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吳憲(1954---),老紅軍吳東山之子,祖籍湖北紅安高橋高仕軒,(始遷祖萬七公第22世裔孫,榮一支系),1954年6月出生江蘇南京市。1970年12月入伍,1974年11月入黨。畢業(yè)于空軍雷達學院雷達工程專業(yè),大學本科文化,高級工程師職稱,曾獲軍隊科研成果三、四等獎各一項,國家專利一項,部隊嘉獎六次,榮立三等功一次,獲國防服役金質獎章一枚。曾任空軍雷達兵部隊技師、連長,南京軍區(qū)空軍司令部參謀,空軍駐七七二廠軍代室總軍事代表、空軍司令部軍代局南京片區(qū)黨委副書記等職。大校軍銜,正師職待遇。
15、
吳集榮,全國勞動模范。河南省新縣陳店鄉(xiāng)細吳家人,(萬七公第28世裔孫,榮三支系),年少歷經艱辛,他為人正直,厚重為善,尊老愛幼,團結同志。工作中幾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勞,盡職盡責,深受干部群眾稱贊,先后分別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和縣、市勞動模范暨全國勞動模范;
16、
吳紹鈞(1890.6---1960.3),字伯衡,他是原延安中共中央《解放日報》社總編輯楊松(吳紹鎰)的大哥,始遷祖萬七公第20世裔孫,榮三支系,湖北大悟縣四姑鎮(zhèn)大吳家人。中華政法大學畢業(yè)后,即在武漢從事律師工作。抗戰(zhàn)爆發(fā),武漢淪陷,轉五峰縣、蘄水縣、鐘祥、隨縣等地任審判官及地方法院推事、檢察官等職。1946年患病告假,定居武昌西山坡療養(yǎng)。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湖北省高級法院審判員,武昌區(qū)第一、二屆人民代表、武漢市政協(xié)委員、湖北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1960年3月病故于武昌,享年70歲。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交通又不便,其族賢吳世安將軍(萬七公第25世孫,時任湖北省軍區(qū)司令員兼武漢衛(wèi)區(qū)司令)和族侄吳林煥將軍(萬七公第21世孫,時任湖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得知紹鈞公生前有回原籍的遺愿,即安排汽車并著官兵多人護送其靈柩回家鄉(xiāng)安葬。
17、
楊基光,女(1936-- )原名吳基光,大悟縣四姑墩大吳家人,吳紹鈞之三女,始遷祖吳萬七第21世裔孫女(榮三支系)。中共黨員,1962年北京石油學院畢業(yè),先后任內蒙古自治區(qū)建材工業(yè)學院院長,國家建材工業(yè)部秦皇島干部管理學院院長等職(正廳級待遇)。
18、吳延平,老紅軍吳生敏之子,新縣箭廠河鄉(xiāng)竹林人(始遷祖吳萬七第26世裔孫,榮二支系)。1947年1月25日出生在延安。1964年8月在張家口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學習。1966年在總參某部工作。1999年在總參某部某局退休,工程師,專業(yè)技術六級〈正師級待遇〉,大校軍銜。
19、吳劍,
生于1989年4月,紅安縣七里坪貢吳家河村人(始遷祖萬七公第26世裔孫,榮三支),中共黨員,2013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學,法國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供職于法國達飛海運集團(中法合作)項目經理,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法國期間,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他是目前中國最年輕的海外集團公司負責人之一;其父親吳緒年,1961年生人。武漢鋼鐵學院畢業(yè),現(xiàn)任南京鋼鐵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職;
20、吳先楨(1933.2----2014.8),祖籍河南新縣箭廠河吳灣人。(始遷祖萬七公第24世裔孫,榮二支)。其曾祖父在宣統(tǒng)元年就落戶江西德安縣新田村,現(xiàn)已成為一支旺族。建國后,吳先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任德安縣組織部副部長;1957年春,向組織申請要求戰(zhàn)斗堅守在條件艱苦的基層,創(chuàng)辦了共青農墾養(yǎng)殖場、彭山林場。后任化肥廠黨委書記兼廠長。在各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吳先楨工作始終精精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取得了多項光榮業(yè)績。受到了中央、省、市縣的充分肯定和表彰,榮獲江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后歷任德安縣政協(xié)副主席、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創(chuàng)辦了德安縣《敷陽詩詞》學會,創(chuàng)作中華詩詞1000余首,部分詩詞在日本及臺灣、香港和內地各省發(fā)表;作品編入了《當代詩詞家大辭典》,并著有《新田詩集》等。
21、吳保珍
(1972.12——)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xiāng)竹林村曹門人(始遷祖吳萬七第26世,榮二支系),著名革命烈士吳煥先(紅二五軍軍長)的侄孫女,鄉(xiāng)親們公認的吳家好姑娘、信陽市鄉(xiāng)村“好媳婦”。
