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吳氏人,不管他祖居何方,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墻,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蔭之下,總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由于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才使得吳氏人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吳氏是較大的一支族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在《百家姓》中,吳姓排在第六位。在今天吳姓也是最常見、人數(shù)最多的幾個大姓之一。
吳氏乃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優(yōu)秀的族姓之一,縱觀中國歷史,吳氏人名留青史者不可勝數(shù),名臣名將,功臣學者,遍及天下,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氏祖輩有自己的光榮傳統(tǒng)和族訓族規(guī):
心境善良 品行端正 勤勞本業(yè) 奮志求學 孝養(yǎng)父母 順敬老人 尊重女性 和睦鄉(xiāng)鄰 嚴教子訓 憐憫孤寡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為我吳氏人孝悌為人之準則。
龜鏡往昔,編修譜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歷史上的吳氏宗族,都重視族譜的興修,以修譜為不朽偉業(yè),視族譜為神圣之物,修譜是對家庭的一大貢獻。有了族譜,就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屬于哪一宗、哪一支,沒有族譜,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所歸屬。故譜書系尊敬祖宗、聯(lián)絡族姓承先啟后之天書。
據(jù)桂陽縣志記載,我們石門山吳氏人祖籍系安徽。南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由安徽太和縣遷至石門山定居,到今石門山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七百個春秋,社會滄桑變化。石門山吳氏祖輩已五修《吳氏宗譜》,五譜修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至今七十歲矣,七十年間,中國社會歷經民國、新中國兩個朝代,新中國成立后,石門人在這片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土地上披荊斬棘,辛勤耕耘,艱苦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了輝的文明歷史,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杰出人才,如今村村新房林立,生產發(fā)展,安居樂業(yè),政通人和,百業(yè)俱興,一片祥和景象。仙光福祉,人才輩出,在各行業(yè)中有諸多出類拔萃人物,如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醫(yī)師、高級教師、科技工作者以及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政府公務員中當上領導干部者也大有人在,更為可貴的是即使凡夫俗子也不甘落后,有崇高的品德和勤勞致富的精神。豐功偉烈難以枚舉。為了讓吳氏家族一切驚世事件及風流人物得以發(fā)揚光大,名垂史冊,吳裔后代決定續(xù)修《吳氏宗譜》第六譜。
在修譜工作中,由于行政村之高度重視,視修譜為上敬祖宗,下教子孫,弘揚吳族精神之大事,調集人員成立班子,籌集資金,父老鄉(xiāng)親仁人志士慷慨解囊,大力支持,譜館工作人員不辭辛勞,深入村戶搜集資料,認真校對,精心歸納,排列打印,裝訂成冊,《吳氏宗譜》第六譜的修繕工作經過兩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問世人,這是吳氏族人的一件大喜事,《吳氏宗譜》的修成,凝聚了修譜人員的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譜書是一個宗族的繁衍歷史,亦是一個宗族在一個歷史階段上的興衰榮辱史,不光在當代將發(fā)揮資治、教育、存史之作用,而且將隨著歲月的推移更加顯示出它的光輝,后人將憑借今人所修的《吳氏宗譜》而了解前人所處時代的人情風味,歷史功跡。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吳氏宗譜》的修成,有益當代,惠及子孫,望我吳氏宗族者,以譜為鏡,觀興衰、知榮辱、通古今、思未來,振奮精神、同心同德、共創(chuàng)偉業(yè),亦愿吾后子孫,世世相繼篡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萬代榮晶。
吳氏后裔定錦撰
負責人:吳慶敏 QQ:123518898 郵箱:waley@waley.net
上一篇:已經是第一篇
下一篇:一修《吳氏宗譜》石門山譜序
尋根:重慶市合川區(qū)太和鎮(zhèn)米市村吳家碥字輩
2022-09-15
2025-10-21
2021-01-28
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