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桂生(1868~1945年),名增,自號養(yǎng)和居士,又號古豐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原籍南安縣二十一都浦頭鄉(xiāng)(今屬南安市豐州鎮(zhèn)),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會試考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山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點內(nèi)閣中書,在京任職,因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吳桂生生平著述甚豐,散佚極多,僅留《泉俗激剌篇》、《蕃薯雜詠》各1卷,《養(yǎng)和精舍文稿》、《養(yǎng)和精舍詩草》、《毛詩訂詁》等書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民國31年,吳桂生擔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減輕僑區(qū)群眾的田賦負擔,被推舉為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yǎng)老院董事。

吳桂生原籍南安縣二十一都浦頭鄉(xiāng)(今屬南安市豐州鎮(zhèn)),因連年災荒隨父親移居泉州城內(nèi)。吳桂生15歲時父親去世,到胭脂巷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夜晚點燈讀書被主人責罵,憤而回家,刻苦自學。南安縣進士傅國英讀他所作文章十分贊賞,自薦為師,教授經(jīng)書,吳桂生學問大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舉人。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會試考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山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點內(nèi)閣中書,在京任職,因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次年南渡菲律賓游覽考察,因?qū)懧?lián)演說文辭激烈,被清廷駐菲律賓領(lǐng)事勒令回國。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吳桂生在泉州創(chuàng)辦光中中學。
辛亥革命軍興,泉州一時軍政無主,社會不定,地方人士組織保安會,推吳桂生為會長,吳桂生到新門外延陵鄉(xiāng)組織吳姓子弟兵200人來泉州維護治安。民國4年(1915年),擔任豐州南安中學校長。民國11年,受華僑吳記藿之聘,在泉州創(chuàng)辦嘉福職業(yè)學校。民國18年,擔任泉州昭昧國學校長,并先后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培元中學等校教員。民國31年,吳桂生擔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減輕僑區(qū)群眾的田賦負擔,被推舉為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yǎng)老院董事。
吳桂生擅詩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寫成《泉俗激刺篇》46首,無情揭露和鞭撻清末泉州社會黑暗,風俗敗壞。民國25年寫成《蕃薯雜詠》197首,極力推崇蕃薯“滋味雖微可救貧,活人可作稻粱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連續(xù)寫作《抗敵歌》,宣傳抗日救國,并寫詩批評國民黨消極抗戰(zhàn)。民國34年,英美出兵太平洋,收復南洋群島,他揮筆作詩:“比聞大復仇,西鄰奮撻伐。指日復臺澎,破竹勢莫歇。復我舊山河,胸懷一開豁!”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吳桂生已病危,不久去世,享年78歲。
吳桂生生平著述甚豐,散佚極多,僅留《泉俗激剌篇》、《蕃薯雜詠》各1卷,《養(yǎng)和精舍文稿》、《養(yǎng)和精舍詩草》、《毛詩訂詁》等書稿被毀。
聯(lián)系人:
吳小噸(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豐州鎮(zhèn)浦頭村)
上一篇:安徽明光尋根問祖
下一篇:福建泉州永春吳守烘宗長尋根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