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義者, 留言主題:瑞安吳氏歷史名人 [2021-01-19 10:28:32]
內(nèi)容:民國《瑞安縣志稿》--瑞安吳氏歷史名人 唐朝——民國 吳畦(諫議大夫),唐咸通庚辰科(860年)進士。 吳梓(大理寺評事),北宋大中祥符丙辰科(1016年)進士。 吳良驥(知縣),宋紹興戊辰(1148年)進士。 吳岐,宋紹熙嘉定(1208年)武科舉人。 吳昌孫,宋寶祐(1253年)武科舉人。 吳揚祖,宋開慶(1259年)武科舉人,授江南轉(zhuǎn)運使。 吳以祖,宋紹熙年間武科進士,景定(1262年)授廣東鹽運使。 吳集,宋咸淳(1265年)武科進士。 吳璞,宋開禧乙丑(1205年)大學(xué)。 吳次春(儒林郎),宋嘉定丁丑(1217年)進士。 吳正大,宋嘉定丁丑(1217年)進士。 吳叔沅(朝奉大夫),宋嘉定丁丑(1217)進士。 吳幼存,宋嘉定丁丑(1217年)進士。 吳驥,宋淳祐甲辰(1244年)進士。 吳渝(處州教授),宋淳祐丁未(1247年)進士。 吳沆,宋淳祐丁未(1247年)進士。 吳夢節(jié),宋淳祐丁未(1247年)進士。 吳炎,宋淳祐丁未(1247年)進士。 吳泰來,宋景定壬戌(1262年)進士。 吳英卿,宋咸淳辛未(1271年)進士。 吳道頤(神童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進士。 吳棖(特奏名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進士。 吳成夫,元至治辛酉(1321年)進士, 吳應(yīng)觀(江西撫州府照磨),明洪武年間(1360-1418)監(jiān)辟。 吳祚(常州通判),明景泰庚午(1450年)進士。 吳昌,明洪武甲寅(1374年)貢生。 吳鐸,明洪武辛卯未(1391年)貢生。 吳潛,明天順丁丑(1397年)貢生。 吳玉,天順丁丑(1397年)貢生。 吳鍇,明嘉靖辛亥(1551年)貢生。 吳鎮(zhèn),明隆慶丁卯(1567年)貢生。 吳諭,明隆慶己巳年(1569年)貢生。 吳慶云,清康熙丁酉(1717年)舉人。 吳珪,清嘉慶年間國子監(jiān)。 吳雷震,清嘉慶年間國子監(jiān) 吳枋,清嘉慶年間國子監(jiān) 吳槦,清嘉慶年間國子監(jiān) 吳德潤,清嘉慶年間國子監(jiān) 吳岳,清嘉慶年間鄉(xiāng)監(jiān)。 吳鴻翔,清同治乙丑(1865年)舉人。 吳鴻業(yè),清光緒己卯(1879年)舉人。 吳靄,清乾隆己亥(1779年)歲貢。 吳江,清同治壬申(1872年)歲貢。 吳寶瑛,清同治甲戌(1874年)歲貢。 吳世珍,清光緒壬寅(1902年)歲貢。 吳希璘,清咸豐己未(1859年)武舉人。 吳培元,清同治乙丑(1865年)武舉人。 吳鳳崗,清同治丁卯(1867年)武舉人。 吳壽清,清光緒乙酉(1885年)武舉人。 吳樹基,清宣統(tǒng)辛亥(1911年)留學(xué)考試及格、舉人。 吳孟龍,中華民國免試及格、舉人。 吳鳳岐,浙江第一屆省會議員。 吳琪,縣第一屆省會議員。 吳師棫,縣第二屆省會議員。 泰伯公110世 吳義者 整理 2021年元元
作者:吳義者, 留言主題:溫州吳氏歷史名人 [2021-01-19 10:24:21]
內(nèi)容: 唐宋元明清 溫州吳氏歷史名人 吳 畦:名禔,字禎祥,仕公長子(翥四代孫),行高十一,祖籍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后居?xùn)|甌安固泰順庫村,生唐文宗開成庚申年(840),卒同光元年癸未(923)。大中已卯進鄉(xiāng)魁,咸通庚辰科(860)進士,官任潤州(江蘇丹陽)刺使,平息黃巢功著,升河南節(jié)度使,進封中書令同平章事。奉命督修黃河有功,拜諫議大夫兼太子太保。晉光祿大夫勛柱國,歷仕懿、僖、昭宗三帝、為三朝元宰。配王氏,生二子,長彖,次承。 