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記退休教師吳開芹
吳開芹,一位令人尊敬的教育前輩,于 1943 年 9 月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戶家庭。1963 年從長陽第一高級中學畢業(yè),1965 年投身教育工作,1980 年 7 月 1 日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 年 9 月光榮退休。
深耕教壇四十載
行知路上綻芳華
1965 年春,吳老開啟了教師生涯,從一位高中畢業(yè)的農民轉變?yōu)橐幻處煛K群笤诙兼?zhèn)灣鎮(zhèn)各中小學任教,始終擔任班主任工作。他任勞任怨,吃苦在前,潛心鉆研,不斷提升自我,教育教學水平日益精進。他所帶班級在班級管理、學習成績、思想動態(tài)、勞動教育等方面均名列前茅,贏得了上級組織和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可與肯定。

1976 年,“十年浩劫”剛剛結束,百廢待興,振興教育被提上重要日程。當年,吳老被任命為南豐中心小學校長。該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僅有幾間簡陋的教室。吳老作為長陽縣高級中學畢業(yè)生,文化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在該校首屈一指。然而,當他走上工作崗位時,面對眼前的現實,也曾有過退縮的念頭。但教育的情懷和責任讓他毅然決然地迎難而上。他帶領 20 多位教職工,積極爭取當地黨組織和政府的支持,自己動手,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過數年努力,硬生生地將南豐中心小學從一所偏遠高山末流小學轉變?yōu)槿?zhèn)教育教學的前列。1984 年暑假,全鎮(zhèn)教育教學現場會在南豐中心小學隆重召開,這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里可是破天荒的大喜事。全村百姓比過年還高興,剛剛享受了農村承包責任制喜悅的純樸村民,傾盡所有招待全鎮(zhèn)前來學習取經的幾百位教師和教育管理干部。作為校長的吳老,正如他在交流會上所作的主題發(fā)言那樣,始終堅持了三點:
一是立身表率,潤物無聲。領導的帶頭作用,一直是吳老治校的法寶。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日常管理、生產勞動、建校擴校,他帶領的領導團隊都沖在第一線,為老師們樹立了榜樣。
二是自立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校。在擔任南豐中心小學校長期間,他多次向鎮(zhèn)委、村委匯報,爭取有關部門的物力財力支持。同時,充分利用教師的特長優(yōu)勢,改變校容校貌和育人環(huán)境。當時不少教師是民辦教師,他們中間有的會木工,有的會瓦工。學校因陋就簡,充分利用這部分教師的優(yōu)勢,將有限的財力和物力發(fā)揮到極致,先后建起了學生澡堂、簡易餐廳,在荒地里開辟籃球場,建立簡易木質籃球架等。
三是以教學為中心,用學促教,追求師資再提高。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教師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教師是中師生,有的老師小學都未畢業(yè),文化水平低得可憐。教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為了改變老師的一桶水,吳老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建立了師徒結對幫扶制度,提出了“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的口號,對于一九六六年前畢業(yè)的老師范生和教學骨干進行了壓擔子、獎面子。每人幫扶 2 至 3 名教師,讓他們快速成長:一年常規(guī)課,兩年樣板課,三年通關課。用教師的成長來體現對老師的關愛。有位小李老師,自己只有小學畢業(yè),但在其他教師的幫扶下,迅速成長,僅兩年時間,李老師就成為學校教學骨干,畢業(yè)班把關教師。全校教師學習提高蔚然成風,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南豐中心小學的騰飛,也讓吳老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八五年開始,他先后出任馬連學區(qū)、寶塔學區(qū)校長,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績是大家的”是吳老的座右銘。

