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xiāng)—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jì)建。
大勝關(guān)——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guān)。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陜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nèi)。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guān)——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jì)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中亞費(fèi)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jì)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dú)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jù)。后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陜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并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陜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lán)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guān)(今壺關(guān)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zhèn)。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jì)》為據(jù))。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并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國先遷新蔡,后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zhàn)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qū)。以后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qū)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qū)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nèi)外長城之間地區(qū),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xiàn)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并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qū)。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qū)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yùn)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yáng)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qū),治康定,轄區(qū)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qū)。1939年并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shè)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wèi)在今遼寧北鎮(zhèn),遼東鎮(zhèn)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qū)。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后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xiàng)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yáng)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yáng)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shè)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guān)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后名九里關(guān))、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guān)。
衛(wèi)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后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后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衛(wèi)輝路(府)——北周置衛(wèi)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wèi)輝路,轄今豫北新鄉(xiāng)等地。明改衛(wèi)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wèi)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后藏)、衛(wèi)(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fā)源于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wù)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nèi)。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上一篇:古今地名對照(1)
下一篇:古今地名對照(3)
2022-06-20
2024-08-29
2020-12-24
熱烈祝賀湖北華鯤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開工大吉
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