吳 疇:名袆,字禎潔,(848—926)行高十二,祖籍越州山陰人,后居?xùn)|甌安固(今泰順庫村),唐同光明經(jīng)十二都巡,贈中祿大夫。唐昭宗乾寧二年(894)與兄避亂至安固庫村,(904)分居括蒼松源,配張氏、李氏,生三子,瑞、據(jù)、琢。 吳 彖:字文象,越州山陰人,畦長子,唐咸通9年生,景福二年中進士,授江南節(jié)度使,升承務(wù)郎。 吳 承:字繼宗,越州山陰人,畦次子,生唐咸通十三年壬辰(公元872),卒后周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任武科舉人授團練使,葬松源邵塢。 吳承端:畦四代孫,后唐清泰甲午(公元934)舉人授翰林院編修,終殿中侍御,配曹氏,生子三,公葬蒲洋蘭坦頭,妣葬四十一都八甲羅源,今稱吳山頭。 吳又新:字謁臣,號商銘,福建浦城人,同光進士,后唐時授任浙江橫陽(今平陽)縣令。卒於平陽萬全仙口神山寺后。 吳鼎臣:浙江永嘉(今鹿城區(qū))人,宋大觀三年進士。任廣州教諭,淑人,孫氏,墓安下灣山之原。 吳表臣: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定正中。號湛然居士。北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南宋高宗時,累官吏部尚書。秦檜欲其與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曰:“歸來可坐此。”表臣不從。又以議大禮忤意,后罷去。卒六十七歲。祠永嘉西溪上吳,墓安十二都溫州茶山南柳。 吳大年: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宋紹興十五年(1146)進士。累官監(jiān)察御史,夫人顏氏續(xù)配戴氏,墳安溫州漁渡。 吳龜年:浙江永嘉(今鹿城)人,宋紹興十五(1146)年中進士。配夫人程氏累官湖南副運司。 吳元德:浙江平陽人。字升聞,宋紹興丁丑(1157)進士。官戶部尚書。 吳 杜:字月蓮。號珠峰。浙江永嘉(今鹿城)人(1160—1245)年生,宋開禧(1205)進士。初任嘉興府學(xué)教授,后任職禮部,卒贈禮部尚書,祠立樂清小港,墓安樂清重石庵山(園陵面積14.3畝,石獸、像,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宗達: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重和甲戌登進士,永興司馬。 吳宗穆: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宣和丁丑登進士,官黃嚴和縣。 吳 說:字傅霖,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北宋宣和壬辰登進士,任黃嚴縣,任玉山縣令。 吳三省:字少曾,浙江東甌安固鳳林人,南宋紹興癸丑進士,任潼州教官。 吳 曇:字慶云,南宋慶元丙辰進士,知湖州庫事,朝議大夫。 吳 驲:字由正,浙江東甌安固人(今泰順庫村),南宋嘉泰戌辰(1208)進士,官昭州藤州太守武練大夫,著有《壁集》,《官游日記》。 吳 岐: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嘉定甲戌科(1214)武舉人,授南劍巡轄改福清尉。 吳泰和:字誥然,浙江東甌安固人,南宋嘉定癸未科(1223)進士,授楊州知府,宰相賈似道師事之,著有《掬泉集》。 吳子良:字道淳,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己丑科(1229)進士,殿前司左計議。 吳 淪: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淳佑甲辰(1244)進士,任處州教授。 吳 洸: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淳佑丁未(1247)進士,官宗正卿。 