吳保珍年少時常聽父親講,爺輩吳煥先領導窮人鬧革命,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家中先后獻出了七位親人的生命:母親教導她:“為人處事要謙讓和低調,不能逞強,待人要和善,做事要誠實,不能給先輩臉上抹黑”,父母的話都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記。 1998年,吳保珍經人介紹,嫁給箭廠河鄉(xiāng)仁畈村胡畈北組紅軍烈士后代肖萬將。當時肖家只有四間土坯房,一家六口人全靠二畝薄田瘦地生活。為了增加收入,吳保珍帶著公婆一起開荒,種上芝麻和花生,還養(yǎng)豬、養(yǎng)雞賣,補貼家用。后來婆婆偏癱,神智不清,吳保珍毫不嫌棄,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安排好她的日常起居。婆婆愛吃松軟的飯菜,她就為婆婆做。婆婆行動不便,就為婆婆梳頭、洗澡換衣,端屎倒尿,毫無怨言。婆婆有時神智不清,胡亂指責吳保珍,她從不生氣,不與婆婆拌嘴,關系勝似母女,一直到2006年婆婆病世,八年間近三千個日出月落,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2年患有嚴重冠心病的老公公也突然腦梗塞,總是憋氣,幸虧治療及時病情才有所好轉,此間,吳保珍按照醫(yī)生的處方,每天熬中藥給公公喝,有時老人家責怪保珍不該讓她喝味道苦的中藥,并將其倒掉,鄰居都知道吳保珍的委屈,當著老人家的面說:“如果不是保珍媳婦細心的照顧,恐怕你墳頭早就長滿了草。”慢慢地,吳保珍終于贏得了老人的理解。肖萬將的叔叔從小左眼失明,是個孤寡老人,而吳保珍支持丈夫,把叔叔接來一同居住。二十多年來,夫妻倆把叔叔當做父母一樣善待。叔叔愛吃雞蛋、魚和豆腐,吳保珍銘記在心,時常做給他吃。每年給他做新衣服,讓他穿的體面些。小叔由于受到早年生活的創(chuàng)傷,脾氣有些古怪,保珍從不放在心上。如今,叔叔已82歲,身體依然硬朗,吳保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除了照顧婆家,她還惦記娘家人。因父母年邁多病,兄弟常年在外務工。吳保珍沒有推卸責任,經常抽空回娘家看望,帶父母到醫(yī)院看病,跑前忙后。如果耽誤了農活,就晚些收工,有時忙到深夜。
2018年,農村養(yǎng)老“戴畈模式”在新縣箭廠河鄉(xiāng)全面推開,吳保珍堅定地加入了孝心護理員隊伍,與團隊一起擔負照顧本區(qū)域內23名重點護理對象和68名一殷護理對象的責任。她的細心加耐心照顧,贏得了老人們的一致好評。經鄉(xiāng)、村各級組織公開民主評議,一致評選吳保珍為“好媳婦”,受到縣委文明辦的表彰,授予:“第四屆新縣道德模范”;2019年4月,吳保珍被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河南省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河南省時代傳媒集團授予“河南省首屆孝賢之星”榮譽稱號;
吳保珍家現(xiàn)共有五口人,夫妻二人、兩個孩子和丈夫肖萬將的叔叔。她幾十年如一日,勤勞持家,和睦相處。隨著孩子長大,家庭開支增加,丈夫就打工掙錢,吳保珍承擔全部家務、農活,田地一個人耕種。她農閑時還打臨工掙錢貼補家用,無論多忙多累,只要有人請托,她必到幫忙。2007年,吳保珍家終于蓋上了兩層樓房。她黑紅的臉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吳保珍經常教育兒女要尊老愛幼,要好好學習,長大多為社會做點事。吳保珍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她從生活中悟出了樸素的道理。如今,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在深圳工作,兒子讀高中,學習成績良好。她感言道:“我沒有做什么大事,只是作了該做的、很平常。”現(xiàn)今,吳保珍只要夜晚閑時,還和姐妹們一起跳廣場舞,有說有笑,她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

推薦單位:河南省信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運維:河南省信陽日報傳媒集團
22、
吳長玲,女,現(xiàn)年43歲,(始遷祖吳萬七第24世,榮三支系),信陽市高新區(qū)城東街道辦事處馬崗社區(qū)彭灣組人。她是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自嫁進夫家以來,吳長玲就把照顧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的婆婆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冬天為了不使老人吃涼飯,她用熱水盆將飯菜溫著,一口一口的喂給老人;她白天在自家飯店里忙活,晚上還要收拾家務,給癱瘓在床的婆婆洗澡、擦身子,忙到很晚才睡。十年來,她起早貪黑,體貼入微照顧老人,從無半句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生活有滋有味。左鄰右舍都說:沒有吳長玲,婆婆的生活真的沒辦法過下去。面對村民們的熱情贊譽,她看得很淡,她說:“我是個普通人,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盡孝道是做兒女的應該做的份內事,只要能讓老人安享晚年,我苦點累點不算啥!” (資料來自河南省首屆“孝賢之星”推薦登記)
附注:以上萬七支系現(xiàn)代知名人士應該不只是這些,由于缺乏資料,敬請各位宗賢幫忙提供線索。文帖中若有謬誤,請予以更改和充實,不勝感激!
編者: 吳隆繁 2021至2024年金秋

圖文:吳隆繁
編發(fā):吳德泉
審稿:吳小艾
審核:吳合林
2024年10月9日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