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lián)網各網站以及各種書刊、文章,對于梅溪吳氏的源流,往往忽視《梅溪吳氏族譜》里面的祖源介紹,見得最多的要么直接了當?shù)乇硎觯骸罢压淖臃炙南L勛公分派龍溪,次篤公分派梅溪,三然公分派清溪,四烈公分派洛溪”;要么在其后附加“至于先舉公與篤公是否同一個人,待后人再考”。霽生先生曾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著《晉江梅溪(磁灶)吳氏源流考辨》,并發(fā)布于《話說磁灶》,惜歲月流逝,知者甚少,于各大網站更是難覓其蹤。身為梅溪吳氏后裔,對篤公分派梅溪的說法持保留態(tài)度,但難以認同先舉公與篤公是同一個人,針對此說收集、整理各種資料綜合《梅溪吳氏族譜》并梅溪吳氏相公房鼎軒公支派清朝嘉慶四年間舊譜相關記載,撰寫此文進一步考證,以正視聽。
《宋狀元宰相吳潛紀念特刊——一代賢相》公開資料顯示,“昭公生四子分四溪”一說見諸于族譜現(xiàn)存最早的記載是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由成纘公編修的《洛溪吳氏族譜》中《新修吳氏家譜序》及《宗人問》二文。其中《新修吳氏家譜序》記載“……吾先祖由光州固始徙泉城,由泉城徙南安,譜牒遭焚,世代莫傳。去今益遠,源派孰辨?今亦不敢強為之說,惟即吾父祖之所傳聞者,則始自垂憲祖焉。垂憲生極,極生昭,昭生四子,曰勛曰篤曰然曰烈。時值勝國潰亂,戈兵搶攘,靡室靡家,不遑寧處。勛以長承祧南安;余各分處異土,隨志樂居;篤贅磁灶,然徙安平東內市橋;烈偕子光達遷于東吳。光達為東吳之始祖……”《宗人問》則記載“……垂憲祖?zhèn)鳂O,極傳昭,昭傳烈,甫四世,海內潰亂,兵戈橫行,靡室靡家不惶寧處。故烈祖偕子光達遷徙東吳。不特烈祖為然。烈次兄篤贅居磁灶,三兄然徙居安平東內市橋,惟長兄勛不離信地……”后因嘉靖末年(約 1566 前后)毀于倭亂,保留下來甚少。江崎十六世隆哲公于嘉慶二十年(1815)撰寫的《延陵江崎吳氏家譜序》則記載:“……家冊一被嘉靖末年倭寇入侵之焚毀,再沒于順治帝丙申歲之遷移……雖上世譜牒一貫已失,無從稽查,猶幸開刱江崎五世宗支一圖尚存……至(嘉慶)壬申(1812)仲冬,名次畧備,復到晉邑東吳分查其家譜序,方知徙閩。垂憲公生極公,極公生昭公,昭公生龍溪、梅溪、清溪、洛溪,而我浦邊公,諱夢麟謚直軒,侍衛(wèi)宋幼主,欽賜通判者,即清溪公也……”至 2008 年 7 月 11日,宋狀元吳潛學術研究籌備會發(fā)行的《宋狀元宰相吳潛紀念特刊——一代賢相》所刊載的世系圖則為潛公(字毅夫號履齋)生極公,極公生昭公,昭公生龍溪、梅溪(將先舉與篤公二名并列,注釋先舉與篤公是否同一人待后再考)、清溪、洛溪。
明萬歷版《泉州府志》載:“德祐二年(1276),元伯顏遣不周青寇泉州。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即位于福州,尋入海航于泉州港,命蒲壽庚將海舟以從。壽庚閉城拒命,時元伯顏遣唆都寇泉州。壽庚遂以蠟丸裹表由水門潛出□□。二年,張世杰自海上復回討賊。壽庚遣其賊黨孫勝夫詣杭求救于唆都,盡殺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備極慘毒。張世杰攻九十日不下,乃去之。”