吳昌孫: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寶佑癸丑(1253)武進士,任四川節(jié)度使干官。 吳泰來: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景定壬戌(1262)進士,萬山東榜,江州通判。 吳 集: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武進士,廣東都總管。 吳承暉:字榮美,登北宋薦舉科官授宣城都衙,卒小子遷居小畫桐,娶周氏續(xù)娶林氏,公妣合葬小畫桐瓜莊長坑,生五子、子四汝詰遷瑞安馬嶼。 吳蘊古:字伯淳,號自齋,萬全宋埠吳橋人,紹興丁丑(1157)科進士,官太常博士。傾其家產(chǎn)十三萬余,獨建萬全沙塘陡門,受益農(nóng)田達四千余頃,造福于民,為國子祭酒。 吳謹履:字厥趨,萬全人,直閣大學(xué)士。 吳元德:字升聞,榆垟臺頭人,宋紹興丁丑(1157)進士,授翰林院學(xué)士,升戶部尚書。 吳 梓:字良材,:浙江東甌安固(今泰順庫村)人,祥符丙辰科(1016)進士,授大理寺評事。 吳嘉善:泰順庫村人,有特達之才,紹興十年(1140)誥封誠信郎。 吳曰新:字文烈,泰順庫村人, 官居朝散大夫。 吳嘉猷:字衛(wèi)樞,泰順庫村人,政和壬辰科(1112)進士,授朝散大夫。 吳子益:泰順庫村人,以子貴封武略郎,授滕州知府。與弟子良在中村后林創(chuàng)辦二書院。 吳 曇:字云慶,泰順庫村人,號李游,慶元丙辰科(1196)進士,授湖州知府,誥封朝議大夫。 吳揚祖:泰順庫村人,慶元己未科(1259)舉人,授江南轉(zhuǎn)運使。 吳 彪:泰順庫村人,授承節(jié)郎。 吳 虎:泰順庫村人,任福建德化縣監(jiān)酒。 吳以祖:泰順庫村人,景定壬戌科(1262)進士,授廣東鹽運使。 吳子友:泰順庫村人,拔貢進封朝列大夫。 吳 琯:泰順庫村人,授保義郎副使。 吳 寧:泰順庫村人,官大理寺評事授承德郎。 吳 親:今泰順庫村人,授中書舍人。 吳 享:字尚安,泰順庫村人,元祐丁卯科(1087)解元,甲戌科(1094)進士,紹興三年(1133)誥封朝議大夫。 吳子魁,字世珍(1708-1795)。娶薛氏病故。繼娶孫氏,比子魁年輕20歲,賢惠、能干,人稱“銀漲濟”。發(fā)跡后,慷慨解囊,修橋鋪路,圍堤塘造水閘。海溢、天災(zāi),帶頭捐錢、藥物,救濟百姓。子魁夫婦熱心布施的善舉功德,名聞遐邇。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主(縣令)帶人敲鑼打鼓,把“齒德俱尊”大匾額送至七間三退屋掛在中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縣令陸鳴梧下鄉(xiāng)調(diào)查,里人齊贊子魁和孫氏的功德。經(jīng)縣府申報,朝廷批準予以表彰:“恩例鄉(xiāng)耆,正八品重賚粟帛”。圣旨頒發(fā),賜他朝服隨身,并在七間三退屋前豎起旗桿夾。乾隆五十年(1785),邑主(縣令)阜昌公,以“盛世耆英”匾額旌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雙穗鹽場大使戈廷南以“福與年齊”匾額旌之。子魁無疾而逝,享年88歲。 泰伯公第110世 吳義者 整理 2021年元元19日
作者:吳忠賢, 留言主題:甘肅永昌縣,金昌市河西走廊吳氏 [2021-01-15 21:42:40]
內(nèi)容:想知道這些吳氏屬于哪個堂???根在哪里
作者:吳義者, 留言主題:福鼎半山吳氏(甫祥公系)宗祠落成慶典發(fā)言 [2021-01-08 17:07:09]
