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豫南始遷祖武德將軍吳萬七上溯世系暨萬七支族譜世派
一、鄂北豫南始遷祖武德將軍吳萬七上溯世系
[1]仲雍(泰伯)→[2]季簡→[3]叔達→[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鳩夷→[8]余橋疑吾→[9]柯盧→[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處→[14]轉(zhuǎn)→[15]頗高→[16]句卑→[17]去齊→[18]壽夢(吳王)→[19]季札→[20]征生→[21]啟番→[22]吳售→[23]彌容→[24]句馀→[25]子三→[26]涉→[27]彰→[28]穆→[29]平→[30]申→[31]芮(長沙王)→[32]淺→[33]信→[34]廣志→[35]千秋→[36]長陵→[37]全→[38]隆→[39]復(fù)興→[40]漢→[41]成→[42]盱→[43]勝→[44]珪→[45]文質(zhì)→[46]應(yīng)之→[47]康年→[48]嗣英→[49]正己→[50]定→[51]之則→[52]延→[53]猛→[54]安誠→[55]筠→[56]欽→[57]授→[58]文慰→[59]良→[60]義方→[61]少微(左臺吳氏始祖)→[62]鞏→[63]泉→[64]瑤→[65]叔訥→[66]矱→[67]昭→[68]道悅→[69]昺→[70]紹→[71]運→[72]輅→[73]演→[74]榮→[75]潛→[76]皜→[77]瑜→[78]鈞→[79]嵐→[80]太初→[81]長生→[82]延壽→[83]慶佑→[84]千六→[85]萬七
注:2015 年(乙未)榮三支第十次續(xù)修時,萬七上溯世系始接入《中華吳 氏大統(tǒng)宗譜》之左臺少微系城門派,而上世紀(jì)末編修的《中華吳氏大統(tǒng)宗譜》誤 將左臺吳氏始祖少微公編成泰伯第 63 世,通過安徽省休寧(少微公祖地)文史 專家吳志賢據(jù)老譜考察論證,將少微公糾正為泰伯 61 世,現(xiàn)根據(jù) 2017 年(丁酉) 安微休寧吳志賢主編的《左臺吳氏八大派系分支圖譜》,經(jīng)研究定論后對本世系 特作更正:少微公為泰伯 61 世孫,吳萬七為泰伯 85 世孫。
湖北省吳氏常務(wù)理事長、大悟縣吳氏理事長
武德將軍萬七公二十二世孫:吳隆繁
二 O 一八年三月
二、吳 萬 七 支 系 族 譜 世 派
(萬七公系泰伯第85世孫)
1、萬(1世)長(2) 榮(3) 德(4) 暹(5)
瀚 (6) 崇(7) 福(8) 銅(9) 子(10)
周 (11)惇(12)玉(13)培(14)錫(15)
澤 (16)本(17)熈(18)德(19)紹(20)
基 (21)隆(22)茂(23)績(24)光(25世)
