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在全國人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75周年喜慶之時,通山吳氏首屆合修宗譜祭、頒譜典禮在其發(fā)源地一一陽新萬春公園隆重舉行圓譜交接儀式。
一、通山吳氏概況
通山吳氏宗族,源于良材、良古兩大公系,均為唐國史院著作郎拜諫議大夫競公之曾孫。良材公系來自于陽新永興,良古公系來自于江西武寧,各支遷徙通山最早于北宋時期,最晚乃大明年間。諸始祖秉承祖訓,開基創(chuàng)業(yè),誨兒孫攻讀詩書,輩出英才,代代為官,官至鄉(xiāng)、縣、州、府以及朝廷。數(shù)百年來,后裔衍播通山各地,乃至外縣、外省,已發(fā)展百余莊,人口數(shù)萬之眾,可謂名門望族也。
二、歷史背景
家譜,作為家族血脈的延續(xù)與傳承,承載著尋根問祖的重任,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歷史,更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
昔日歷屆續(xù)譜,諸支各自為戰(zhàn),獨立列派,導致世次難分,稱謂難辨。有鑒于此,原國民黨通山黨部書記吳國模先賢,傾心倡導通山吳氏聯(lián)宗合譜之大計,恰在籌備之關鍵時刻,一九四七年其因車禍而卒,故而中斷。當今政通人和、慶云祥瑞,邑之異族,聯(lián)宗合譜者,紛紛爭先趨時告竣。由此,萌生了本屆合修宗譜之念頭。
三、建立機構
時隔70個春秋的2018年,由吳成功、吳義和、吳忠主、吳梓佳等人根據(jù)各姓統(tǒng)譜之趨勢,再次倡導通山吳氏聯(lián)宗合譜之大計,成立了機構、組織了專班。因新冠疫情,流行三載,無奈休停。于2022年秋重新啟動,編委一班人帶資奔江西、穿湖北、訪陜西,跋山涉水,不辭辛勞,任勞任怨,終于贏得了絕大多數(shù)的族親擁護與支持。此舉,既迎合了各姓聯(lián)宗合譜的趨勢,又完成了前人尚未完成的事業(yè)。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四、具體措施
本屆涉及三省八縣七十四莊,范圍廣、任務重、責任大。欣有八旬老翁銀光宗長鼎力相助;退休干部寶章、風明、長青三君建言獻策;各支賢達無私奉獻,眾志成城,得以順利告竣。編輯中,纂修人員精心細琢,承襲歷屆族譜之精華,借鑒其他族譜之優(yōu)點,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改其不足,補其遺漏,與時俱進,凸顯特色。故而采取“一統(tǒng)二改三補四增”之措施:一統(tǒng)是:統(tǒng)一派行,理順世次,辨尊卑、序長幼(即以良材公為一世祖,良材公第三十七世統(tǒng)一啟用新派行,因為良材公三十七世在通山的字派有“著、高、盛、家、承、還、邦,永、世、宗”等十個不同字派)。二改是:改舊時一次校對定稿為三次校對定稿;改歷屆駐譜局集中辦公、集體伙食為家中辦公、家庭就餐。為公家節(jié)省了資金費用。三補是:一補世系生歿庚公元年份;二補圖案中的文字材料;三補上世系夫差與季札二公吊線圖。四增是:增加查找對象速查表;增加吳氏先祖典故;增加族譜名詞解釋;增加五服九族圖案,同時建立譜牒電子檔,已填補歷屆譜中之空白。譜首分為五本,卷首一包含前奏、名人遺像、名人題詞、組織機構、英杰名賢、譜序選輯、族規(guī)家訓、吳氏典故、詩詞對聯(lián)、祠堂文化、綜合匯編等文字及圖片內容,卷首二至五是上古世系與吳氏先代世系和各公支至各莊世系綱。
五、寄予厚望
為充分發(fā)揮譜牒“存史、資治、教化”之功能,當以新譜為教材,襄宗親:了解族史、尊宗敬祖、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銘記規(guī)訓、講究禮儀、誠信友善、遵紀守法;愛國敬業(yè)、勤儉持家、自立自強、齊奔小康;從政求廉、治學求精、在外發(fā)展、勿忘故鄉(xiāng)。愿新譜能啟迪吳氏后裔,不斷進取向上,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以威震望族,告慰先祖在天之靈!

在祭譜儀式過程中,參會的全體族人在始祖良材公墓前進行祭拜。

在頒譜儀式上,主編吳梓佳將修譜過程作了介紹,出納吳忠主宣讀了為此次修譜的捐款族人名單和金額,其他的公支長者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圖文:吳風雷
編發(fā):吳德泉
審稿:吳小艾
審核:吳合林
2024年10月2日
宗親:原屬廣西,現(xiàn)屬廣東省懷集縣吳氏始祖燕周朝...
宗親:可能是湖南新晃吳世萬后代。請到www.cnwu.n...
宗親:請問瀘州的第14號吳劍濤,我怎么聯(lián)系的到你!
宗親:還有一個渤海堂
宗親:我們利川毛壩也是7個字很多年,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