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芬,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今無棣)人,清代海豐吳氏"尚書第"十七世傳人。他的成名不只是因為他擁有"兩榜進士"、"一品"官階的歷史地位,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還擁有"著述等身"的創(chuàng)作財富和多門類多學(xué)科的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
顛沛流離的科貢之路
吳式芬生于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2月24日,是年,式芬的祖父吳之勷補缺昌黎縣,故取乳名"逢昌"。同年10月,式芬的父親吳衍曾(貢生),突發(fā)咯血癥故世。式芬9歲那年,其母親(查氏)又因時疫身亡。他幼失怙恃,藐然孤露,只得依祖父隨署就讀,先后自清苑而天津,由黃州而武昌,及至客讀襄陽,入監(jiān)京師。歲月大半消磨于舟次車轆之間。盡管祖父視如"掌中珠",延名師課讀,祖母(潘氏)更是護惜至深訓(xùn)導(dǎo)至切,無奈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學(xué)業(yè)時進時輟,多有缺失,故此,式芬的科貢之路也一波三折。"秋闈"①兩試不中,27歲始考取舉人,輾轉(zhuǎn)十數(shù)載,延至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春闈"②賀榜。是年,吳式芬40歲,終于"晚成大器",修成吳氏家族中的第八位進士,第二個翰林。
步履維艱的宦途生涯
吳式芬人生坎坷,仕途也不平順。他31歲始考取咸安宮教習(xí)。正式為官是從35歲入京詣館供職。殿試中試后改翰林院庶吉士,41歲授編修。六年的七品小京官熬了個補缺知府。此后15年間,輾轉(zhuǎn)江西、陜西、河南、直隸、貴州、陜西、京都、浙江等地為官。由貴州入蜀道赴陜西關(guān)中任,數(shù)月跋山涉水"憂憤莫釋,以致肝病復(fù)發(fā)"。由陜赴京的路上帶病復(fù)命,遇道就醫(yī),舉步維艱,百余日始抵京師。吳式芬為官20余載,宦跡大河上下、長江南北,既有賞戴花翎的榮祿,也有革職留任的辱痛,式芬始終以帶病之身,不辭勞苦,不計榮辱,以至重病乞歸。式芬60歲在杭州接印,復(fù)奉旨補授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當時正值浙江省勸捐米石,嗣以捐助京倉海運粳米,爵位又加三級,并賞給祖父母、父母及本人妻室一品封典③。咸豐6年8月9日授光祿大夫,誥稱"藝苑鴻才,禁林④碩望。早登華貫,久推玉尺⑤之英;副領(lǐng)容臺,稚稱冰衡之美。淑民風(fēng)于清遜,彰國教于休明。特?zé)ㄊ鈽s,以昭新渥"。吳式芬時與"拜相"⑥只差一步之遙,但壯志未酬,中年早逝。
"著作等身"的學(xué)術(shù)成就
吳式芬半生攻讀,半生為官,卻是一生做學(xué)問。他平生攻訓(xùn)詁⑦之學(xué),長于音韻,精于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藏。于古人書畫,尤工鑒別。善鼓琴,每訪山川名勝,必攜以自隨。"古詩氣清,筆健灑脫,自喜神似坡公。律詩亦工力悉敵"。式芬若以知識界定,首推金石學(xué)⑧,所撰《捃古錄》(20卷)共錄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種;《捃古錄金文》(3卷9冊),共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鐘鼎彝器1329件。《金石匯目分編》(20卷26冊)稿本,均藏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室,本書按全國州縣分編,工程浩大,可謂泱泱大觀。以上三部金石學(xué)名著,對金文著錄之多和詮釋之精,均超前人,為近代金石學(xué)者所推重。吳式芬做學(xué)問,其次是對封泥學(xué)⑨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他憑借對古代歷史和金石文字的深邃造詣,斷定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印范"的鈐有印章的土塊,就是秦漢魏晉時期的封泥,并對其進行收藏和考釋。