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陵郡畦公支系
吳畦公(泰伯公第七十世)是唐咸通元年進(jìn)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節(jié)度使、在平定黃巢之亂立下軍功,授中書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諫議大夫、太子太保,勛國柱。唐王朝經(jīng)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后,導(dǎo)致唐王朝的迅速滅亡。唐諫儀大夫吳畦公,因董昌作亂避難防危,于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從山陰(今浙江紹興)遷居安固庫村。
畦公瑞安后裔分布:
1.陶山前村。始祖子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間,自溫州垟頭下遷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除本村外,還遷居至溫州、瑞安城關(guān)、馬嶼、陶山等地。另有一支遷居至蒼南馬站嶺尾。
2.湖嶺嶺頭、吳坑、西吳坑、嶼前。始祖殷白公自宋元期間居嶺頭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歷史。宗支繁衍,除本地外,還遷居至上海、嘉興、杭州、溫州、城關(guān)、部分定居國外。
3.湖嶺吳山底。始祖隱公和遠(yuǎn)公兄弟,于元朝末年到吳山底開墾肇基。至今已達(dá)七百年歷史。宗茂支衍,除本地外,遷移至溫州、樂清曹田后、瞿溪、平陽、馬嶼、陶山鄭宅等地。
4.塘下韓田。自康熙年間維資公遷居塘下韓田、居溫州、瑞安城關(guān)、塘下等,外遷臺(tái)灣。
5.馬嶼石垟。天福公由平陽水頭吳山遷居馬嶼石垟,近三百年歷史。
6.飛云吳橋。吳橋是庫村吳畦公后裔中遷居瑞安比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世仕玉公在宋朝末年遷居瑞安。族丁興旺,遷居馬嶼、飛云、下沙塘、蒼南、平陽等地。
7.湖嶺桂峰黃崙(黃林)、瓦窯。黃崙是從青田來遷。自畦公廿六世思惠公遷居黃崙后,大部分遷居溫州、瑞安城關(guān)、湖嶺、陶山等地。
8.高樓社后、象垟。畦公六世孫惠茂公,從庫村遷居瑞安高樓象陽嶼后,是畦公后裔中遷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遷居象垟、嶼后。分居高樓竹溪、徐發(fā)、墩頭、洪頭巾等地。宗茂支盛。部分外遷至杭州、溫州、平陽、馬嶼、飛云、永嘉、瑞安城關(guān)、高樓寧益、溫州茶山及省外、國外。
9.馬嶼馬巖、沙垟、黃橋。畦公五世孫汝詰公為肇基始祖,汝詰公入贅瑞安馬嶼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馬嶼馬巖吳氏是大熬后裔。畦公廿六世孫圣玉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字際舜,馬巖外巷分居浦西。 馬嶼黃橋吳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遷祖是畦公廿七世孫成全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馬巖、沙垟是同宗。
10.馬嶼梅源(梅底)。梅源之吳,根緣諫儀,梅底古稱梅源,始遷祖歷公。唐諫儀大夫吳畦公因董昌作亂避難防危,遷居安固庫村,繁衍至八世,歷公轉(zhuǎn)徙梅源,見梅之地,山巒巍峨,溪水瀠洄,竹木蔥郁,遂定居于此發(fā)祥。
11.陶山西塢、飛云霞匯。畦公第廿一世雅公之后。
12.馬嶼団嶼。團(tuán)嶼始遷祖是畦公第廿六世道訓(xùn)公。公于明朝隆慶年間從泰順吳山遷到團(tuán)嶼。子孫繁榮昌盛。部分遷至平陽,瑞安城關(guān)、平陽坑、陶山、馬嶼等地。
13.馬嶼玉岙。始祖達(dá)一公,于明朝萬歷初年從福建長溪長汀遷居馬嶼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宗支繁衍。部分遷居平陽水頭,溫州,瑞安城關(guān)等地。
14.陶山航浦。航浦尊世韶公為外紀(jì)始祖,尊宗緒公為內(nèi)紀(jì)始祖。從宗緒公(泰伯公第八十五世)。部分遷居溫州巨溪,蒼南馬站,瑞安城關(guān)、南口、陳岙、霞岙、陶南、花園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15.東山下埠。下埠屬陶山航浦分支,始祖昌廳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從清順治年間為東山下埠肇基始祖,至今三百多年歷史。