內(nèi)容:福鼎半山吳氏(甫祥公系)宗祠落成慶典發(fā)言 尊敬的各地嘉賓、宗長宗親們,大家上午好!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在2021年元旦普天同慶的美好時刻, 來自福鼎選城半山吳氏宗親,暨泰伯公第94世——甫祥公宗系的浙閩各地吳氏宗親代表,懷著:尊宗敬祖、感恩祖德,參加本次宗祠落成慶典。我謹代表:溫州、瑞安吳氏甫祥公系后裔,對福鼎選城半山吳氏宗祠落成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同時,對貴族吳氏宗長宗親的誠摯邀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今天大家同宗同源、一脈相連,相聚一起共同營造這個溫馨祥和的熱烈氣氛。借此機會,我把半山吳氏同宗淵源簡單地介紹一下: 一、浙閩吳氏同宗淵源。“渤海源流遠,延陵世澤長”,關(guān)于吳氏郡望,民間常以季札派下為延陵郡,夫差派下為渤海郡。我們祖先來自三千多年,先祖泰伯公、仲雍公兄弟倆,“三讓王位”的至德至善名垂青史。考據(jù)歷史相關(guān)譜牒記載,本支:渤海郡也出自于季札公派下(原延陵郡)。 傳至泰伯公第六十九世(1100多年前)——江南有一個巨大宗族,人口眾多、人才輩出。始祖諱宣,字守德,后世普稱其“宣公”。生于唐僖宗 (公元874年),隨父親(簡公)居西蜀閬中巫錫山,娶時任劍南節(jié)度副使孟知祥之女為妻。孟氏夫人為宣公育有三子:綸、經(jīng)、紹。孟知祥在西蜀稱帝后(史稱后蜀),封吳宣為“駙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繼位,欲加封吳宣為“王”。 孟昶是一個生性多疑之人,為了鞏固地位,拉開了他鏟除舊將故臣的序幕。幾年間,孟昶基本上把父親時期的故臣舊將們或殺或免,干干凈凈。憑數(shù)十年的政治經(jīng)驗的宣公,已經(jīng)看出了不祥的征兆。宣公義辭(辭去官職),事實上就是避災(zāi),遂舉家南遷(江西南豐金斗窠)。 宣公南遷江西后,積德行善,廣賜仁義,陸續(xù)購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后代有三子十八孫、七十七曾孫、三百多元孫,這三百多元孫開枝散葉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家族(史稱:江南巨族)。 宣公傳至五世(泰伯公第七十三世),沛公、字盛東,生于北宋太祖開寶九年丙子(公元976),北宋天圣年間為山東埭州太守,晚年退隱山東渤海邊,后裔逐以地為郡(為渤海郡)。 傳至泰伯公第八十五世,岳公,南宋咸淳年間定居閩龍溪縣,白埕吳養(yǎng)山(今屬龍海市東園鎮(zhèn))。生子三:則賢、則惠、則茂(浙閩外紀宗祖),元英宗至治年間,因社會動亂,移居漳州南靖縣居仁里(今屬漳浦縣南浦鄉(xiāng))。生子二:長子種德公,號飲賓,傳漳浦縣山城、崎溪等地,部分后裔居臺灣;次子重成公,后裔南靖縣居仁里(今屬漳浦縣石榴鎮(zhèn)崎溪村),重成公生子三:純齊、純洪、晚達。重成公第二子純洪公生應(yīng)時,應(yīng)時生輩,輩生理齊,理齊生景宜,景宜生宏器,宏器生子二:甫祥、甫瑞。 二、甫祥公(泰伯公第九十四世)支系。本族共同祖宗——甫祥公(宏器公長子),生子五:肇祖、肇起、肇都、肇緝、肇熙。 肇祖公(甫祥公長子),生子三:時雍、時和、時榮。 肇祖公長子 時雍于公元1573年(明萬歷元年)避亂從福建漳州南靖縣焦山(今屬漳浦縣石榴鎮(zhèn)崎溪村),遷至平陽高沙里,生子三:宗周、宗禹、宗旦,迄今448年歷史。數(shù)年后時和、時榮二公訪胞兄(時雍)至平邑,攜時雍公第三子宗旦,復(fù)游平陽坡南,渡過瑞安飛云江,乘舟沿江而上,見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風(fēng)俗醇美,逐卜宅而居。 時和公(肇祖公次子),馬嶼五甲始遷祖(泰伯公九十六世); 時榮公(肇祖公三子),陶山沙洲始遷祖(泰伯公九十六世); 宗旦公(時雍公三子),陶山蘇山始遷祖(泰伯公九十七世); 迄今都約430多年歷史。 肇起公(甫祥公次子),子二:時謨、時詔。時謨公次子宗德遷臺灣。 