導(dǎo)工作
2024-04-19
                    
                    
                    2020-11-19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