16.高樓寧益、董坑、大京、嶼后、沙垟。明崇禎年間由泰伯公第九十五世:顯忠、顯倉、顯達(dá)、顯玉等諸公肇基平陽蔡垟,其后裔各地遷徙。 公早公、字廷朝(泰伯公第99世),瑞安四十八都嶺腳始遷祖。 公相公、字廷佐(泰伯公第99世)。傳至第三世成益公,字大聞,號(hào)盈海。四十八都雙坑始遷祖,認(rèn)平陽蔡垟宗祠。
二、延陵郡祭公支
---華公系、遠(yuǎn)公系 吳祭公(泰伯公第七十世),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歲應(yīng)舉鄉(xiāng)魁。廿五歲任浙江主簿。三十七歲知工部屯田員外郎。五十一歲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六十歲隨同王審知入閩,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黃石。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水南村重興寺旁。
祭公瑞安后裔分布:
1.祭公傳八世孫華公(泰伯公第七十七世), 字必誠,號(hào)易庵(1017—1089)是閩省莆田赤岸人。公于宋慶歷三年(1043)癸未科進(jìn)士,任御使遞升禮部左侍郎。 華公傳六世崑公,諱玉蘊(yùn)(泰伯公第八十二世),生克建、克宣、克成三子。 克建公,諱俊士(1195—1264)。宋嘉熙三年(1239)鄉(xiāng)試中舉人,任杭州府教授,封通議大夫,攜弟克宣徙遷瑞邑三都沈岙為肇基始祖。 克建公傳十五世文宇公,為東山中埠長巷房始遷祖。 克宣公傳十一世昉公,生天勺、天灼二子。 天勺公為梓岙上金始遷祖;天灼公為仙巖石崗霞林始遷祖。 克成公,諱定土。生明遠(yuǎn)、明徵、明察三子。長子明遠(yuǎn),號(hào)澄庵,好游山玩水,自適其志。由昆陽移居瑞邑四十六都廣化鄉(xiāng)梅花里,生彝、遇二子。 克成公傳七世荃公,諱越藻,(1357—1428)。元政愈繁寇盜蜂起,依祖母與母林氏棄家挾孤而隱于山中,艱險(xiǎn)備嘗因潛移東山鳳林橋姑祖母聶家寡居。青少年為國明朝瑞邑庠首選,遂構(gòu)屋數(shù)楹于鳳林橋西,為東皋鳳林肇基祖。 荃公傳四世正文公,生曉、昭、曇、睗四子。 曉公,號(hào)伯仁。為東山中埠大房始遷祖; 昭公,號(hào)伯龍。為東山中埠二房始遷祖; 曇公,號(hào)伯云。為汀田金岙吳氏始遷祖; 睗公,號(hào)伯雨。為高樓吳界山吳氏始遷祖。 華公后裔宗繁支衍,另有高樓上馬前、施宅、嶺腳、下角等地。
2.祭公傳十二世遠(yuǎn)公(泰伯公第八十一世),字遠(yuǎn)纘、行五一,稱五一翁,約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錢坡,后徙遷浙東昆陽鏡川,為昆陽吳氏肇基始祖。 遠(yuǎn)公傳十世樸公,行長六、字德厚、號(hào)一碧(1296-1364)。篤學(xué)貞義、好施善交,近遠(yuǎn)覽之志。元延祐間(1314-1319)因風(fēng)水為患,自平陽鏡川遷瑞城南隅狀元里市心街創(chuàng)基址構(gòu)舍宇置產(chǎn)業(yè),為始遷瑞安之祖。生敏、天輿二子。 樸公傳七世絽公,諱君烈、號(hào)梅峰。于弘治年間公攜子由本邑城南遷徙三十九都梅林黃坑底之田莊,為仙降梅林始遷祖。 絽公四世孫紀(jì)學(xué)移居瑞安城內(nèi),五世孫汝淮遷居平陽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孫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頭,八世孫錫昌遷居平陽一都步廊。 樸公傳七世?公,字旭仁、號(hào)育齋(1475-1506)。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時(shí),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時(shí),為莘塍南垟始遷祖。 樸公傳九世集賢公,生子傑、子儒二子。 子傑公遷居馬嶼河岙底為肇基始祖。子儒公遷居陶山外三甲為肇基始祖。 樸公傳四世輓公(泰伯公第九十三世),字民正。居城南狀元里。兄弟析灶后,設(shè)帳于九里潘家,潘公慕其賢以女嫁之。家道日漸富裕,娶継室六都賈氏。明天順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瑪(今上望)肇基始祖,后裔宗支繁衍。
3.祭公八世孫隱公(泰伯七十七世),字兆初,遷樂清華川。繁衍至泰伯九十四世一麟公,從樂清華川先遷溫州狀元橋。一麟公五子止信公馬嶼大日湯岙為肇基始祖。一麟公四世孫文奇公,字清所,號(hào)澄浦,遷居瑞邑四十七都村頭為肇基始祖。馬嶼村頭、湯岙為同宗。
