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郡望 
 郡,是舊中國行政區(qū)劃分,自商周開始一直延續(xù)到隋唐。秦漢之前,郡比縣小,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天下劃為三十六郡,漢代以后郡數(shù)目有所增加,且比縣大。  
 所謂郡望,就是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中人口眾多,社會地位高的顯赫家族。郡望是中國家族文化的特有內涵之一,也是家族特有的標志。中國人特別崇敬祖先,故對本家族的“郡望”總不能忘懷,即使從發(fā)祥地的某郡遷走了,其子孫后代還永遠記著自己是某郡人,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的歷史名詞,在家族“郡望”中的“郡”不一定是秦漢前或隋唐時的“郡”,因為“郡望”中的某些“郡” (如延陵、江浙郡)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前者指古延陵,而后者則指江浙地區(qū),故“郡望”中的“郡”有時也泛指某一地區(qū)。  
 吳氏的郡望有渤海、延陵、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郡望。絕大部分郡望中的吳氏為季子后裔。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于渤海灣周圍的地區(qū),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靜、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qū)。古渤海郡的吳氏有幾支,有的是吳芮的后裔;有的是漢司徒吳雄的后裔。  
 特別指出的是,在吳氏郡望中,江浙一帶的吳氏亦稱渤海吳氏,但此“渤海”實為今東海的通稱,指的是今長江流域的江浙地區(qū)。故吳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區(qū)的吳氏,也包括江浙一帶之吳氏,歷史名人極多。  
延陵郡:春秋時季子的封邑,今江蘇武進縣,延陵始祖季札第四子子玉世居于此;次子征生的后裔亦有部分也回歸延陵。
 濮陽郡:古濮陽郡,春秋時衛(wèi)國的領地,漢置鄄城縣,屬濟陰郡,晉析置濮陽郡,隋廢,唐天寶初又改為濮陽郡,其地約今河南濮陽及山東鄄城一帶。濮陽吳氏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后裔分布極廣。最早見于史書的濮陽吳氏歷史名人有魏吳質和其六世孫東晉時廣州剌史吳隱之;唐代有章敬皇后(肅宗李享的皇后)及其兄弟吳溆、吳湊、吳澄江家族;宋初有吳延祚家族。  
 陳留郡:古陳留郡,地在今河南開封一帶,陳留吳氏是一支古老的吳氏,自漢魏晉至隋唐,陳留吳氏是當?shù)氐拇蠹易濉H鐫h代的吳恢、吳佑父子;三國時期有劉備的穆皇后吳莧及其弟吳壹(懿)家族;唐代有著名的史學家兢公等。  
 吳興郡:古郡名,三國時分丹陽設吳興郡,郡治烏程,隋改為湖州,唐天寶元年又改為吳興,即今浙江湖州市地。  
 長沙郡:秦時置郡,因有“萬里沙祠”而得名,漢為長沙國,屬長沙王吳芮的封地,后漢復為長沙郡,約今之湖南省大部分地區(qū)。  
 武昌郡:三國時期吳主孫權以下雉、尋陽、新城、柴桑、沙羨、武昌六縣置武昌郡,隋廢。春秋屬楚王國領地,春秋末年(此時亦吳國末年)吳國公子厥由、掩余、燭庸、慶忌等即遷往楚國。三國時期有孫權的舅父吳熊慶、吳洵文父子及其后裔居此,子孫極為發(fā)達。
吳姓有濮陽堂、渤海堂、延陵堂、汝南堂、吳郡堂、金陵堂、至德堂、讓德堂、種德堂、樹德堂、仁德堂、昭德堂、尚德堂、詒德堂、怡德堂、敦德堂、慎德堂、懷德堂、懋德堂、承德堂、世德堂、述德堂、源德堂、源遠堂、飴遠堂、澤遠堂、經(jīng)遠堂、清遠堂、雍睦堂、世睦堂、世篤堂、世禮堂、世享堂、世讓堂、思讓堂、德讓堂、興讓堂、宗讓堂、崇讓堂、留讓堂、存讓堂、清讓堂、一耀堂、雙合堂、雙樂堂、雙柱堂、三讓堂、三在堂、三義堂、三友堂、四行堂、五福堂、五柳堂、六合堂、九如堂、讓名堂、思敬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源堂、本源堂、福源堂、永懷堂、永思堂、時思堂、奉思堂、奉先堂、承先堂、承志堂、承啟堂、耕禮堂、崇禮堂、崇本堂、報本堂、務本堂、端本堂、敦本堂、敦行堂、敦厚堂、敦睦堂、敦敘堂、敦倫堂、敦仁堂、懷仁堂、仁本堂、仁義堂、仁澤堂、維則堂、光振堂、光裕堂、聯(lián)經(jīng)堂、大樹堂、德禮堂、斌雅堂、行正堂、觀止堂、觀樂堂、有秩堂、有鄰堂、安定堂、均安堂、詒安堂、履成堂、恩成堂、聽彝堂、薈秀堂、秀聚堂、緒衍堂、昭穆堂、繩武堂、發(fā)祥堂、明禋堂、載福堂、治平堂、忠義堂、忠孝堂、篤忠堂、篤敘堂、倫敘堂、敘倫堂、振宜堂、振家堂、鳳林堂、貴林堂、保和堂、寶誥堂、蘭蕙堂、直筆堂、燕樂堂、貽燕堂、詒燕堂、怡清堂、集賢堂、萃英堂、留余(馀)堂、慶馀堂、馀慶堂、衍慶堂、槐慶堂、聚慶堂、延慶堂、積慶堂、孝敬堂、孝言堂、孝享堂、孝思堂、敬思堂、敬愛堂、愛敬堂、守敬堂、敬親堂、積善堂、承善堂、寶善堂、善慶堂、善繼堂、繼述堂、垂裕堂、裕后(後)堂、純溪堂、純修堂、燕樂堂、求是堂、澄瀾堂、嘉會堂、宗會堂、岐山堂、碧山堂、愛山堂、云(雲(yún))山祠、識春堂、春暉堂、恭友堂、恭儉堂、存著堂、太和堂、裕和堂、和瑞堂、望道堂、正心堂、錦繡堂、賜錦堂、錫類堂、纘緒堂、自求堂、濟美堂、文美堂、讀古堂、來荊堂、華封堂、壽永堂、譜系堂、覆郡堂、青坑祠、三洽禮堂等堂號。
上一篇:吳氏來源
下一篇:闔閭墓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