洛溪譜序所言之“勝國潰亂”應該就在 1276 年前后,因南安離泉州府城很近,故“分處異土,隨志樂居”。排行小于然公的烈公(假設生于 1274 年)要“偕子光達遷于東吳”起碼也要到1290 年左右了。
謹按“四溪”傳派清溪的三子然公據(jù)《清溪譜》載:始祖然公, 諱夢麟,號直軒,侍衛(wèi)宋幼主(即趙昺,1278-1279在位)欽賜通判,生于南宋咸淳八年壬申(1272 年)——即便記載有誤,也不可能晚于1279年,崖山之變后元朝已經統(tǒng)一中國,又如何還有宋幼主來“欽賜通判”?暫且不論贅居與傳派的區(qū)別,既然篤公排行二,那么比然公的年齡大理所應當。據(jù)2006重修版《梅溪吳氏族譜》記載:1989年己巳四月間,梅溪老友總會諸鄉(xiāng)賢對原認為是梅溪吳氏二世祖觀者公墓進行探壙并修葺。在探壙中發(fā)現(xiàn)一個陶制骸骨砵,砵的蓋內有用毛筆書寫的從蓋心由內往外作螺旋形的《墓志銘文》,全文抄錄如下:泉州路晉江縣養(yǎng)能里瓷灶村程坑保,吳卅七郎,元命辛巳年十月十三日未時受生,享年五十八歲,于八月二十五日寅時仙逝。茲卜于十二月初六日丁時(按:十二時辰中沒有丁時,丁時有誤——霽生先生按),安葬劉坑土名岬邊舍頭,坤山來龍,丁山入穴,坐午向子,謹提為照者,太歲戊寅年至元四年(1338)十二月□日提。磁灶引后街福州厝原泉州三中校長吳霽生先生考證(詳見另文《吳卅七郎墓志考》),吳卅七郎即梅溪始祖先舉公,先舉公生于南宋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如此一來,生于 1221 年的先舉公“吳卅七郎”有可能是生于1272年的然公的兄長“篤”,但顯然不可能是生于1195年的潛公之四世孫。再退而言之,即便是不認同霽生先生的考證,持另一觀點認為先舉公出生于1281年,也沒有二子生于1281年,而三子卻生于1272年的道理。顯而易見,梅溪先舉公與四溪篤公不是同一個人。
從另一方面來說,梅溪族譜及父老相傳,歷來有先舉公自黃龍分居梅溪的說法,黃龍也有幾座俗稱“磁灶墓”的存在。黃龍派清朝名宦十五世煥彩公給梅溪十六世鼎軒公所撰寫的墓志銘中(撰于嘉慶四年己未 1799 年)自稱“叔 煥彩”,銘文中也有“余于鼎軒公同一水木焉,雖公已分派梅溪,然族中父老常適(造)黃龍岐山鄉(xiāng)謁祖墳”等語,可見清乾隆、嘉慶年間甚至更早的時候,梅溪、黃龍兩地一直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并且雙方明確彼此的世代關系。梅溪、黃龍兩地的淵源顯然非淺,黃龍譜載禮孫公(生于宋嘉定八年乙亥 1215 年)兄弟五人,先舉公與禮孫公的出生年齡接近。可惜兩地的族譜都未能完整保留下來,以至于未能詳之于譜!族譜可焚毀,但父老世代相傳,以及一應物證、記載,磁灶梅溪吳氏由黃龍遷居的可能性最大,尚未明確的無非定居黃龍之前祖緣何處,這就留待梅溪與黃龍兩地宗親繼續(xù)考證了。
小子愚鈍,如有何謬誤之處,或另有記載未公布影響考證,尚請不吝賜教指正。
梅溪吳氏二十四世裔孫 育參
附,資料來源
1、《宋狀元宰相吳潛紀念特刊——一代賢相》
2、《洛溪吳氏族譜》
3、《梅溪吳氏族譜》二零零六重修版等
上一篇:華瑩山南宗和尚考
下一篇:吳梅村是《紅樓夢》原作者考辨