三、延陵郡允公支
---太乙公(萬公)系 允公(泰伯公第七十二世),據(jù)家譜中生平記載:“字從信,號(hào)小乙,天福年間避王曦亂復(fù)於閩之漳州赤岸來遷溫郡瑞邑”,天福是五代后晉石敬塘和石重貴的年號(hào),起訖于公元936至944年。又載“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即公元878年。按允公于天福初年來瑞,亦已經(jīng)年近六旬。允之公是福建南平穟公第五世孫。在第六世、第七世家譜中記載失詳?shù)挠薪嗳恕?梢姰?dāng)時(shí)時(shí)局不穩(wěn),戰(zhàn)亂紛紛,族人四散,各自奔命。 允公生六子:老大、老二、萬、事、亨伍、通六。老大、老二無其他記載,記載老三萬與老四居大廊殿。老四僅記一“乏”字,可見其無后。據(jù)分析,允公長子和次子應(yīng)該留在福建祖地,而允公遷居瑞安之前,應(yīng)該在別地有停留過,三子與四子留居大廊殿。來瑞安僅帶年幼五子和六子。
允公瑞安后裔分布:
1.允公傳九世煜公(泰伯公第八十世),生須、顓二子。 須公傳廿一世朝尹公居陶山固社(固前)為五房。須公傳廿一世朝增公為陶山三甲始遷祖;朝增公傳四世折山公為馬嶼丁岙始遷祖。 顓公傳十七世彝公居湖嶺巖下。顓公傳十七世奕公為湖嶺新垟始遷祖。奕公傳八世亦顯公為湖嶺湖岙底始遷祖。 允公傳廿九世依法公為湖嶺雅瑤始遷祖。依法公傳五世明位公為陶山六甲始遷祖。 允公第四世孟元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生坤、巽二子。 坤公傳十七世:肅公、嚴(yán)公。肅公居陶山固社(固前)為六房。嚴(yán)公傳八世栻公為陶山山根始祖。 巽公傳廿世晉綱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為湖嶺松坦始遷祖。 允公派下宗支茂盛,人才輩出,是一支名門望族。
2.蒼南夏口吳氏肇基始祖太乙公。相傳原籍閩之長溪赤岸。初入平陽昆陽東門,居三載,轉(zhuǎn)遷城南嶺門居八載,后定居金鄉(xiāng)夏口。是肇平垟新瀆,塘下河口塘、塘口宗祖。 蒼南夏口吳賢磉先生對(duì)家譜有多年研究,據(jù)他考證,“太乙”名“萬”,生于公元907年,其履歷與允公三子“萬公”十分相符。因此,瑞安河口塘、塘口、肇平垟新瀆等都屬太乙公(允公第三子)后裔屬同一支派。 太乙公(泰伯第七十三世)后裔在瑞安人口分布,認(rèn)蒼南夏口上吳宗祠。
四、延陵郡進(jìn)公支
---又新公系、琬公系 吳進(jìn)公(泰伯公第六十六世),唐神龍進(jìn)士、三衢刺史。現(xiàn)據(jù)清同治版《上灶吳氏宗譜》和遂昌、仙居、浦城 等地《吳氏宗譜》記載,為遂昌始遷祖。
1.吳進(jìn)公第十世孫又新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字湯臣、號(hào)商銘,生861年。唐僖宗乾符年間進(jìn)士,原居閩之赤岸。后唐(924-934)授橫陽縣令,徙居平邑之北門。卒葬仙口神山寺后。為平陽吳氏始祖。 又新公廿一世孫思喬公,自平陽仙口徙居飛云吳角州為肇基始祖。 又新公廿五世孫萬清公,遷飛云閣巷。
2.琬公(進(jìn)公第廿五世),號(hào)玉泉(泰伯公第九十世)。(1359-1443)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六月初八申時(shí)。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己亥,自麗水縣徙遷瑞安五都上灶為肇基始祖。
五、瑞安吳氏其他宗族
1.安陽白巖橋吳氏。安陽白巖橋吳氏宗祠,地處瑞安東門,與柏屏街相近。始遷祖系鏡川里遠(yuǎn)公十世孫,亦于元代從平陽遷居瑞安南隅狀元里市心街,其后裔有遷居?xùn)|城者,有遷居?xùn)|郊之八逸街者,其族明秀人才濟(jì)濟(jì),功名官宦顯赫,有《吳氏家乘》兩冊(cè)傳世。 白巖橋吳氏原分四房,現(xiàn)居安陽白巖橋?yàn)榇蠓俊⑼√锶俊?nbsp;
2.塘下五林吳氏。其宗譜出自蘭溪社峰,社峰吳氏至泰伯68世翥公和畦公還是一支,69世融公與益公分支,至74世黨公,遷居淳安,82世文儀公遷居社峰。究竟是第幾代,什么時(shí)候遷來五林,因未看到家譜,不好作結(jié)論。
3.塘下海北吳氏。海北譜始祖吳馬長,疑是馬軍頭領(lǐng)的官職名,祖籍南直隸安慶府太湖縣興化鄉(xiāng)。洪武廿八年升溫州衛(wèi)海安正千戶正統(tǒng)。舉家遷瑞,繁衍成族。塘下海北吳氏目前無法找到祖源(待考)。
六、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支
