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述德,字金安,生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2月),是遠近聞名的陽戲、漢戲大師。曾任貴州省天柱縣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黔東南州第六屆人大代表,他熱衷民間文化活動,在戲劇(陽戲)導演中,技藝精湛,生、旦、凈、丑各種角色均能扮演。年輕時,扮演《劉海砍樵》中的小旦胡妖女,所表演的身段、碎步、假嗓唱白以及狡猾的應變表演活靈活現(xiàn)。有“假男狐妖”的美稱。他不僅能導能演,還是掌鼓師。他的鼓點是演出全過程的指揮,戲角的一招一式,都隨著他的點運轉。他打擊的“古咒云”(鬧臺鑼鼓),“品品今”(進、出場鑼鼓),“風老大”(過場鑼鼓)有時如疾風驟雨,有時如流泉叮咚,有時如琵琶彈奏,輕重緩急,得心應手。

1957年,他導演的《蛇郎七妹》《曬鞋講書》,參加天柱縣文藝匯演分別獲得二、三等獎。
1984年4月,當時年近八旬的吳述德,在天柱縣人大和政協(xié)聯(lián)合組織的文藝聯(lián)歡晚會上,登臺演唱傳統(tǒng)陽戲《掉白扇》片段,用真假嗓音區(qū)別劇中生、旦角色,微妙入神,博得全場掌聲。

1994年春節(jié),已屆84歲高齡的吳述德,為演《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 競將長達尺余飄在胸前雪白的胡須剃去,不顧天寒地凍,登臺演出,深受鄉(xiāng)親敬仰和愛戴。
在他一生的戲劇生涯中,對陽戲、漢戲執(zhí)著追求,排練節(jié)目精益求精,登臺演出惟妙惟肖,擊打鼓點爐火純青。
       姚敦屏先生作了生動的描述和權威的評價:在那尚無電視的年代,筆者是戲劇的熱心觀眾,更是吳老先生的狂熱崇拜者。回顧兒時多次觀賞先生的演出,以下記述吳老先生臨場發(fā)揮,隨機應變的趣聞。

一次演出《轅門斬子》,吳老先生出演楊六郎。六郎,胡須飄胸前。吳老先生剛出將門,一聲“威風凜凜坐—呀將臺!”右手一個漂亮的弧形動作去摸胡子,哎呀!沒胡子!如果退回去,出洋相!繼續(xù)出場,無法演!這時,臺下觀眾數(shù)千人,在等待他的笑話。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吳先生靈機一動,瞬間以戲劇語言對內唱:本帥登將臺,胡須未戴,孟良安在?(內答:有!)將我胡須送上來——!(內:得令!)(些許,一人用鼓錘扛著胡須舞蹈上,跪稟曰:啟稟元帥,胡須送到。)(吳威嚴地)退下——。演砸的戲,但被他幾句話彌補得天衣無縫,引發(fā)觀眾陣陣喝彩和驚嘆聲。

《穆桂英掛帥》的主角穆桂英,非吳述德莫屬,只好請大徒弟吳作梅擔任鼓師,可吳作梅對鼓點的擊打還不是很內行,敲著敲著,突然冒出一句:師傅,怎么敲啊?吳老先生正在表演著精彩的動作,豈能分身?臺下竊竊私語:看你述德怎么辦?只見吳老先生不慌不忙,伸出兩個手指說:徒弟呀!擊鼓分兩種:一為快鼓,(快)得點吃點,得點吃點!一為慢鼓,(慢)得—點—呷—點,得—點—呷—點。演戲似乎出了洋相,但他的幾句幽默話語和生活哲理卻羸得了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吳述德老先生主演的有《蛇郎七妹》《曬鞋講書》《穆桂英掛帥》《掉白扇》《轅門斬子》《劉海砍樵》《雙插柳》《前娘后母-馬氏婆》等等。
當時跟隨吳述德老先生一起唱戲的有吳定琪、吳定一、吳本安、吳本能、吳本麗、吳賢麗、吳二秀、羅細香、吳作梅、吳作相、吳作文、吳述全、吳述華、吳述圣、吳述學、吳述鐘、吳述海、吳常沛、吳常久、吳常江等幾十人。
       1999年12月31日,91高齡的吳述德老先生與世長辭。元田陽戲、漢戲也隨之失傳。
2012年3月,由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的《天柱陽戲》一書中,如實記載和高度評價了戲師吳述德。
彰成舅挽聯(lián):
述職農會獻技梨園參政州府妙啊佳話萬千
德高望重藝精飄香諍言興邦痛哉好人作古

愛桃詩贊:
寶頂山下吳家灣,
龍?zhí)僚仙蠒暲省?/p>
八米戲臺鑼鼓起,
歲月風云仍鏗鏘!
和詩一首贊金安大伯:
頭戴彩冠身披金,
五千歷史方寸間。
練就生旦凈末丑,
輾轉騰挪定乾坤。
上一篇:吳季子掛劍
下一篇:瑞安吳氏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