肇都公、字文洪(甫祥公第三子) 閩漳州南靖縣焦山(今屬漳浦縣石榴鎮(zhèn)崎溪村),明萬歷十幾年間,游浙溫瑞邑九都前埠,見夫水秀山明、俗風(fēng)醇美,逐卜宅而居,瑞安莘塍前埠始遷祖。肇都公生子二:時明、時晴。迄今430多年歷史。 肇都公長子,時明公為乾房:世居莘塍前埠開枝散葉。 肇都公次子,時晴公為坤房:遷居平邑二十九都(今蒼南)靈溪大門。 肇緝公(甫祥公第四子)居泰順,住址不詳。 肇熙公(甫祥公第五子) 生子三時泰、時浩、時丙;遷溫州永強三甲。 宗族排行(來源于400多年) 平陽行第(96世起):時宗文起君 士日大光明 學(xué)人思孔孟 萬載衍芳英 瑞安行第(96世起):時宗文起君 士日大光昌 學(xué)仁存禮義 萬載衍芳英 各位宗長、宗賢!我們祖先的忠孝、仁愛、謙讓的美德,由吳氏子孫后代來繼承與弘揚。今天,大家有舊知新識的宗親,有緣歡聚一堂,都是本著感恩祖德、團結(jié)和諧、文化傳承為理念,繼承弘揚祖先優(yōu)良的族規(guī)、家風(fēng)。福鼎選城吳氏,雖然人口不多,近幾年來,以吳孟速宗賢為首等宗長們的團結(jié)努力,為了宗祠建造及早日完工,同時操辦本次落實慶典,付出大量的心血與汗水。他們?yōu)榱俗谧迨聵I(yè)的發(fā)展,出錢出力,無私奉獻,我們對他們的辛勞付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今后,我們要在全體宗長、宗賢們的共同努力,加強交流合作,更加團結(jié)和諧、同心協(xié)力,為甫祥公后裔吳氏事業(yè)的發(fā)展,共創(chuàng)輝煌! 希望,本次慶典取得圓滿成功! 祝參加活動的宗賢、嘉賓,吉祥安康! 最后,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泰伯公第110世、甫祥公第17世 吳義者 2021年1月1日
作者:吳義者, 留言主題:溫吳 福會活動規(guī)則 [2021-01-08 15:17:10]
內(nèi)容: 溫吳 福會活動規(guī)則 溫州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吳姓委員會、溫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為了溫州吳氏宗誼活動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加強宗親之間的凝聚力,由宗親們提出建議,經(jīng)理事會醞釀擬定,溫吳會開展福會組織活動。首次在南雁蕩山泰伯祠舉行,祭祀泰伯公儀式。 首屆福會時間:2021年1月5日(星期二)庚子年冬月廿二日巳時(上午10:30)分舉行。 福會組織活動擬定規(guī)則如下: 一、福會人員必須是溫吳會優(yōu)秀理事成員,自愿參加,經(jīng)理事會審核,擇優(yōu)錄取。 二、加入福會要熱心于宗族事業(yè)、團結(jié)和諧、信任理解、互不抵毀,遵守溫吳會的章程,要有團隊意識。 三、入會理事人員60名(包括創(chuàng)會會長13名),老中青三結(jié)合,守初心、有擔(dān)當?shù)臏刂莞鞯卦敢鈽酚诜瞰I的宗賢。 四、每年開展二次(按需要而定)福會活動,做福頭的宗親每次一位。沒有特殊情況,原則上以年齡大者優(yōu)先為序,擬定三十年為一周期。 五、每次活動每人出資200元。福頭承辦酒席最高不能超出2000元/桌(杜絕攀比現(xiàn)象),其他零星開支費用超出部分全部由福頭自行負責(zé)。 福會活動,是提高溫吳會宗親之間的向心力、凝聚力,確保溫吳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連屆輪流舉辦,為溫州吳氏家族及溫吳會起承前啟后、生生不息的宗親凝聚作用,更好地繼承弘揚泰伯文化與至德精神、垂史青揚! 溫吳福會籌備委員會 2021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