---渤海郡則茂公系、倫清公系 渤海源流遠(yuǎn),延陵世澤長。關(guān)于吳氏郡望,民間常以季札派下為延陵郡,夫差派下為渤海郡。“瑞安渤海吳氏”考據(jù)歷史相關(guān)譜牒,江南巨族始祖吳宣公(泰伯公第六十九世),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shí),隨父親簡(jiǎn)公居西蜀閬中巫錫山,娶時(shí)任劍南節(jié)度副使孟知祥之女為妻。孟氏夫人為宣公育有三子:綸、經(jīng)、紹。孟知祥在西蜀稱帝后(史稱后蜀),封吳宣為“駙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繼位,欲加封吳宣為“王”,宣公義辭,遂舉家南遷。宣公南遷江西后,陸續(xù)購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行善積德,樂助救濟(jì),有三子、十八孫、七十七曾孫、三百多元孫,這三百多元孫開枝散葉,形成江南巨族。傳至五世沛公,字盛東(泰伯公第七十三世),生北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官為山東埭州太守,退隱山東渤海邊,后裔遂以地為郡。
1.入浦始祖則茂公系。則茂公(江南巨族始祖吳宣公第十八世、吳沛公第十四世孫),元英宗至治年間,從河南洛陽徙入居龍溪縣錦田里洋尾(元至治二年劃歸南靖縣管轄,今屬漳浦縣南浦鄉(xiāng))。則茂公為漳浦吳氏入漳始祖,也是瑞安吳氏渤海郡的外紀(jì)始祖。 則茂公瑞安后裔分布: 則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傳第九世:甫祥、甫瑞。甫祥公生肇祖、肇起、肇都、肇緝、肇熙五子;甫瑞公生盛宇、盛化二子。 甫祥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長子肇祖,生時(shí)雍、時(shí)和、時(shí)榮三子。 時(shí)雍公(居平陽高沙)長子宗周公派下遷居福鼎選城;時(shí)雍公次子宗禹公遷居平陽南湖、竹坪。厥后,時(shí)和、時(shí)榮二公訪胞兄(時(shí)雍)至平邑,攜時(shí)雍公第三子宗旦,復(fù)游平陽坡南,渡過瑞安飛云江,乘舟沿江而上,見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風(fēng)俗醇美,逐卜宅居矣。時(shí)和公逐卜居團(tuán)嶼(今馬嶼五甲),時(shí)榮公居陶山沙州。時(shí)雍公第三子、宗旦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居陶山蘇山。三公分別為五甲、沙州、蘇山始遷祖。 甫祥公次子肇起公,生時(shí)謨、時(shí)詔二子。時(shí)謨公次子宗德后裔居臺(tái)灣; 甫祥公第三子肇都公、字文洪,居閩之福建漳州南靖縣焦山(今屬漳浦縣石榴鎮(zhèn)崎溪村),明萬歷十幾年間,游浙溫瑞邑九都前埠,見夫水秀山明、俗風(fēng)醇美,逐卜宅居焉,為莘塍前埠肇基始祖。肇都公次子時(shí)晴公遷居蒼南靈溪大門為始遷祖。 甫祥公第四子肇緝公居泰順(住址不詳,待考); 甫祥公第五子肇熙公居溫州永強(qiáng)三甲移居永中。 甫瑞公長子盛宇公,生興權(quán)、興禮、興宗、興進(jìn)四子。為瑞安高樓林山、巖頭、官巖坑等地始遷祖。甫瑞公次子盛化公生子敬所,居平邑東山南陀嶺肇基始祖。 瑞安則茂公后裔宗繁支衍,繁榮昌盛。
2.吳倫清公系。倫清公(泰伯第九十世),明初自南京姑州沂水縣南遷福建。傳十一世懷山、懷川、懷平、懷澤等公,為避洪夷之亂于崇禎元年戊辰(1628)遷入平陽鶴溪。 倫清公瑞安后裔分布: 懷山之七世孫起鵬公,于清雍正年間遷徙瑞安廿四都林岙為肇基始祖,認(rèn)平陽鶴溪宗祠。 湖嶺潮基下街吳氏屬吳倫清派下。遷元公,諱亦元(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卒失考。公于清雍正年間與弟游樂至瑞邑湖嶺潮基,見環(huán)山繞水勝地,其昌子孫為址,開基創(chuàng)業(yè),為潮基吳氏肇基始祖。
公元二零二一年(共和辛丑冬月) 泰伯公第一百一十世 吳義者修整
上一篇:吳姓遷徙史二
下一篇:湖北通城吳氏分布及播遷
2024-04-05
記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吳光浩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暨閃耀的生活片段
2025-08-18
2021-11-14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