2、附注:本支系世派:萬七為一世,長一為二世,“四榮”為三世。“四榮”分支以后,各用各的世派。其中榮一、榮四兩分支都從十三世起派,其字派相同,即:玉培錫澤本,熙德紹基隆,茂績光(高代,宏名萬世同)(括號內(nèi)字派未用,下同)。榮二分支從十七世起派,其字派是:士之大本,立行維先,世(守家法,福澤永綿)。榮三分支從二十三世起派,其字派是:行成名(立,位在德元,光期遠大,萬世永傳)。而道光十三年(1833)六修家譜之前新縣榮三支?公六房自二十一世立字派即:懋(21)德昭先緒,文華集大成,繼興定法守,來世永遵型。(經(jīng)八屆修譜理事會“四大房”商定不再取用);1946年,“四榮”后裔續(xù)修譜理事會決定各分支老世派只使用到二十五世止,從二十六世起共同使用統(tǒng)宗新世派,即:爰思宗子,秉正從中,永聯(lián)孝友,相慶時雍(至四十一世止)。1997年“四榮”后裔續(xù)修譜理事會又新立世派十六字,即:弘揚祖志,長發(fā)其祥,寬厚仁義,高尚為方。至五十七世止,以保持其連續(xù)性。
3、(民國三十二年(1943)八屆續(xù)譜新立世派),伯、仲、叔、季(自第三世“四榮”)四大房共用世派自二十六世爰字輩至四十一世雍字輩。
爰(26)、思(27)、宗(28)、子(29);
秉(30)、正(31)、從(32)、中(33)。
永(34)、聯(lián)(35)、孝(36)、友(37);
相(38)、慶(39)、時(40)、雍(41)。
4、公元一九九四年第九屆續(xù)修家譜,四大房共用新立世派自四十二世弘字輩起至五十七世方字輩。
弘(42)、 揚 (43)、 祖 (44)、 志(45);
長(46)、 發(fā) (47)、 其(48)、 祥(49)。
寬(50)、 厚 (51)、 仁(52)、 義(53),
高(54)、 尚 (55)、 爲(wèi)(56)、 方(57)。
5、鄂豫兩省的紅安、大悟、黃陂、新縣、光山、羅山、信陽大部分縣市萬七公后裔都是以上世派。
二0一七年十月
6、宣化鎮(zhèn)吳店支系澤遠公(萬七20世)后裔于清道咸時(公元1840年前后)自23世(統(tǒng)后世)確立字派:成(23)登文正永,宗德(開)成(業(yè),元木紹祖明,國家培世遠,大道本錢生)。 (注:括號內(nèi)字輩停用)
大悟宣化鎮(zhèn)吳店支系純公(澤遠之弟)后裔自22世確立字派:士(22)一登廷正,克宗保善(仁)。忠厚懷(志德,禮義耀先行)。(注:括號內(nèi)字輩停用)
后以尊祖合族計,宣化吳店支系自30世始逐步統(tǒng)一字派為:善(30)成忠厚,懷聯(lián)孝友,相慶時雍。弘揚祖志,長發(fā)其祥;寬厚仁義,高尚為方(57)。
湖北大悟縣宣化鎮(zhèn)吳家店支系萬七29世吳德泉整理
2020年3月

附1:武德將軍吳萬七之孫榮三支系歷屆修譜時段表
武德將軍吳萬七之孫榮三支系歷屆修譜時段表
一修(實為3修) 康熙元年 公元1662年 壬寅 相距77年
(注:據(jù)湖北紅安縣萬七長孫榮一支系族譜載:始祖萬七公支自明嘉靖四年乙酉(公元1525年)始纂宗譜,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次修,至清康熙時因子孫蕃衍,四大房(榮一、榮二、榮三、榮四)始分修家譜。)
二修(4) 雍正五年 公元1727年 丁未 相距65年
三修(5) 乾隆十三年 公元1748年 戊辰 相距21年
四修(6)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 庚戌 相距42年
五修(7) 道光十三年 公元1833年 癸巳 相距43年