后與另一位封泥收藏者陳介祺合撰《封泥考略》(10卷),該書是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專著,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釋,對研究秦漢官制、地理以及秦漢篆刻藝術(shù)具有極其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吳式芬一生著錄豐厚,作品等身,除金石學(xué)、封泥學(xué)等專著外,計有《陶嘉書屋詩賦》、《雙虞壺齋八種日記》、《昭代名人尺牘》、《唐宋元明人摘句》、《誦孫綴錦集》、《鐘鼎彝器款識》、《"寰宇訪碑錄"校本》,還有書錄、印譜等著作。
"眾星捧月"的一代碩儒
眾所周知,清代道咸時期,人文薈萃,文風(fēng)極盛,名人學(xué)士燦若繁星,吳式芬無疑是這一歷史時期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他初入京師,就以學(xué)長領(lǐng)銜,與劉詹巖、張勵庵、喻鳳岡、呂鶴田、葉崑臣、孫蘭檢、羅椒生、張筱浦、何振云諸年丈結(jié)詩賦之會,約十日一聚,互相切磋,多有尊酒論文之樂。在宣南坊與龔自珍隔巷毗鄰而居,于所收藏金石碑版拓片相互傳賞,間或有書函贈答,詩詞唱酬,龔自珍《別吳子苾太守》云:"子云識字似相如,記得前年隔巷居,忙殺奚童傳拓本,一行翠墨一行書"。陳介祺《題襄陽唐誌即送吳子苾六兄出守江西》:"一枝託喬木,知擇貴良禽,京洛多車馬,相從懷好音"。呂賢基作《送子苾同年出守豫章》有"平生著述書等身,讀破萬卷筆有神"句。翁同書《次韻送吳之苾由蜀道入覲即赴關(guān)中新任》有"朝來孔壁發(fā)金絲,齊魯才名蓋一時"句。何紹基《走訪吳子苾?nèi)市诌m見兩誌拓本即題》"憶昔戊子冬十月,舟行瑟縮氐樊口,芒鞋徒步叩郡閣,騎馬攜朋陟峴首"句。彭蘊章賦詩《送子苾同年視學(xué)浙江》、李佐賢作《吳式芬小傳》、高鈞儒作《祭海豐吳禮部文》、許瀚撰《哭吳子苾閣部聯(lián)》、王懿榮奏呈《國朝儒臣撰集石金文成書有裨經(jīng)訓(xùn)堪備御覽》等不已而足。吳式芬的同道好友還有魏源、劉喜海、丁晏、王筠、汪喜孫、陳慶鏞、吳榮光等,公干之余,或研討金石,或切磋音韻,或鑒賞書畫,或校勘經(jīng)史。式芬于訓(xùn)詁尤為獨到,可謂"無字不通,無藝不精",故有碩學(xué)通儒之譽稱。
  注:
  ①秋闈:秋試。明清鄉(xiāng)試考舉人,定考年八月。
  ②春闈:春試。明清會試、殿試考進士,定考年在二、三月。
       ③封典:皇帝給予官員本身及妻室、父母、祖父母的榮典。
       ④禁林:帝王的園囿,亦稱上林。
       ⑤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選拔人才評價詩文的標準。 
  ⑥拜相:授大學(xué)士作為榮典,習(xí)稱拜相。
  ⑦訓(xùn)詁:指古文字學(xué)。
  ⑧金石學(xué):中國考古學(xué)的前身,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代銅器和石刻,故名。
  ⑨封泥:也稱泥封。中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發(fā)時用繩捆縛,在繩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以粘土,上蓋印章(以防私拆),故曰"封泥"。封泥流行于秦漢魏晉時期。
上一篇:賢秀公像
下一篇:吳希可:吳村醫(yī)療與絕技
                    
                    
                    2024-07-27
                
                    
                    
                    2020-10-13
                
                    
                    瓊海泰伯書院(籌)元宵月夜與嘉積吳氏分會鄉(xiāng)土文化互動
2023-02-06
                    
                    
                    20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