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_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_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_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_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_天堂在线中文网www_18处破外女出血在线_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_羞耻美人妻HD中字电影_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族譜 > 族譜簡介 ◇湖北吳氏網(wǎng)

民國湖北通山七修《吳氏宗譜》

民國湖北通山七修《吳氏宗譜》

吳忠強(榮祥) 整理

【譜       名】:吳氏宗譜

【卷  冊  數(shù)】:二十七卷含首一卷,共二十七冊

譜    地】:咸寧市通山縣

【堂       號】:至德堂

【始  遷  祖】:吳仁九

【撰修年代】: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年)

【版本類型】:刻本,線裝

【纂  修  者】:吳從周 吳柳村

【內(nèi)容摘要】:

始祖61世良材(字廷用,號萬春,洞天主人),唐昭宗時官永興縣令(古興國州,今湖北陽新縣興國鎮(zhèn)),74世安定公遷歸化裡果石(今陽港鎮(zhèn)),81世仁九,字純一,宋元之際由歸化裡果石遷居通山三里茅洲堡牛頭灣,為通羊一世祖。仁九生子京,子京生興道、興德二子,興道生必仁、必華,興德生一子必觀,必仁生二子德寶、德佑(明永樂乙酉舉人,任山東袞州勝縣知縣,升池州府判),必華生三子德清、德富、德貴,必觀生一子德祿。德寶居祖宅上灣,德富遷下灣,德貴遷居官坑,德清遷居隱水,德祿遷高上塘。德寶生一子志凡,志凡生五子勝顏(官至三品,浙江紹興府知府候補)、勝閔、勝尹、勝憲、勝剛。勝顏遷居吳洞,勝憲遷居大泉塘,勝顏生原博、原浩、原鉞、原渭、原科(遷居上洞下莊)五子,原博、原浩遷居港潭,原鉞遷吳洞上莊,原博生一子萬緒,原浩生四子萬書、萬寵、萬濟、萬會,原渭生萬卷、萬甲,萬卷由吳洞遷居灣里,萬甲(號西泉)由吳洞遷居石嘴頭,萬甲生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拔貢生,知府銜,特授江西太和縣知縣,勅授文林郎,晉授中憲大夫。有善政聲,因其別號西泉,后人以其功名為榮,為永作紀念,便將石嘴頭更名為西泉畈)。萬卷生六子禮(萬歷壬午舉人)、樂(萬歷乙酉科舉人)、射、御、書、數(shù)。

 隨著不斷的繁衍發(fā)展,之后由官坑又分遷坳頭、山口、小泥坑、下面山等莊;由上灣分遷泉塘、楊文、西坑等莊;由吳洞分遷竹樓、造泥坑、老東塘、李演、菖蒲塘、花橋、河南嶺下等莊,之后各莊又有分遷至濫泥垅、石子嶺、下西頭。老鴉尖、火燒山、下倉、下石洞、六都茅埠畈、沙垅口、老吳畈,以及崇陽橋東港、咸寧、大冶江右武寧石坡、黃坡、甘溪、大沙洲,鄖陽,陜西等處,共四十八莊,枝繁葉茂,星居碁布。

雍正間在抄錄石壁老譜的基礎上創(chuàng)修宗譜,后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修,嘉慶十四年(1809)三修,道光十七年(1837)四修,同治二年(1863)五修,光緒丁酉(1907)六修。此譜為七修。

卷首序、規(guī)約、家訓、派行、收領字號、修譜名錄、誥命、記、碑文、詩、像、簪纓圖、山圖、傳、分遷圖等;卷二為藝文,鄉(xiāng)試錄、記序、奏疏、詩文集句等;卷三吳氏先代源流總錄,仁九公派下總錄;卷四至二十七各房世系。

 

    】:

永興老派:著作高風遠,永興世澤長。詩書承祖訓,禮讓紹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繼述昌。孝思維錫類,蘭桂慶騰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禮義道之常,秀士開文運,鴻儒紹祖光。

注:通山新派“先”對應永興老派“著”,“道”字對應派“世”字。本次修譜廢止新派,從“道”字起,接永興老派“世”字派序。

1709013127214086.jpg


【家族名人】:

民國湖北通山七修《吳氏宗譜》吳懷清 (1861-1928),譜名茂椿,字慎初,號蓮溪,別號默存子,晚號啞道人。清乾隆中期其祖父由湖北省通山縣西泉畈遷陜西省山陽縣董家溝。光緒戊子(1888)舉人,光緒庚寅十六年(1890),他再次參加朝廷會試,得中貢士,并順利通過殿試,被選為二甲三十名,賜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十九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擢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光緒壬辰(1892) ?館一等第八名的成績,例授翰林院編修,先后充任國史館協(xié)修、纂修、總纂庶常館,提調(diào)武英殿協(xié)修、編書處協(xié)修,實錄館纂修,光緒庚子(1900),京官考察中名列一等。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纂輯《皇親奏議》、《大臣年表》,告成,以道員用在任候補。光緒癸卯(1903年)任全國會試同考官(其職位在主、副考官之下,分房閱卷,所以亦稱“房官”)。又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官。光緒甲辰(1904)纂輯儒林文苑、孝友循吏等傳,告成,加四品銜,賞鹽運使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丁父憂返鄉(xiāng),任陜西全陜學務處議長兼陜西省師范學堂監(jiān)督。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起復后,任翰林院秘書郎、資政院議員等,賞戴花翎,加頭品頂戴,誥授光祿大夫。清帝退位,入民國后,以清室遺老自居,自號“啞道人”,絕口不談時事,旅京專修《德宗實錄》、《宣統(tǒng)政紀》、《關中三李年譜》,撰《地理志·陜西》1卷、《食貨志·征榷卷》,著書立說以自娛。還有詩集《借澆集》刊行問世。民國十七年卒,享年68歲。懷清性孝友、篤鄉(xiāng)誼,于板巖鎮(zhèn)創(chuàng)辦高等小學,后生多受其澤。其宦京數(shù)十年,解推不吝,鄉(xiāng)人咸樂就之。 民國癸亥年(1923)審定總校通山七修《吳氏宗譜》。

民國山陽縣志《吳懷清傳》在篇末總結(jié)性地評論說,他“總計一生學問行誼,俱臻極地。不立崖岸,不事躁進,行已于清濁之間,可謂篤行君于矣。”是說吳懷清一生的學問、品德、義行,都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不傲岸自大,待人平易隨和,遇事不急不躁,沉著自如,要求自己做人的原則總介于清塵濁水之間(意即能寬恕諒解別人),真正稱得上是一個誠篤、忠實的君子啊!踐其一生言行,信不枉矣。

吳懷清以收藏《永樂大典》知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變”,英軍入侵,闖入翰林院掠奪《永樂大典》和古文物,清軍和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的使館區(qū)。為攻擊使館,圍攻者采用火攻之術,翰林院被焚,眾人藏匿《永樂大典》數(shù)百冊。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六月十一日,經(jīng)清政府交涉,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翰林院守門役乃邀集諸翰林留京者商處置,眾議瓜分《大典》,人得若干冊。之后吳懷清在同事家,又收得若干,共百余冊。成為《永樂大典》收藏最多的藏家。到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不足吳懷清收藏的一半。

吳懷清在當時中國的史學界、教育界、文化界曾經(jīng)發(fā)揮過不容忽視的影響和作用。除此之外,他的集句詩也堪稱一絕。他的詩集《借澆集》,意思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截取前人數(shù)家詩句,拼集而另成一首詩,而能做到音韻合轍,詩意貫通,可謂匠心獨到,技高一籌。比如這首《得陳魯齋大令愈愚書將卸葭篆歸里,不入都應知事,試答之以詩》(其二):

  如今進士出身稀(徐凝),卻到山陽事事非(韋莊)。

  烽火有時驚暫定(郎士元),孤云出岫本無依(劉禹錫)。

  聲名已壓眾人上(王建),奮迅終須天外歸(白居易)。

  聞道漢家偏尚少(嚴維),雨蓑煙笠肯忘機(翁洮)。

此詩前后聲氣貫通,絲絲入扣,要是作者不注明出處,一般人可能根本想不到這是“集句”。《借澆集》中這樣的詩尚有不少,如果沒有博聞強記的功夫,絕對不可能信手拈來的。

另外吳懷清兼長書畫,其考中翰林院庶吉士后,書畫名噪一時。現(xiàn)有部分對聯(lián)、詩詞書法作品,及碑刻題字等存世。

    吳懷清經(jīng)常眷念家盟風水源脈,在他殿試登科賜為進士后的1895年,曾不遠千里于大年夜前夕回到了西泉畈。凄涼客路三千里,眷念宗盟二百家。寫出了他不畏艱辛回籍問祖的心情。時年吳懷清35歲,為陜西學務議長。西泉二百父老子弟爭歡宴請。吳懷清高興之致撰寫了大量思鄉(xiāng)、戀鄉(xiāng)的詩對,如風塵屢爽還鄉(xiāng)約,嶺表游歸逼歲除,父老郊迎夸畫錦,兒童鼓吹導行輿。歡騰舉族爭先睹,影息勞人行暫紓,況復阿連偏早在,五年忽見樂何如!這便是當時鄉(xiāng)親們迎接他的熱情場面的寫照。還有很多匾對:如梓里別廿年春夢方醒愧乏余光及宗族桑田經(jīng)幾變冬心獨抱敢虧大節(jié)辱先人”等。現(xiàn)在在西泉祖祠仍可見當年懸掛在墻壁上的匾額。

民國湖北通山七修《吳氏宗譜》







◆聲明:湖北吳氏網(wǎng)為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旨在交流吳氏文化,收集吳氏族譜,幫助尋根問祖,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屬作者及本站所有!轉(zhuǎn)載須注明作者及出處,且不得作為商業(yè)用途!——特此聲明!

文章評論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評論(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評論,趕緊來搶首評吧~

最新留言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