六修(8) 光緒二年 公元1876年 丙子 相距43年
七修(9) 光緒十三年 公元1904年 甲辰 相距28年
八修(10) 民國三十二年 公元1943年 癸未 相距39年
九修(11)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86至1994年 甲戌 相距51年
(注:湖北紅安七里坪、河南新縣千斤,屬仁卿支系于公元1991年單獨九修,其中大悟縣宣化鎮(zhèn)吳店支系八修未參與,公元2006年單獨九修。)
十修(12)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2015年 乙未 相距21年
公元2015~2023年整理
附2:(鄂北豫南始祖吳萬七)武德公傳暨龍脈記
武 德 公 傳(吳萬七)
吳公諱萬七,字逸(失考),住西陵(今武漢黃陂),原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臨川縣北鄉(xiāng)瓦硝墩人,其父千六公遷居鄱陽滸溪洋塘埂,待考)。明太祖聘其鎮(zhèn)守齊安,舊時黃州俗稱齊安。公系太伯、仲雍的85世孫(左臺吳少微為61世),其生卒年月不詳,生卒年大約在1300~~1370年之間)。公喜韜略,捷武闈,策名大司馬(大司馬,兵部尚書別稱,元朝的高級武官,正二品)。元至正末(公元1360年左右),四方割據(jù)稱雄,戰(zhàn)爭無虛日,兵亂歲饑,公隱居不出(辭官歸隱)。
時江州蘄黃地(今黃岡地區(qū)一帶)為徐壽輝所據(jù)(占據(jù)),陳友諒篡(篡奪)徐又據(jù)之。時及明太祖起義,蘄、黃、漢、沔、龍興等處望風(fēng)歸附。太祖見人民凋敝,欲得文武慈惠師,撫朝秦暮楚之民。適陶(陶安,1315~1368)、李(李善長)、章(章溢,1314~1369)、葉(葉琛,1314~1362)諸公推薦,明太祖微時亦熟悉公(吳萬七)名,即昭見公為椽守南郡(約公元1364年萬七公任黃州府守備,武職正五品)。
公年老,猶長武略。群盜環(huán)布四外,公堅(堅守)城堡,浚湟池(疏通護城河),固封守(固守領(lǐng)地),左提右挈,為一方保障。號令嚴(yán)明,獎懲必信,人畏如嚴(yán)父,愛如慈母。暇時還率軍民耕種,與同苦樂,實倉廩(充實糧倉),勤訓(xùn)練;粟米足室,芻茭(馬料)足軍(保障軍需)。密以防奸,謹(jǐn)以待敵,百姓安堵(安居生活),人莫敢犯。群賢畢至,深受軍民愛戴。后卒于官,軍民哀號,如喪考妣(如同喪失父母),朝野同悲。事聞(明太祖聽聞后)親敕武德將軍(武職正五品銜,大概是因為其在元朝曾任職大司馬(正二品),后又誥封龍虎將軍,武職正二品銜),賜葬黃陂白龍山。(今武漢市黃陂區(qū)王家河鎮(zhèn)長堰管理區(qū)白龍寺村下灣吳北左首,喝形金線吊葫蘆,乃風(fēng)水寶地。妣饒氏授恭人,后謚封為太君,葬紅安縣楊貞橋(今高橋鎮(zhèn)岳家崗村象鼻嘴灣)。因家于楚后,耆老傳頌,猶有墜淚遺風(fēng)者。一子長一公,承蔭四孫:榮一、榮二、榮三、榮四。太祖念其功,后征其長孫榮一公思大用,三征辭不起。太祖高其誼,因賜匾所居曰“高士軒”。后四房蕃盛,分列楚北豫南兩省,簪纓世胄,科甲綿延,皆公余慶云!
