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jù)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tǒng)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yōu)樾盏膫髡f很多。據(jù)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jù)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guān)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jù)考古學(xué)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shù)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guān),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征性產(chǎn)物。婦女在生產(chǎn)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jīng)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fā)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chǎn)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nèi)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后,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xiàn),并且氏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shù)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于貴族婦女,則無論怎么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quán)威性和嚴謹性。到戰(zhàn)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上一篇:姓氏的開歷
下一篇:朝鮮(韓國)人的姓氏和本貫
                    
                    弘揚地方特色地域文化 祖地宗親總會組織觀看大型原創(chuàng)錫劇《泰伯》
2020-11-04
                    
                    
                    2021-03-04
                
                    
                    
                    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