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甘肅吳氏的宗長宗親們:
您們好!
在這金秋送爽、碩果累累的美好時節(jié),湖北吳氏懷著最真摯心情向你們宗祠落成表示熱烈的祝賀。吳氏宗祠在各位宗親的共同努力下落成,是對祖先最好的告慰。在此向每一位為宗祠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族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甘肅吳氏祖先吳瑛,祖籍在湖北漢陽,家族功勛卓著。先祖多代都是武將出生,鎮(zhèn)守西北河西。吳瑛自幼剛強堅毅,發(fā)奮讀書,吃苦耐勞,友愛兄弟,親善鄉(xiāng)鄰。先祖吳瑛的美好品德值得所有吳氏子孫效仿學習,“河西名將,四代一品”應該被后世永遠贊揚銘記!
宗祠的落成是家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是我們緬懷先祖、傳承家風的重要場所,更是我們凝聚家族力量、共謀發(fā)展大計的精神家園。懷著對先祖的敬意,對家族的深情,愿祖先顯靈,保佑每位吳氏子孫,“世代傳承家風正,子孫滿堂福壽長”。最后,祝愿甘肅吳氏家族在風雨中屹立不倒,不斷發(fā)展壯大!歡迎常來湖北祖地做客!
湖北吳氏
2024.10.19
延伸閱讀:
吳瑛,字光霽,號松山,弘治十一年(1498 年)生,出身武功門第,祖籍湖廣漢陽。其曾祖吳驥、祖父吳鐸皆承襲世職,鎮(zhèn)守邊防。父吳淮,生子四人,吳瑛為長子。
- 早年經歷:正德六年(1511 年),吳瑛不幸失怙,全賴其母馬氏艱難撫育。他自幼秉承母訓,養(yǎng)成了剛強堅毅的性格,發(fā)奮讀書,吃苦耐勞,友愛兄弟,親善鄉(xiāng)鄰。吳瑛初襲父職,任靖虜衛(wèi)指揮簽事,后經御史大夫王紳推薦,任固原守備。
- 軍事成就:
- 嘉靖十三年(1534 年):北元蒙古吉囊部擁眾十萬余人,屯兵賀蘭山,南下進犯安定、會寧等地,吳瑛隨總兵劉文出兵迎敵,于靈州大敗入侵之敵。總制三邊尚書唐龍以大捷之功上奏明廷,吳瑛被擢任為延綏游擊,其后不久再升任延綏參將。
-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吉囊部入犯涼州、莊浪兩地,先后被副將王輔、總兵姜奭擊退。接著大舉入侵黃河以東的固原、延綏等地,明廷命右都御史劉天和率部拒敵。劉天和密令副將白爵與參將吳瑛帶兵埋伏,伺機迎敵,大敗吉囊軍,其殘部遠遁。吳瑛因功升任總兵官,仍然鎮(zhèn)守延綏。
-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蒙古俺答部三萬人馬入侵綏德,游擊張鵬帶兵迎敵,吳瑛聞訊后率部增援,迫使來犯之敵敗北而走。
- 蒙冤與平反:曾因明廷偏信巡按御史殷學奏書,吳瑛與總督楊守禮等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平反,吳瑛官復原職,加署都督簽事,后升任都督同知。
- 后期任職:
- 嘉靖三十年(1551 年):蒙古俺答部屢犯遼東,吳瑛改任遼東總兵官,順天都督府同知。到任之際,適逢外患不息,加之天災,民不聊生,他開倉運糧,賑濟饑民,率軍屯戍,墾田種糧,訓練士卒,御敵守邊,深受愛戴。
-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出任云中(今山西大同)總兵。
-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奉旨就任狼山(今河北懷來)提督,雖年近花甲,但雄風不減。
-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留任都督府簽事,兼鎮(zhèn)遼左。
- 嘉靖四十年(1561 年):以年邁有病之由告歸故里,居于衛(wèi)城內東大街府第。
吳瑛于隆慶三年(1569 年)卒,享年七十一歲。吳瑛辭世后,明廷追封吳瑛及其三代先祖為榮祿大夫。為頌揚其功勛,曾在衛(wèi)城東大街建立名將牌坊一座,上書“河西名將,四代一品”大字,為兵部尚書彭澤所題。此牌坊一直保存至 1944 年,因建靖遠縣救濟院而被拆除。
吳瑛的三個胞弟也各有成就,吳瑾歷任靖虜衛(wèi)左所副千戶、文縣守備,倡議創(chuàng)修永安堡;吳琇以軍功授昭信校尉;吳瑤初學文化,后習武功,亦投筆從戎。吳瑛侍奉母親至為孝敬,靖遠民間有吳瑛為母療疾而割股剜肉的故事流傳。
甘肅吳有忠會長對吳瑛信息提出修正意見:
吳瑛,是弘治九年生,隆慶二年去世,享年72歲。吳瑛是生前就被朝廷授為榮祿大夫,而不是死后追授。其以上三代父、祖、曾祖是被朝廷追授為榮祿大夫。名將牌坊字是:《四代一品 河西名將》。吳瑛是正德七年父去世后,承襲父職任靖虜衛(wèi)指揮僉事。其二弟是被朝廷授為鎮(zhèn)國將軍,三弟、四弟都被授為昭信校尉將軍。

編發(fā):邱 萍
審稿:吳小艾
審核:吳合林
上一篇:湖北省吳氏工作年會詩詞三首
下一篇:再訪梅川吳大垸
宗親:原屬廣西,現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