謂曰:五勝關(guān)通南北,吳陳河貫上下。天臺山眺高遠,木蘭山庇黃安。此乃吳姓世代福祉之地!(此小段八修譜未載,疑為九修時增補。)
耿定向拜撰(撰寫時間大概為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萬七支二修族譜)
注:1、萬七公傳略作者:耿定向(1524--1596),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曾任明朝戶部尚書,黃安建縣第一人,后世尊為“紅安之父”,紅安人習(xí)慣稱為耿天官。耿定向撰寫萬七公傳略時(大概時間為1585年),萬七公已離世約200余年,因年代久遠,萬七公的生卒年月只能根據(jù)1364年2月朱元璋攻克黃州后,萬七公任黃州守備來推測。
2、據(jù)地方志和家譜載,明太祖朱元璋三次征用吳榮一,皆請辭不赴;后命學(xué)士陶安(1315~1368)代書"高士"贈萬七公長孫吳榮一。(約公元1363年,賜匾高士軒,詳見崇正十六年《族約序》),若榮一公時年約30歲,其祖父萬七公時年大概在65歲左右。以1364年朱元璋攻克黃州后委任萬七公為黃州守備(約65歲),卒于官(約66~70歲)概算,萬七公生卒年大約在1300~~1370年之間。
3、據(jù)萬七長孫榮一公族譜載:萬七公支于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始纂宗譜,萬歷十三年(1585)續(xù)修,至清康熙時子孫蕃衍,四大房開始分修;榮一公支在前三次修譜的基礎(chǔ)上,又于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五十五年(1790)、道光辛卯年(1831)、光緒三年(1877)續(xù)修,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第八次續(xù)修。
宣化鎮(zhèn)吳店支系萬七公第29世孫吳德泉注釋于武漢青山
大悟縣四姑大吳家武德將軍萬七公第22世孫吳隆繁校閱
2023年8月
始祖武德公龍脈記
始祖地(萬七公墓地)在陂邑(黃陂縣城)東北四十里,土名白龍山(今武漢黃陂白龍山村下灣吳),其龍(龍脈)自老君山(位于河南省,系伏牛山主峰,海拔2200余米)作祖(太祖山)分枝,左源黃安(今紅安),右源木蘭正龍(正龍為黃陂木蘭山),左棲右逶迤活動,磊磊落落步之?dāng)?shù)百余里(來龍長遠,后裔源遠流長),只小寨山(位于黃陂小寨村)高與木蘭并正面朝西,斷又而又續(xù),又起觀音殿,頂華蓋三臺開睜展翅,橫開活帳,帳中出脈,辭樓下殿,水層層疊疊,如生蛇出洞(形容龍脈剝換脫缷有情,大吉之地也),兩邊石尖火曜,似蜂騰蟻聚,大斷過峽至獅子山,帶火星為少祖(有火星作少祖山,位列三公之說),艮龍一線,串珠走馬,文星數(shù)節(jié),比人局匙(比入局勢)太陽金星瑙亥脈進氣,脫缷宛然如燕窩(藏風(fēng)聚氣,風(fēng)水極佳),結(jié)穴弦稷,伶俐兩掬,肥滿員(圓)均,作乾巽兼亥巳(墓地坐向),結(jié)穴之后,余氣前出,結(jié)王氏陳氏陽基為下關(guān),水口消盡,地戶內(nèi)堂融聚,外陽寬暢。巽方雙薦貴人(雙薦貴人,風(fēng)水術(shù)語,指父子同榜或兄弟齊發(fā))正向,午方天馬貴人(天馬貴人,指催官速發(fā)富貴),未方西峰山,貴人三臺(經(jīng)云:朝山有三臺,為官久鎮(zhèn)朝廷)掛席山一派,遠秀拱向真佳城也(遠方秀麗的朝案拱向墓穴)!全習(xí)堪輿有年豐(十全學(xué)習(xí)從事地理風(fēng)水多年),敢自稱識地,但(且)閱山甚多,從未有若吾始祖地者(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有超過始祖萬七墓風(fēng)水格局的),今者續(xù)刻譜牒特志于此(現(xiàn)在續(xù)修家譜特記載于此),俾吾族之未登其山者(使我族沒有來到萬七墓的族人),覽其圖形即知其地云(看到書寫的地圖就知道萬七墓地也)。
十六世孫十全記
摘抄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榮三支八修譜牒
此記撰寫時間大概為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庚戌續(xù)譜

吳氏始遷祖母饒?zhí)埫}紀(jì)
西來大地象鼻嘴,形如江舟泊岸棲。
玉帶河流砂環(huán)繞,天心水靜透玄機。
羅星鎮(zhèn)塞太陰體,水中映月似娥眉。
朱雀發(fā)源生望氣,玄武坤乾交坎離。
饒母有德遷此地,培蔭兒孫發(fā)福齊。
---- 2017年饒?zhí)贡d

上一篇:湖北吳氏字輩集 下
下一篇:已經(jīng)是最后一篇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