1989 年,時任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副鎮(zhèn)長找到吳老,與他談心。期間談到教育發(fā)展均衡的問題,吳老明白,組織有更艱巨的任務等著他。果然,組織安排吳老出任龍?zhí)镀簩W區(qū)校長。龍?zhí)镀簩W區(qū)是全鎮(zhèn)的“西藏”,全學區(qū)有 22 所小學,絕大部分處于高寒地帶,山大人稀,教學點多,教育底子特別薄弱。吳老當即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亮。”他毅然背起行囊,奔赴 30華里外的新戰(zhàn)場。四年光陰轉瞬即逝,龍?zhí)镀焊呒壭W一棟五層教學樓、廚房、學生寢室一一落成。學校布局調整更加優(yōu)化,教育教學實現以點帶面,狠抓五尖山小學和龍?zhí)镀焊咝蓚€點,帶動整個學區(qū)的發(fā)展。星光不負趕路人,四年后,龍?zhí)镀簩W區(qū)一躍成為全鎮(zhèn)六大學區(qū)之首。小升初全鎮(zhèn)招重點班學生 90 名,僅龍?zhí)镀阂粋€學區(qū)上線達 48 人之多,成績轟動了整個山寨。接五峰邊界的椿樹坪村,當年考上了 7 名重點生,該村村支書高興得合不攏嘴,四處宣傳,讓毗鄰的五峰縣火田坑村的村民羨慕不已。當年,好幾個五峰火田坑村的學生跨縣轉學到龍?zhí)镀焊咝【妥x。
常年在外奔波,身為半邊戶的吳老,對家庭的虧欠、對孩子們的虧欠,讓這個為人夫、為人父的漢子滿懷內疚。組織也予以照顧,將他調任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擔任豐巖學區(qū)校長。在別人眼里,本該拍拍身上的塵土稍微輕松一下,但吳老沒有退卻,以國家“普九”為契機,找準豐巖學區(qū)的短板,努力改變豐巖學區(qū)的辦學條件,為學校四處拉贊助。在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下,1998 年 6 月 1 日,武漢鐵路分局結對幫扶豐巖學區(qū),為豐巖學區(qū)捐資助學 25 萬元。在上個世紀末,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極大地改善了豐巖學區(qū)的硬件和軟件。吃水不忘挖井人,吳老告誡老師們,要把別人的捐助用在刀刃上,用好每一分錢,就是對別人愛心的最大回報。
歲月匆匆,2003 年,年過六旬的吳老告別了他心心念念的校園。
在近 40 年的教育教學中,黨和人民始終沒有忘記這位從舊中國走出的貧苦孩子。歲月不負有心人,吳老多次被縣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表彰為“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校長”“先進教育工作者”“普九先進個人”。1998 年,吳老以出色的工作業(yè)績,被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授予“希望工程”園丁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吳老從時任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名譽會長萬里(前任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手中接過獎牌和獎金(獎金伍佰元,晉升一級工資)時,激動得熱淚盈眶,感謝黨組織的關愛和對其工作的肯定,暗下決心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奮斗終身!
唯真求實夕陽情
丹心向黨盡爭艷
當年的大文豪蘇軾,寫下了“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詩篇,正合吳老心愿,回歸田園后,吳老退休不退色,沒有靜下來,而是不忘本色,彌補多年來對老伴的虧欠,和老伴一起蝸居大山深處,日出而作,過著世外桃源的日子,在大山的上坡下嶺之間,他和老伴堅守著那山頭上幾畝零零星星的薄地,每年還收獲玉米5000多斤,圈養(yǎng)牲豬近十頭,房前屋后,雞鳴狗吠。二十多年過去了,年逾八旬的兩位老人相互攙扶,相互依靠,勞作是他們的日常。孩子們早就要求他們放下手中的農活,搬到城里去,由孩子們在身邊照顧,頤養(yǎng)天年,然而吳老夫婦,和中國絕大多數老人一樣,守住自己的根,用勤勞來詮釋著自己生命的全部。

吳老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退休的國家干部。火紅的黨徽一直戴在胸前,政治學習上從不放松,每天堅持看新聞聯(lián)播,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學習習近平新時代思想,積極向周邊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國家在遭災遭難的時候,他捐款捐物,慷慨解囊。在吳老家的周圍,山大人稀,由于歷史原因,還有不少的貧困戶,熱心腸的吳老,老當益壯,八十高齡的他,還駕駛著自己的微耕機,義務為他們耕田犁地,松土除草,一路幫扶,一路歡笑,讓他們時刻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增加小康路上奮斗的動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少村民有想法,有困難,吳老總能積極的幫助他們反映情況,利用自己的渠道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讓村民得到滿意的答復。對于公益事業(yè),吳老依然是那樣的熱心,那樣的主動。鄉(xiāng)村公路的維護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吳老身先士卒,極力維護著鄉(xiāng)村公路的安全,為周圍老百姓的安全出行奠定了基礎。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吳老,再來30年,咋樣?

作者簡介:吳昊,男,70后,長陽嵩水人氏。
圖文:吳昊
編發(fā):吳文蕾
審稿:吳小艾
審核:吳合林
上一篇:麻城孝感尋根記
下一篇:湖南宗親湖北黃岡尋根問祖
宗親:原屬廣西,現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